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为什么说影视剧里总是「反派死于话多」?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2-01-02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234
    赞:
    46
    [​IMG] 乌合之子但愿君,一只二次元三头身正在路过 阅读原文

    能说总是好事,不管正派还是反派

    by 乌合之子但愿君

    ☆本文包括对大量影视、动画作品的反派的剧透,请谨慎阅读。☆

    反派死于话多,其实还有两句话,一句是主角胜于嘴炮,一句是主角死于不补刀。但是本文是讲反派的,所以关于主角的故事,等下次有机会我们再分析吧。

    反派为什么死于话多呢?这句话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本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我进行了一番仔细的考证,发现了一个记入影视评论书的来源。美国影评达人罗杰·伊伯特(Roger Ebert)的书《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里收录了这个词条。

    [​IMG]
    这是来自电影类型学的一套

    全文如下:

    Fallacy of the Talking Killer。
    The villain wants to kill the hero. He has him cornered at gunpoint. All he has to do is pull the trigger. But he always talks first. He explains the hero's mistakes to him. Jeers. Laughs. And gives the hero time to think his way out of the situation, or be rescued by his buddy. Cf. most James Bond movies.[1]​

    反派死于话多之误。反派一直梦想杀掉主角。他已经用枪把主角逼到了墙角,只需轻轻一扣扳机就大功告成了;但他开始详细地阐述主角所犯的错误,然后嘲讽一番、冷笑几声。而所有这些嘴炮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让主角有充足的时间思考该如何逃生,或者成功地被同伴解救。007 系列电影中的詹姆斯·邦德先生就是这种现象的受益者。

    这本书里还收录了很多奇奇怪的词条,比如:

    推理题材第一法则 First Rule of Whodunits. 在许多凶杀悬疑片中,凶手通常都会是那个在破案过程中给过主人公最无私协助的人。
    “叽叽喳喳的电脑”定律 Chirping Computer Syndrome. 在电影中,当角色们点击屏幕时,电脑总会发出叽叽喳喳的声响。可事实上,自电传打字机面世以来,电脑和终端机就再也不会发出这种古老的噪声了。
    吐便当反派 Undead Dead. 在恐怖电影中,如果一个反派被轻松杀死了,那么他一定是假死。该定律的历史和恐怖电影这一类型一样古老,不过拍摄于 1978 年的经典恐怖片《月光光心慌慌》才赋予“吐便当反派”真正的现代形式。在该片中,本来已经宣告死去的反派突然从杰米·李·柯蒂斯(Jamie Lee Curtis)身后跳出来。于是,从《月光光心慌慌》开始,几乎所有的青少年作死电影、大部分的 007 系列电影,还有其他许多别的惊悚电影,都会使用“吐便当反派”来制造一个虚假的高潮。反派被杀只是为了再次跳起来制造一个最后的威胁。在普通的惊悚片中,这种“吐便当反派”还说得通,但是在《致命诱惑》中,这个桥段用得让人无法原谅。[2]​

    从罗杰的这本断言式影评中,我们其实可以勾勒出一个大概的反派既定模式,其中死于话多只是这模式中的一个常备元素,我就从这里开始分析。

    一、类型叙事:话多作为设定

    我想,这正是类型片带来的功劳。

    类型片(genre)指的是种类,意思是根据形式和内容的模型对电影进行分类。在文学研究里,这个词又被翻译为文类,文类互染(genre blurring)指的就是不同作品的内容模型相互交错形成模糊状态的作品。

    不同的类型片具备了不同的语法编码,一个被确定的类型电影的叙事手法被假定为一个预设的主题意义。也就是说它的叙事单元在某个成系统的类型下,具有相似的搭配方式。某个主题的类型会共用同样的图像志(iconography)。图像志包含了由一个流行故事的不断重复而产生的叙事和视觉编码的过程[3]。罗杰既然提到了反派死于话多常见于 007 系列,我们就可以分析这种类型片本身所具有的的既定模式。

    007 系列作品在类型片里被分为谍战片,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是西部片、黑帮片、侦探片这种带有持续冲突状态的类型片的变体。这些带有冲突特质的类型片被托马斯认为是秩序类型(genres of order),与融合类型相对。

    他画了一个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IMG]
    关键是左边的类型叙事

    秩序类型里的男主

    007 詹姆斯邦德(谍战片)确实落在了前者的类型种类里:

    一个单独的男性主角,通常是一个救赎者的角色,他在一系列竞争的空间中是戏剧冲突的焦点。这样,主人公就要调停在他的环境中所固有的文化矛盾。这些类型中的冲突是被外化的,被转化为暴力,并且常常通过消除对社会秩序某些威胁的方式来解决。这些电影中的解决在某种程度上往往是暧昧的。不管主人公在电影结尾时离开或者死去,他都没有接受社区的价值和生活方式,反而是维持他个人的特性。

    换言之,主角与反派是对抗性的关系。主角承担了最终冲突之前的诸多动作戏,以及较为夸张的戏剧张力,这是为了维持对主角的个性坚持,更重要的是,彰显出主角的孤立主义。可以更宽泛一点说,动作片类型片的男主角往往都是如此,投影到性格上,这些主角往往是沈默寡言的。

    比如虎胆龙威系列的代表人物布鲁斯·威利斯(Walter Bruce Willis)经常饰演一个话少活狠的硬汉男星。詹姆斯邦德作为这种主角的巅峰设定,扮演他的人都基本走的是这样的路数。

    [​IMG]
    我读初中的时候,家里买了第一台 DVD 机,随机就送了电影《第五元素》,于是那就是我第一次看可以暂停、快进、倒退的电影。

    这是非常典型的普罗普式的英雄类型叙事。普罗普在叙事形态学里分析叙事单元故事,核心永远是那个英雄,英雄的准备、遭遇纠纷、转移困境、对抗坏人、战斗归来、接受结局[4]。戴锦华就认为普罗普叙事学研究非常适合动作片,包括但不限于西部片、警匪片、科幻 - 动作片、新武侠小说以及武侠类型的电影、电视剧。

    观众的注意力也多集中在英雄上,或集中在硬汉上——以及他的身法上。

    于是作为密集动作的反面,反派就承担了需要说明情况的角色功能。说明情况角色一般由两种人担任,强有力的施惠者(大部分是长老者)与反派。施惠者主要完善故事设定和背景,反派主要讲述阴谋和诡计。

    需要注意的是,反派角色的话多并不是死于的原因,他是严格遵守叙事单元里的叙事功能而出现的。反派在任何时候都话多,不只是即将死亡的时候。

    反派的叙事功能

    这些叙事功能分别是:

    [​IMG]
    方便手机阅读不便的朋友看截图
    i 叙事单元叙事功能
    单元一、准备功能 4坏人试图刺探情报
    功能 5坏人得到了一些情报(并告诉观众)
    单元四、对抗功能 17英雄(被坏人)侮辱
    单元五、归来功能 24假英雄做出假声明
    单元六、接受功能 28假英雄 / 坏人的身份败露
    功能 29假英雄被变形
    功能 30坏人遭惩罚

    要将一个类型片,尤其是动作类型片的故事给观众讲清楚,反派必须要有话多这一设定。


    二、世俗神话:话多伴随死亡

    将反派局限到某个类型片里之后,就会发现他必须话多。戴锦华说,这种类型片严格的说是一个类型序列:即历险 - 动作 - 科幻 - 灾难类型。这一复合的类型序列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印第安纳琼斯系列、007 系列和星球大战系列。

    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世俗神话序列,是由复数个需事类型交替进行的。一般而言是两个序列。

    第一序列是安静祥和的社会在邪恶势力的袭击下沦陷,英雄经过历险重获和平拯救世界。这是传统民间文学故事的功能序列。
    第二序列是后工业文明下的个人神话的自我救赎,即在拯救世界的过程中,遭受体认匮乏的个人治愈创伤、遇到真爱、收获友情,获得生命意义的故事。​

    个人英雄在两个序列的交替下完成故事,这位个人英雄在故事的一开始往往生活陷入困窘,并不想承担拯救世界的责任,但最后还是以超人的能力完成了救赎,在救赎的过程中抱得美人归——每次 007 被唤醒参与正邪对战都是如此。

    绝对的反派不会被消灭

    如果说前言里的反派话多是基于设定,那么本节的反派话多是伴随死亡——注意,不是话多是死亡的原因,而是话多伴随着死亡。

    在这种世俗神话的叙事框架内,反派本身就代表死亡,它们是绝对的邪恶,它们就要毁灭一切,但同时真正的反派是不可见的。按照《第五元素》的说法,邪恶力量的唯一特征和唯一目的就是毁灭生命。邪恶作为一个根本性的、外来性的、不可见性的存在,会以周期循环的方式不断对文明社会进行施压。

    这在很多作品里我们都能看到,比如《数码宝贝大冒险》里记不得是第几次被选召的孩子,《光之美少女》里记不得是第几批被选定的战士,《圣斗士星矢》里冥王哈迪斯一定会按照周期前来圣域击败雅典娜。

    面对绝对邪恶,你无法消灭它,你只能封印它,而封印不是永久的,而是会周期性脱落,只是不确定是 50 年、100 年,还是 5000 年,于是故事就会从某个即将周期性脱落的序幕开始讲起。当然绝对反派的邪恶,主要来自两次世界大战里出现的战争绞肉机和核武器带来的巨大创伤,这种创伤本质上说是对人的全部背离。

    是的,是全部背离,包括理性、野性和科技。维舟的文章《南京大屠杀与纳粹大屠杀背后,都有一群自以为文明的侩子手》里就提到,理性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野性的随意大屠杀、科技的核武器无差别破坏,都是横亘在人头上的集体梦魇[5]。

    讲到这里,只解释了绝对的反派为什么代表死亡,并没有解释反派为什么话多。那是因为话多的反派其实是可见的、具体的反派。这样的反派必须以相对丑角的状态出现,才能削弱其类型片作为商业片上映观众的接受难度。虽然主角在世俗神话里必然会拯救世界,但他还会被迫再一次拯救世界,即便他不想。

    这种被迫再一次可以出现在旁白讲述设定中,也可以出现长老者的讲述中,但也正如上文所说,阴谋诡计谁来讲述?只能是反派了,但这不只是设定,还是一种二元对立的身份性别关系。

    世俗神话塑造的英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美国作为现实的超级大国和电影的超级生产商双重身份想要塑造的人。那是什么人呢?

    [​IMG]
    詹姆斯邦德式的男人

    我读硕士的时候,讲影视学的老师就说过,在上个世纪中叶,这些铁胆硬汉一定是美国当地、白种、中年、异性恋、男人、行动派、拯救者、精英

    每一个属性是可以有部分变奏的,比如女人也可以拯救别人(《古墓丽影》)、黑人也可以成为英雄(《黑豹》)、少年也可以拯救世界(美国电影《龙珠》)。

    但是反派角色是不会囊括这些属性作为其特性的。而为了体现主角的世俗神话性,好莱坞电影工业生产会将单位时间的高密度刺激交给主角,形成吊桥效应——这就是观众很熟悉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最后一秒钟营救、反转之反转、平行蒙太奇剪辑)。呈现给观众的是,英雄在看似天罗地网的封锁中通过勇敢和技术逃出生天,准确地破坏了敌人的阴谋。

    具体的反派进入告解

    这是动作层面,还有心理层面。主角成为神话英雄不只是要展现主角的英勇,还要有敌人的忏悔。反派看似话多,在不厌其烦地向主角讲述自己的阴谋诡计,除了能更好的拖延时间,静(说明)动(营救)交错形成观影张力之外,他还在做一项类似教堂告解室的工作,通过合盘讲述自己的所有阴谋进行忏悔赎罪

    由反派不厌其烦地讲自己如何构陷主角,如何让其陷入绝境,如何掠夺主角的家人,如何破坏世界的计划......都是在对观众,对影院里的观众进行告罪自身。

    这点在拉康看来是同一的,从他的精神分析与电影学的结合来看:告解室和电影院、牧师(神职人员)和观众、忏悔者和反派。

    讲述者与听众所在的空间是一明一暗,讲述者处于光亮区,听众属于阴暗区。
    讲述者讲述的内容会保证自述真实且全部讲出,听众所在的空间早讲述者的世界外。
    听众会全程听完讲述者对自己所犯罪行的内容,且不会回应。​
    [​IMG]
    这里选用《黄金大劫案》里范伟作为神父作为配图

    通过这种告罪方式,反派的话多或独白完成了我上述说到的两个结果:

    ①凸显了世俗神话中,主角作为个人英雄的神性。这种世俗神话的话语建立,保证了即便主角身处险境,也依然是作为受难者耶稣的方式进行听得了反派的罪行告解。

    ②弱化了最根本的反派(康德所谓的根本恶)对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带来的巨大压迫力,将不可见、抽象的恶变成可见的、具象的反派角色。


    三、人性弧光:话多作为复杂性

    类型片的和世俗神话的反派,更像是一个功能性角色,或曰扁平角色。而进入到更讨论人性复杂性的文艺作品里,反派虽然也话多,虽然最后也会因为失败而死亡,但话多变成了一个将其完善为圆形角色的存在。可是影视作品的注意力往往会围绕主角进行,不仅是阴谋诡计,那些没有被视线照到的反派的更复杂的过往往往只剩下说明性独白,用以讲述他为何如此做的缘由。

    抽象反派的震慑

    如上文所说,一个没有(悲惨)过去的反派,就是最根本的邪恶或反派,他们作恶就是天然,就是本身,无需任何理由,而且绝对的邪恶不会被消灭,只会被封印。在前文提到的两种大的类型片里,反派要么被击败(秩序类型)、要么与主角和解形成大团圆结局(融合类型),几乎不会出现反派获得绝对碾压式的胜利。

    如果真的获得了,就会带来数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首先,观众在观影之后一定无法承受如此强烈的死亡与毁灭感。

    被康德称作根本恶的反派,拥有无限的智慧和震慑力,会成为凌驾于崇高的之上的元崇高。无害的压迫力,即崇高面对审美主体,是先通过否定对象(超出对象的承载力)然后肯定对象(对象不畏惧而继续反抗)获得敬畏。但真正的压迫是直接抹除对象,无论你做什么努力都不会有人回应,也不会有人为止敬畏,因为观测者也被直接抹除了。

    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国产动画《环保剑》里的达可大王,它在故事的最后一集直接降临,将拥有了八颗剑魂的亮亮完全地碾压抹除,整个动画最后陷入完全的、彻底的寂灭

    [​IMG]
    达可大王是真正的童年阴影

    第二,绝对的反派会激发出绝对的神性。

    汉娜·阿伦特的老师雅斯贝尔斯在写《德国罪过问题》里,就非常直接地指出来根本恶带有强烈的“伟大”色彩的危险性:

    因为一种罪行如果超越了所有的刑责,这将无可避免地带有一种“伟大的色彩”(greatness)——恶魔的伟大。​

    须知在最开始的神学故事里,绝对恶的代表路西法,是可以与上帝分庭抗礼的存在,他代表了恶意、恶貌、恶行与恶地的四位一体。恶意意味着它不需要动机,就想毁灭;恶貌意味着它的面目就是不对称与不和谐的极端;恶行意味着它的行为是完全违背所有文明道德底线,毫无辩解余地的、无差别的消除;恶地意味着当恶行肆虐世界之后,残剩于大地上的废墟荒芜。

    如果我们认为身体即空间的话,路西法即地狱,同时也就是恶托邦(Evil-topia)本身。在我的博士论文绪论里(详见本处参考文献[6])有非常详细的展开,简单说就是:

    会形成启示录(Apocalyptic)与后启示录(Post-Apocalyptic),前者侧重于灾难发生瞬间的冲击性场景,或曰破坏性崇高(Destructive sublime);后者则是灾后多年产生的新世界。为了达成启示录,必须要让审判日(Yawm ad-Dīn)以某种形式降临。圣经的《启示录》(Revelation)中就给出了惨烈的世界陨落画面。​

    审判日的降临就代表了恶本身。但审判日会产生剧烈的神性,会让人臣服进而崇拜在绝对的恶之下。

    《DN》是另一个明显的佐证。如果无法明晰笔记是如何在现实世界运行的逻辑,那么夜神月就会被拥趸们奉为神。即便是漫画的最后夜神月的肉体已经被死神琉克带走了,但拥趸们依然举着蜡烛、围着山腰走上高台,他们期盼这样的神能够降临审判。

    所以一个有悲惨过去的反派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如何呈现反派的悲惨过去呢?有没有什么更具体的展开呢?

    有。

    韩国搞笑讽刺动画《反派的苦衷》[7]就给了观众一个较为明确的框架。

    [​IMG]
    这些反派的故事被一网打尽

    更为复杂的反派

    ①魔王:家人羁绊。(社会学意义的)

    因为家人被胁迫,或因为要替家人复仇,或因为要完成家人的心愿,或要复活家人,而成为反派角色。作为社会学领域中的反派,这应该是最常见的反派角色缘由了。《游戏王》里的贝卡斯就是一个经典反派,因为自己的妻子去世了,所以要夺走海马公司的卡牌实现技术,让自己的妻子复活。《假面骑士龙骑》的核心反派神崎士郎也是这样,为了让自己的妹妹复活,所以掀起了大逃杀游戏。家人羁绊是有变体的,或者说原型,即“弑父”,就是俄狄浦斯情结里的弑父主题。《哈姆雷特》《狮子王》《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些都是经典的弑父主题,或者说得更宽一些,是整个父辈与子辈的冲突。大逃杀作品的最开始,就是成年人觉得自己的社会了然无望,然后从少年们里面选继承者的故事。《好比是最终迷宫前的少年到新手村生活》里的反派,罗伊德他哥哥翔马,其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弟弟心理更健康。当然《火影忍者》也不遑多让。宇智波带土是为了自己的家人(好友)琳,所以甘愿成为反派。大筒木辉夜作为最后的反派,也是基于对家人的强烈感情——不仅是对自己的孩子的转世,还是为了抵抗她的兄弟姐妹。

    ②大魔王:童年阴影。(精神分析学意义的)

    因为小时候受到伤害,不管是失去挚爱、被众人孤立、校园霸凌,还是其他,总之就是童年阴影扭曲了反派的心理健康。如果家人线讲不通,那么童年阴影这一精神分析学派的讲法就可以派上用场。要想让人同情反派角色,①和②可以混着来,比如童年阴影就是你重要的人发生了极大的变故。在《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作品里,不是灰太狼做反派之后,《奇趣外星客》里的细菌大王和《异国大营救》里的孤心狼,都是因为你童年阴影而成为反派。如果反派自己就是小孩子,那也可能处于极度崩溃的情绪里被更强大的力量所附着。比如《数码宝贝驯兽师》里的加藤树莉。

    ③古代魔王:物理 / 化学 / 神力操控。(文学意义的)

    在该视频里,古代魔王是处于酒精中毒而引发的身心脆弱。当然不只是酒精,其他药物或高科技产品也可能侵蚀人的心灵。这在很多超级英雄系列里比较容易出现,比如绿魔人、藤蔓女、冰人等。这个类型是有源头的,所有的原型都来自史蒂文森的小说《化身博士》里被药物催生出来的海德医生。这个被控制可以被归到文学性的反派上,负面力量控制了一个有部分负面情绪的人,然后放大了他 / 她的恶意,形成破坏力。《神龙斗士》里每集要打倒的反派,《美少女战士》《光之美少女》中由反派干部植入某些标记而变成的反派,可以说数不数胜。还有部分反派原来是正派角色,被洗脑之后变成的反派,ACG 圈好像将这整个类型称之为恶堕。比如《神兵小将》里的东方铁心、《神龙斗士》里的虎王等。关于恶堕,请看我的《国产动画里的恶堕角色杂谈》[8]这条回答。

    ④年代魔王:奉命行事。(政治学意义的)

    这其实就是汉娜·阿伦特所说的平庸的恶的具体呈现方式。奉命行事者甚至都懒得解释理由了,因为他们会说“我只是一个办事的,都是上面的命令”。我们可以将这类称之为的政治学意义上的反派。这个奉命行事有很多,比如经常会看到的反派三元士。你说他 / 她为什么要做反派,没有讲原因,但是这些人就是反派。他们往往以反派干部的方式出现,《光之美少女》里的反派干部是非常多的,几乎成为一个类型。他们如果作恶不得力,还可能被更大的反派所折磨。

    (剩下的有关传统意义上的反派的内容,请见我的另一条回答[9])

    如上所说,这些有着复杂故事的反派角色们,尽管最后可能也会被消灭,但是倘若有足够多的镜头指向他们,就不会出现死于话多的即视感。但如果没有呢?那更多的说明就成为非常必要的补完人性弧光的部分。

    四、后现代性:话多成为 flag

    如果话多成为 flag 又会如何呢?

    想必各位朋友都知道,当隐藏的伏笔线索被再次唤醒后,就会引发读者对该作品的的心理预期,其中最经典的就是“打完这场仗我就回老家结婚”。

    只要你说出这句话来,那距离你领便当就不远了,于是话多就变成了死亡 flag。在萌娘百科里,死亡 flag 可不只是话多,密密麻麻什么都有,主要分为台词类、事件类和其他类[10],我数了一下能被具体分解出来的,至少有 100 条。

    [​IMG]
    ~~有一个地方,那是快乐老家~~

    是的,这和前面所讨论的类型片的反派不一样的是,读者已经不满足直接接受电影类型给出的图像志设定,但读者又不能改变已经被拍好即将出现的剧情,于是开始通过重复讲述的方式解构掉这种类型设定,使之从严肃主题变成了搞笑效果

    期待视野就是 flag

    flag 这个说法的出现,远远晚于它的实体出现,它很像罗杰说的那句话“我就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但是比类型片还要早得多,那就是接受美学研究法。姚斯就说:重视期待视野与审美距离,是接受美学的一大特征。在姚斯看来:

    读者的阅读感受与自己期待视界一致,读者便感到作品缺乏新意和刺激力而索然寡味,相反,作品意味大出意料之外,超出期待视野,便感到振奋,这种新体验便丰富和拓展了新的期待视野。[11]​

    讲道理,读者面对一个文本就两个大的情感期待,要么觉得无趣、要么觉得有趣。但是姚斯万万没想到,读者走出了他未曾设想的道路。在被 flag 这个词最早出现的 Galgame 熏染之后的读者们,遇到了可以发弹幕的网站,开辟出全新的阅读体验,那就是弹幕文化

    通过对作品进行预告或梗的流行,弹幕很容易将未知的情绪铺垫变成已知,从而引发群体狂欢。比如 B 站弹幕的元老:前方高能,就一定会告诉你在即将出现的几秒之后会有高能。

    读者对反派的话多经过玩梗之后,就会告诉大家,反派竖起了话多必领便当的 flag。

    如果更进一步呢?如果在作品里,有人发现了这种 flag 呢?我将其称为反向打破第四堵墙。如果发现 flag 的就是反派本身呢?

    那当然就是吐槽反派了。

    [​IMG]
    十万个冷笑话走的就是这个风格

    桥豆麻袋,等一下,没那么简单!

    滑稽的反派

    我们先往前捯饬一下,在谈吐槽反派之前,要谈口号反派或真正的话多反派

    我换个词大家就清楚了,搞笑反派。

    这是非常典型的建立在后现代语境下的反派角色。反派出现的目的不是基于剧情和性格,而是基于风格。

    只要看过宝可梦,观众们就对里面的火箭队印象非常深刻。他们自称是反派,但读者能记住的并不是他们是反派,而是他们的搞笑行为。反派似乎只是一个噱头,或一种职业,他们几乎从来没有战胜过主角,总是在被打败。

    [​IMG]
    武藏和小次郎还是帅的,就武藏这个头发太反牛顿了

    这其实就是美学领域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叫做“滑稽”或“喜剧”。一般而言,在只谈反派的情况下,就用滑稽这个词。

    滑稽的美学定义基本上可以用尼古拉·哈特曼的“透明错觉”来解释,主要有两种类型:(1)低下卑劣的东西以高尚堂皇的面目出现;(2)无足轻重的东西以异常严重的面目出现。[12]​

    以火箭队为例,我们可以看到,那段“为了贯彻......白色的明天在等着我们”的口号,和他们总是被主角打败的设定,就是非常明显的滑稽戏。反派自知自己是作恶,但是以非常正义却不可信的词宣告“要宇宙的爱与和平”。同时,这些反派的行为并没有真正造成巨大的伤害,但他们却经常粉墨登场,仿佛要造成严重破坏。

    我个人觉得,搞笑反派主要基于重复出现的口号而搞笑的,重复太多而带来了话太密的观感。虽然不可完全考证,我认为是由两种行为方式组合而成。

    一是反派大面积模仿正派的变身过场动画。当反派也开始做相似的事情时,滑稽的部分就体现出来了。在 2010 年版《西游记》动画里,作为反派出现的混混一族,既有宣传语,还有自嘲。

    我是大反派!(小怪)我们是小反派!没有我们的存在,(小怪)好人怎么会显的厉害?​

    二就是多通过话密来增强反派的滑稽性,至于这个话密的代表人物,我第一眼想到的就是——

    [​IMG]
    罗家英扮演的唐僧

    这位唐僧法师可以说是废话文学的鼻祖——准确的说周星驰电影有一种极具风格化的艺术手法,就是废话文学。

    然后,我们再来分析吐槽类反派。

    虽说吐槽役并不是反派的专属,甚至有时候你都不知道他 / 她怎么就当了吐槽役角色,比如《火影忍者》里的天天,就在《青春小李忍传》里当吐槽役。但反派当吐槽役显得更为违和,也更为滑稽和后现代。

    另一个有具说服力的例子是《Q 弟侦探因幡》。像只山羊的首领范伦铁诺,以及幕后黑手因幡遥,都是典型的吐槽反派。他们往往是因为一些特别小的事情就开始大张旗鼓的做恶。当然整个作品都非常滑稽,正面角色、日本警察和黑羊党力量都不正常。

    在后现代作品里,反派的结局就是作为一种功能性被解构的,所以人物弧光是丧失的,所以反派要么就被击败(死亡)、要么就被洗白(临时性反派),但话多变成一个 flag 之后,就变成了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家族相似性,他们的相似性不在于他们的内在是相似或互文的,而是在于他们是临近的状态。

    尾、本文总结

    反派死于话多只是表象,他有至少四种不同的语境可以考察。

    第一种,是流传已久并被民间口耳相传的类型叙事下的反派,经由普罗普的叙事形态学和电影类型学的双重加持后,变成秩序类型的必然功能。

    第二种,是经由世俗神话搭建的对绝对反派的削弱。这些具体的反派诉说自己的计划本身,就是宗教意义上的告解与忏悔。

    第三种,是基于人性弧光的需要而搭建起来的复杂反派。当有足够多的镜头给予反派时,他们就可以依靠剧情和互动完成复杂性,但镜头不足时,说明性独白就成为了最后的手段。

    第四种,是建立在后现代解构我的情况下完成的反派。话多从设定变成了 flag,滑稽的反派也更多借用话多这一萌属性消解了严肃主题。

    可能还有未尽之处,请各位朋友多多批评,全文完。

    记、参考文献

    1. Fallacy of the Talking Killer https://www.goodreads.com/quotes/8618658-fallacy-of-the-talking-killer-the-villain-wants-to-kill
    2. 我知道你们又来这一套!:影评大佬罗杰·伊伯特毒舌小 词典:升级版 后浪出版 F词条
    3. 论文《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 托马斯·沙茨
    4. 戴锦华 电影理论与批评 P96
    5. 南京大屠杀与纳粹大屠杀背后,都有一群自以为文明的侩子手 https://mp.weixin.qq.com/s/V5X0pwKhC0SHPSnlVxt8oQ
    6. 敌托邦的四种面目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095014/answer/1786406764
    7. 反派的苦衷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y4y1r7uh?share_source=copy_web
    8. 关于国产动画中恶堕的杂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0702583/answer/2262646843
    9. 传统和非传统的反派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0607563/answer/2259365982
    10. 死亡flag https://zh.moegirl.org.cn/死亡flag
    11. 胡经之王岳川主编《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0:340
    12. 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p354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