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小军,奥运会举重冠军 阅读原文 人在训练,刚上知乎(他们说这是固定格式)。 运动员受伤,在所难免。但绝对不是家常便饭了,而是能有效防控和提前预防的。前面几篇一直在说的科学训练,今儿就来跟大伙放开了聊聊。 运动,不管什么项目,说白了都是对身体的破坏。举重算是一种很急速地破坏。所以想更少受伤,我的理解有两点,一是身体机能足够负荷输出强度;二是输出后的快速恢复。 身体机能足够,换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尽可能补齐弱点。大家都知道举重是全身协同,但凡哪里力量不均衡,离受伤也不老远了。就我们队呢,背啊腿啊都算强,但腹部核心是偏弱的。再比如赛场上的连续试举,对很多队友来说也很常见。一般间隔最多两分钟吧。第一把下了,十几秒心率就能飙到最大,如果不能快速调整恢复,硬撑着上下一把,不说发挥受影响,也相当容易出意外。 怎么给偏弱的肌肉群精准定位?又怎么最快提升心肺?靠眼睛看,靠训练试,靠经验堆都肯定不行。还得上科技。去年 4 月,队里给整了俩大家伙,八角机和攀爬机。八角机用来评估腹肌力,听说是八个角度,像画米字那样。上去就是全覆盖。 攀爬机用来强化心肺,30 秒内爬升 200 米做监控。整个过程我是记忆犹新,相当酸爽。类似这样综合下来很多数据,分析后再给每个人分拆计划和单次训练目的。 再说快速恢复。先卖个关子,直接上图大伙猜猜。 它俩有点像什么呢,就你们打游戏时的治疗师吧,哐哐加血。第一张是个下肢脉冲加压设备,他们说我穿上去像米其林宝宝。第二个是无压的氧舱,练完进一趟出来明显感觉身体酸痛、肌肉僵硬之类的不适,缓解地很充分。 下面这个叫漂浮舱,给做个重点介绍。我自己特喜欢。人在里躺着,完什么都感觉不到。水温跟体温一致,浮着也感受不到重力,加上空间大也挨不着,整完完全全的给你松掉了。东奥备赛期间,我每周大概要进去睡两三次,每次 40 来分钟,醒来那叫一个神清气爽。尤其是精神上的松解,很神奇的(科医后来说里面 40 分钟的睡眠质量相当于正常深度睡眠 4 小时)。 上面这些恢复手段仪器,我们是每天都会用的。完了队里还会每周做测试,看数据有没有哪里没恢复好的,不够的,再额外去跟教练沟通用更多的方式和营养补给等。一句话,就是把所有能补,能考虑到的预防增强环节都放在前面,把受伤的隐患都给最大程度灭了。 类似上面的科技,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实话说,正是有了这么多后备支撑,才能让我在 37 岁还想往前多走走,走得更远一些。 感谢祖国的强大。 我是吕小军,一个热爱举重的中国人。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