燕碧天,全是干货 阅读原文 为什么“yyds”能红? 这篇回答将会沿用文化工业理论来解释缩写词。文化工业理论,意味着我们将会一起来把缩写词当成网络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去理解;也就是缩写词的内涵是由它背后的商业运转模式,等等这些社会因素决定的。所以,我们需要先分析缩写词真正的意义由哪些部分构成,再分析这些部分是经过什么样的运转,比如商业乃至整个社会的运转,被输送到这一个个小小的缩写词里面的。下面也会用到一些媒介理论和符号学理论来辅助分析。 首先:缩写词不是文字,而是像指路图标一样的符号。 同一个网络社区,可能汇聚了不同的人,大部分人的年龄、性格、教育背景、生活环境都相差太大了。对 A 来说表示褒义的句子,在 B 眼里可能是贬义的;对 A 来说简洁明了的表达,在 B 眼里可能太长、太复杂以致阅读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网络世界逐渐自己生长出了一套语言系统,“yyds”这种缩写梗、“绝绝子”这种热词都是这套语言的一部分。 这里有一个相关的概念,也就是美国符号学派的创始人皮尔斯所说的“象征符”。这个概念的定义是“通过某种法规指称其客体,这种法规通常是一般观念的联想,致使该象征被解释为指称那个个体”的符号。 这段话很绕口,但我们把它放到缩写词这个例子里就很好理解了:缩写词通过各方面的规则(比如 zqsg 一般在追星语境下使用),指称它想表达的意思(比如 zqsg 不仅指真情实感,还指在虚拟事件比如追星中投入过多真实的感情),这种法规通常是一般观念的联想(比如 zqsg 这个缩写因为一开始在粉圈里出现,导致人们在使用的时候会联想到它这个语境,所以人们也会把那个语境包含的意思带到这个词本身的含义里去)。 所以:为了尽可能快捷地传递信息,网络语言把文字压缩成了符号。“yyds”这样的缩写,与其说像文字,更像是指路图标一样的图片符号,它们像是能显示在文字中间的小型表情包,它包含的意思是要大于文字本身的。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要向从来没接触过网络世界的人——例如我们的父母、祖父母辈,准确地解释“zqsg”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可能除了“真情实感”这个原词,还要补充一些信息,例如它经常被用在追星之类的事情上,是因为很多人追星的时候会投入很多感情,等等。但向同龄人表达这一连串含义,就完全不用讲这么多,一个“yyds”足矣。甚至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都不会想到它原来涉及的词语,我们会直接使用这个缩写本身;它已经被符号化了。 语言变得抽象,是网络社区强调娱乐性造成的。让我们思考第一个问题: 一、当我上网的时候,我想要什么? 答案几乎毫无疑问:我想要娱乐。所以一切网络文化的规则,几乎都要服务于用户的娱乐。它当然也可以传递一些必要的资讯,拓宽人们的眼界,但根本上来讲,是现代人对娱乐的迫切需求催生了一个又一个的平台和社群。而在生活压力更大的时候,人会倾向于寻求更简短有效的快乐。这个时候出现了网络。它可以为一切被 996 挤压掉的东西提供替代品,哪怕这个替代品是虚拟的——提供交流的感觉,代替现实中的社交;提供短平快的刺激,代替现实生活的一成不变。而在极度缺乏社交的情况下,交流本身几乎都变成了一种娱乐。 缩写词可太方便娱乐了。它“新”,毫不费力就能给人一种走到潮流前列的感觉。它不严肃,如果你写一篇正经的公告之类的帖子,很少会使用缩写词。它方便人抒发情绪,所以你想夸人有无数的“yyds”,想骂人更有“yygq”“nbcs”。 而正是因为它难以理解,所以使用“yyds”几乎相当于在确认“同类”身份。当一个帖子出现缩写梗这类网络热词的时候,作者和读者在心照不宣中识别了对方,认出对方是身处同一种文化氛围之中的“同类”;因为这类词汇对于尚未接触该类文化的人,通常难以理解。 那我们想确认什么样的同类呢?一起友好玩耍的同类。看到缩写梗,人就可以确认自己已经平稳地滑行进了下一段娱乐里,因为这是面前的网络热词向我们保证了的:进来吧,我是和你一样的人,这里提供的是让人快乐的东西。 所以,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搞宣传的官媒、搞推广的商家,会争先恐后地使用红起来的网络词汇:它们想被接纳为社群的一部分,为此宣布自己遵守规则,愿意把自己的内容娱乐化,哪怕自己提供的内容本来是严肃的。 所以八卦贴为什么要使用明星姓名的缩写呢?因为一旦粉丝找来,这种属于他们同类的娱乐氛围就会被打破,事情就“不好玩”了。而网络上的一切,当然以“好玩”为第一要义。 二、社区不断下沈,用户永远会迁就更下沈的一方 当用户不断扩大的时候,为了保证社区中的大部分人都能够交流成功,表达会不断迁就表达和阅读能力较低的人。一个社群不断繁荣下去、能产出更多内容的根本要求,是要保证足够多的人,那么社群的发展一定是降低而不是提高社交门槛。 资方当然是愿意争取更多用户的;但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当我们讨论社区文化和下沈的关系的时候,核心问题还是:这种文化是否本质上就有一种对下沈的追求?如果不是这样,那即使资方强行下沈,原来的用户也会大量地放弃这个社区,原来的文化只会不复存在,它会直接被另一种文化代替。所以,社区可以下沈,是由社区文化的内核决定的。 缩写词代表的,正是一种极易下沈的文化。从阿多诺到齐泽克,各位理论家反复论述了这个命题:文化工业中的娱乐本质上是麻醉剂,获得虚假的快感本质上是为了让我们不再追求真实的快感。也就是说,当我们通过缩写词和网络上的人取得高效、快捷的交流后,我们并没有在进行真实的社交,我们浏览、回复帖子的过程只是在疏泄心里那种想要跟别人交流的欲望而已。而放下手机关灯睡觉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充实和活力,而是在一种发泄过后的疲惫感中缓慢入睡。 三、短平快的信息,将会使我们失去深度表达的能力 面对内容的不断下沈,大部分用户可能在最开始有些不适,但普通人还是会享受这种下沈的。简单的快乐会不断刺激大脑皮层,使人们逐渐习惯于条件反射一样的直接刺激,这是人之本性。但这时候,脱离“缩写梗”等简单符号的深度表达反而会让人不适,我们可能会在不断摄入短平快信息后,失去对深度内容的专注力。 注意,对中国人来说,这种情况可能还要更严重一些。可能我们平时不太注意,但中国的日常语言也是受文言传统影响的,我们的日常语言比西方语言要更“雅”。比如同样是一个能放出音乐的机械盒子,在英语里它叫“music box”,但在中文里它叫“八音盒”。想象一下,要是一个外国人在学“八音盒”这个词,可能会觉得它有点难,这是因为这种词汇受到了我们文言文化的影响。日常生活里我们就在使用这些词,它们和我们的生活浑然一体,我们并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即使农村教育水平不高的人群,家里墙上也贴着“百业兴旺”“大地回春”这类文言词汇。但当日常使用的词汇越来越致力于刺激大脑皮层获得娱乐,并努力摆脱文言传统以争取更多用户,我们的日常语言将会越来越白话,很难保有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这当然也和互联网时代外来文化的影响有关,但我相信,这种“国际接轨”并不是所有人都想要的。 参考文献: Theodor W.Adorno,Prisms,Boston:The MIT Press,1982. 丁尔苏.语言的符号性[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1. 赵宪章.传媒时代的“语 - 图”互文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7(09):7-11. 邵培仁,李梁.媒介即意识形态——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控制思想[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1):99-106.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