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为什么很多人说「综艺在影视行业鄙视链的底端」?综艺真的没有电影、电视剧含金量高吗?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2-01-03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234
    赞:
    46
    [​IMG] 乌合之子但愿君,一只二次元三头身的猫猫正在路过 阅读原文

    这个问题一开始好像是这样的: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综艺没有电影和电视剧高级?

    我个人看法是,事实上的高级觉得高级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从纯逻辑的思考来看,有些东西可能事实上是高级的,但旁人不一定觉得高级。我不懂什么是真正的高级,但我大概能理解什么叫做觉得高级,包括这个问题写的“很多人说”。这个“很多人说”其实就是觉得高级

    一、综艺节目的类型

    我想先从综艺节目内部的分类说起,我也是随便分(才不是,这么分肯定是有用的),肯定有所偏废。大家完全可以排个序,你觉得哪种类型“更高级”?

    [​IMG]

    -1、真实秀综艺

    我也看了严敏导演和魏嘉毅老师的对谈视频。严敏导演的谈话里,讲的更多的知识综艺节目里的一部分,他称之为真实秀(也就是真人秀)。当然,谈真实秀,没严敏导演可以说是非常合适,比如《向往的生活》《极限挑战》《奔跑吧》《花儿与少年》《偶像来了》,这些都是在有实验手册预设的前提下,看到不管是明星还是素人面对生活的真实反应。

    在我看来,真实秀更像是戈夫曼的一本书名“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真实秀节目通常没有一个要分阶段完成的主线任务,有的只是一些日常生活的展现。这种展现非常像电影《楚门的世界》,最妙的是,打广告的方式也是如此。

    如果说为了保证节目的可观看性,会设置一些需要完成任务的环节,仿佛看起来有起伏和节奏的话;这些环节本身之间的关系也显得并不紧密,能够衔接它们的,往往是需要获得 / 抢夺 / 转移的道具,而不是能带来更为相互呼应的活动。如果是在一部讲究细节呼应的电影作品里,恐怕就很难见到这么松散的结构。

    真实秀里也可以稍微细分一下,分成嘉宾可见的和不可见的真实秀。

    像《拜托了冰箱》《饭局的诱惑》《举杯呵呵喝》《康熙来了》这些就是可见的真实秀,几个嘉宾围绕在某个环境下进行聊天。我们当然不能说嘉宾在这些节目里的反应是表演出来的——毕竟和电影、戏剧还是有很大的差别。当然也可以围绕一些更为特定的环境,穿插表演和游戏,可以取名为王牌对王牌。

    而像《奔跑吧》《极限挑战》《我们来了》这些就是不可见的真实秀,嘉宾几乎不知道下一环节会发生什么。观众爱看这些综艺节目的心理还是有所不同的,更希望看到反差甚至是出糗的一面。如果嘉宾还要进行更加激烈的对抗活动,那就更好了,比如撕名牌或者它的各种变体(其实就是大逃杀的综艺版)。

    我个人觉得,真实秀应该是与记录生活的 Volg 随拍关系比较密切。在这个基础上,去看雨哥和力元君的《随机蹭饭挑战》就会认为,确实是综艺节目。

    [​IMG]

    -2、比赛综艺

    可是严敏导演是只做真实秀吗?B 站的《说唱新世代》能够完全划到真实秀里吗?我看不一定,《说唱新世代》更像是比赛。谈到比赛综艺,那子类型一下就变得非常丰富了,比赛综艺主要是两个重要因素,赛制和内容。

    在内容来看,任何一种单独的形式都可以被放到比赛里,不管是相声、小品、唱歌、跳舞、脱口秀、电影(导演、演员、编剧、后期可以再单列)、配音,都可以放进去。甚至是模仿某个生活片段也可以进去,我们就取名为超级变变变吧。

    当然把这些所有的表演形式都揉进去也可以,除了电影。一般这种什么都有的表演形式被称为达人秀,如果觉得这个名字不够高级,还可以叫梦想秀。

    而在赛制来看,如何将类似生存游戏(大逃杀)一样的本质以各种方式重新演绎出来,是很重要的。

    比如用 battle 获得节目内流通代币,通过代币去换取一些额外福利。比如丰富淘汰制的形式,可以末位淘汰、反选复活、中途踢馆、进入待定等等。

    而对于比赛综艺来说,如何加强观众的参与性变成了一个新课题。当然,观众可以成为气氛组,负责鼓掌或出表情,方便后期剪辑,然后由专家打分确定排名。观众也可以成为参与者,部分决定某个节目或表演者的去留,可以投票、跑票、表达拒绝让某个节目强制结束。此外,成为参与者的观众还可以再进行细分,是演播厅以内的,正在看(电视 / 网络)直播的,还是电视机前的呢?

    我个人觉得,比赛综艺是来自对有输赢规则的游戏(尤其是伽达默尔的游戏理论)的改写。站在这个角度上看,各项体育赛事本身也可以被称之为综艺。这听起来当然非常奇怪。

    [​IMG]

    -3、谈话综艺

    除了比赛综艺以外,严敏导演和魏嘉毅对谈《综艺被矮化》这个视频就不是综艺了吗?

    当然也算综艺了,严敏导演也说,拍个 Vlog 都还能算综艺——当然这很极端。但是这个视频是不是综艺?是,是谈话综艺。

    谈话综艺有很多种方式,可以一一对谈、多人谈话、访谈、社会问题交流、上通告等各种方式。

    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限制我看电视,尤其是中午。我能看的就两,一个是《今日说法》,一个是《百家讲坛》这两个是电视节目,但是不是综艺呢?我觉得是。不止我觉得是,连去百度搜综艺节目,他的分类也觉得是,而且看起来很奇怪的是——《新闻直播间》《朝闻天下》都被算到了谈话综艺里。

    最近我比较喜欢看的谈话综艺,是《十三邀》《圆桌派》和《一千零一夜》,在读本科时很喜欢看的谈话综艺,是《罗辑思维》。

    与其说是谈话综艺,倒不如说是知识讲座,那线下线上的所有讲座、授课都可以被称之为综艺节目了吗?比如罗翔老师参与《今日说法》普及法律知识,是参加综艺还是电视节目?

    罗振宇老师自己也说过了,谈话综艺,尤其是有传递知识信息的谈话综艺,前身就是有钱人家的说书者。

    [​IMG]

    -4、分段与观察综艺

    这么分下来,好像是分完了。但有个很大块的东西没有谈到,情感综艺。是真实秀吗?像,但不完全是。不流行吗?非常流行。可以说出好多,非诚勿扰、爱情保卫战、中国新相亲......

    但这并不是基于结构,而是基于内容出现的综艺。如果要说的话,我认为应该被命名为分段综艺,意思是这大概 1 小时左右的综艺节目,是由复数个相互关系不密切的单独片段组成的。这些单独片段之间也不会形成竞争关系——比如比赛综艺。

    基于这样的逻辑,求职类的综艺节目也是如此,就不必再展开了。同样的,大部分的益智综艺也是这样,《开心辞典》《一站到底》都是有复数个分段的单独片段组成。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别的综艺,看起来非常有意思,叫做观察综艺。观察综艺几乎和分段综艺是反过来的,分段综艺之间的段落关系非常松散,但观察综艺是以层层窥视的方式进行的。

    据说最早的观察综艺,是脱胎于情感综艺,有一些情感专家在听了当事人的言论之后,进行分析。但观察场本身并没有被独立开来。后来的观察综艺开始将观察场进行不断切割独立,引进了大量的观看媒介,甚至还邀请当事人回看片段。

    有些观察综艺甚至可以做到五层嵌套观察:当事人的表现(第一层)、花字的引导(第二层)、现场观众的投票和反应(第三层)、画中画的明星的即时反应(Reaction)(第四层)、观察室内的明星、达人在整个活动结束之后的评价(第四层)、评论者 / 批评者对整个节目的评价(第五层)。

    当然,网络前或电视机前的你也可以加入观察,就看是用弹幕还是评论区了。

    所以虽然李响主持的《职来职往》和何炅主要主持的《令人心动的 offer》都是职场综艺,但表现的形式一个是分段的,一个是观察的。

    二、高级感或含金量

    我这里聊了那么多可以重新划分的综艺节目类型,如果这些都放进去作为完整的综艺节目,再和电影电视剧节目比较,到底有什么差池,可以让人觉得似乎没有那么高级呢?

    我觉得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注意,不是真的不高级,而是观感上觉得不高级。

    [​IMG]

    -1、过度真实带来的观影难度降低

    日常真实→观影难度降低→单位时间信息密度下降→对观众的集中要求下降

    该特点主要来自真实秀综艺。

    电影、电视剧成片是真实的,但更应该被称作艺术真实,而不是日常真实。艺术真实的作品需要满足叙事内部的连贯性,比如人物动机、剧情推进、场景呼应、关键道具等,使之能够在单位时间里更完整地表达一个带有强互文性的故事。

    举个电影 / 电视剧内经常出现的例子。在电影结束后,或电视剧的片尾,经常会放出拍摄花絮

    在我小的时候,看《闲人马大姐》《少年英雄方世玉》就经常会看到片尾的各种 NG,有时候比正片更好笑。这些花絮往往是幽默的、NG 也往往是搞笑的,可能甚至比正片更搞笑——比如《生活大爆炸》的拍摄花絮——但是你能说观感上比正片更高级吗?

    不能。最重要的原因,是观影难度被降低了。

    桑德尔教授在《公正:我该如何是好?》公开课里也提过类似的说法。他让学生选《莎士比亚》、《辛普森一家》和《WWE 赛事》哪个更快乐,很多学生选 WWE 赛事(理由是直接的生理观看刺激)和《辛普森一家》(理由是有很多讽刺美国的梗)。但当问题变成哪个更高级时,大部分的学生选了莎士比亚戏剧,主要理由集中在观影难度较高,所以觉得更高级。

    为什么观影难度较高呢?因为单位时间的信息密度提升了,观影时对观众的观看要求提升了。

    以孙红雷参演的《潜伏》和《极限挑战》作为比较,就能更好地看出来:《潜伏》的单位时间里的信息密度很高、人物对话机锋很多、场景布置用心、前后单位时间的互文性较强,对观众的观影难度要求就随之提升。但是《极限挑战》就完全没有这些顾虑,是更日常真实的互动,信息密度可以说并不高,需要关注的前后单位时间也不多。

    [​IMG]

    -2、比赛竞技带来的注意转移

    比赛竞技→结构要求子节目出现排他→竞技机制被关注→观众注意转移为排名评价

    该特点主要来自比赛综艺。

    在电影里当然也存在看似无关的子节目拼凑起来的集合,一般可以成为拼盘电影,专业术语叫主题并置叙事,意思是在同一个主题下不同无关片段进行无差别排列播放。在电视剧里应该被叫做不同章节或片段,但一般都会在最后一个章节将其合起来,比如《少年包青天 3:天芒》《铿将玫瑰》(2002 年上映的国产刑侦剧)。像《人民的名义》那种开头一集出现赵德汉,后续没有联系的情况并不多见(真实原因是演员侯勇的档期没有调整过来)。

    但是在比赛综艺里,就不是什么大问题。虽然每个段落之间的表演或许非常精彩,但是电视节目时长的限制导致情感的连续性让位于竞技机制本身。

    如果这个比赛综艺还是选秀综艺,那就更不一样了。粉丝们更关心的,是自家的爱豆的时长有没有给够,节目制作组是否更公平地端水,有没有在“带节奏”。然后综艺节目就开始注水,要知道一开始的综艺节目也就 50 分钟不到,现在一集没有 2 小时都不好意思出来见人,尤其是互联网出来之后。

    之前没有限制的时候还会单出一刀未剪版、会员专享版,之后为了更方便观众看,还出过纯享 cut镜头直拍。我就是为了看严敏导演的《极限挑战》每集映后访谈、《向往的生活》会员专享版、《101 创造营》个人直拍 cut,才开的各家视频网站的会员。如果一个综艺节目的时长理论上可以无限多,镜头理论上只要出现爱豆就可以,不需要剪辑的话,我觉得确实看起来可能没有那么高级,别问我含金量,我觉得应该聊聊含水量。

    即便是像套娃一样表现电影、电视剧、配音、编剧等的综艺节目,它们的重点都并不完全在作品本身上,表演完之后的讨论也会占据相当部分的内容。当然也依然会有上台前的准备工作作为花絮穿插进综艺节目之中。

    [​IMG]

    -3、叙述代替叙事带来的场景感

    叙述对话→叙事场景感被降低→场景调度的重要性下降→从空间向个人转移

    该特点主要来自谈话综艺。

    并不是谈话综艺节目直接放到电影院里,就可以认为是电影。

    当初《富春山居图》《逐梦演艺圈》进影院,大众对此的评价只是“烂”,但依然认可是电影。《小时代》进影院也是如此,马锐拉评价“《小时代》很好看,只是它不是电影”,不过即便烂,也依然可以被认为是电影。

    但是《爸爸去哪儿大电影》《极限挑战大电影》《奔跑吧兄弟大电影》这些综艺节目进电影院,就能被称之为电影了吗?真实秀综艺放在电影院播放,到底破坏了什么东西,让观众觉得不是电影呢?

    我觉得是场景感,准确的说,是将个人日常生活里剥离一部分时空出来,在专门的场所进行特定的文艺观影活动。而不是在你进行日常生活的过程里,很自然地嵌入进来。

    这需要空间和内容相互起作用才可以。

    电影播放的空间,是一个拉康津津乐道的镜像空间:黑暗的观众席,高亮的银幕,通过光影对比和视觉平面非常明确地隔开表演人和观看者,以至于不管看什么电影,在电影结束灯光亮起后,从影院走出来时,都有回到现实的感觉。

    电影播放的内容,也要尽可能不是随处可见的日常真实,即便是日常真实,也需要大量的镜头语言形成有逻辑和叙事的艺术真实感。

    但是即便真实秀综艺能搬进影院,谈话综艺也不能搬进影院。因为谈话综艺太过于叙述化,你可以在任何一个线下活动看到,不管是评书、采访还是讲课。这会带来被切割出的心时空(或福柯所说的异托邦)重新塞回现实生活里,导致场景感的破坏。谈话综艺只适合出现在电视机前,至于电视机前的观众到底在做什么,这并不重要,因为电视是进入卧室,而电影是在卧室之外。

    分段综艺也是如此。不管是情感综艺、求职综艺还是别的美食、旅游等分段综艺,都给人仿佛在拉家常的感觉。仿佛在拉家常,是一把双刃剑,好的一面在于很亲近,让人感觉就是邻家故事,只是隔着一个屏幕;不好的一面就是在于在亲近了,无法从观感上将其剥离为异托邦。

    [​IMG]

    -4、摄入观众后带来的参与感

    观众进入镜头→景深消失→体验感开放→观看者也有表演感或参与感

    该特点主要来自观察综艺。

    如前面所说,观察综艺是采用层层观察的方式,主持人或嘉宾的即时反应和看后评价,又变成了观众观看的素材。于是这类综艺触及到了它的最开始,古希腊戏剧。

    古希腊戏剧的场所是开放的,甚至表演空间也是劳作空间(禾场),他更多不是有观众席的(景深的)而是从看台凸出的(外放)。古希腊戏剧的表演也是开放的,演员和观众往往界限并不清晰,观众也不一定只是单方面的看,还会参与表演和互动。古希腊戏剧的内容也是开放的,从古希腊戏剧家索福克勒斯的剧本中可以看到,《俄狄浦斯》并不只是重现神话故事,他还会在其中穿插各种对时事的讽刺或呼应。

    观察综艺也是如此,这与前采、备采、后采插入还有些差别。前备后采不是即时出现的评价,是被穿插到综艺节目中增加节目效果或节奏感的部分。而观察综艺不需要这些,或者说它自身就是一个大型的前采、备采与后采的融合。

    观察综艺里不断层层增加的观众,甚至邀请当事人回看和评价,带来的正是与古希腊戏剧相似的效果。这些嘉宾对视频片段进行“品头论足”式的评价,尤其是当事人在视频中曾被拍摄,然后进行再讨论。

    观众看的到底是哪一层呢?观众会将自己置入那种评论者中呢?

    但不管是哪一层观看该视频片段的高级感被降低了。

    当然,在互联网视频平台里,观众可以通过发弹幕、评价区评价的方式进行参与评价。但网民都知道,与评论不同的是,弹幕可以覆盖在作品上,形成新的观看画面,于是观众也变成了表演者——以文字的方式出现,并传递了相对独立的价值观。

    电影 / 电视剧也是如此,能发弹幕的电影 / 电视剧,和不能发弹幕的差别可以说非常明显。比如在李少红拍的《橘子红了》电视剧里,B 站弹幕区聊的就是关于《新红楼梦》的故事,以及对这些演员如何做才更有道德感的相互批评。


    以上这四点交错在综艺节目里,过度真实、竞技互斥、场景削弱和过度参与,都成为了综艺节目在观感上似乎让人觉得没有电影 / 电视剧高级的原因。

    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希望大家多多批评。

    全文完。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