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泠,遗迹是曾经讴歌繁荣的生命留下的缺页的梦。 阅读原文 先问是不是。 躲避同类尸体的物种不止智人,古人早就知道将死乌鸦挂起来可以吓退其他乌鸦。Swift 和 Marzluff 在 2015 年从科学上描述了鸦科鸟类会避免在发现死亡同类的区域觅食,并会针对手持同类尸体的人采取攻击性的反捕食者行为。在自然环境中,食草动物会避免在同类尸体和其他大型食草动物的尸体附近觅食,食肉哺乳动物会避免吃同类的尸体,对其他食肉哺乳动物的尸体也不那么积极。 躲避尸体有助于躲开杀死那些动物的风险因素(包括其他食肉动物),还能略微降低感染寄生虫的概率(尤其是能杀死多种食肉动物的细粒棘球绦虫),可以预期这样的行为受自然选择青睐。 类似地,在非洲草原上,食草动物和中小型食肉动物会回避较大动物的尸体,这样的行为可以降低跟鬣狗之类高攻击性食腐动物狭路相逢的风险。 鬣狗之类食腐动物并不是“来者不拒”的,它们会通过嗅觉等感官去判断尸体是否有严重的食品安全风险。当然,这不总是有效。 处置或掩埋同类尸体的物种也不止智人。蚂蚁会将同类的尸体从巢穴里清除出去,实验证明蚂蚁通过嗅觉检测尸体散发的油酸。大鼠会将散发出腐烂味道的同类尸体埋在土里,1981 年实验证明大鼠通过嗅觉检测尸体散发的尸胺和腐胺,将这些化学物质喷洒在麻醉的大鼠或木头上,都能吸引其他大鼠过来“下葬”。这些行为有助于保持存活个体的健康。 非人哺乳动物有恐惧、紧张等情绪,这些情绪可以被同类的尸体、血腥味、食肉动物的气味等在近似的水平上触发。情况严重时,非人哺乳动物可以被吓得昏厥、心血管疾病发作,或是患上 PTSD。训练有素的动物行为学家、饲养员、机器学习程序可以根据动物的表现判断动物的紧张程度。 “非人动物不怕同类的尸体”这种误解,是“只有人懂死亡的概念”的巨大误解的一小部分。 理解死亡的概念可以帮助动物迅速了解环境中存在致命威胁。尸体能传播多种疾病,识别并避开尸体的能力对健康有益。对群居动物来说,能理解群体成员的死亡意味着能迅速知道群体内的竞争对手减少或生育资源损失。对食腐动物来说,善于辨认死去的动物有明显的生存价值。对养育幼体的动物来说,能理解幼体的死亡可以节约大量精力。你可以预期,有较发达的神经系统的生物普遍有一定程度上的死亡概念。 人类幼体平均而言需要 10 年左右来建立成人水平的死亡概念[1]。许多非人动物和弱智人对死亡的理解程度较低,但不是没有。 Slaughter 在 2005 年提出,成熟的死亡概念包括至少以下七点: 一、非功能性:死亡意味着身体和精神的功能完全停止。 二、不可逆性:死去的人无法复活。 三、普遍性:生物都会死。非生物都不会死。 四、个人死亡:死亡也适用于自己。 五、必然性:当前存活的所有生物早晚都会死。 六、因果关系:死亡的原因是身体机能崩溃。 七、不可预测:不能预先知道死亡的确切时间。 按各大宗教自称的信徒比例,当前世界上有数十亿人不会同意上述“成熟的死亡概念”。你可以预期,很多非人动物对死亡的理解比好歹算是人的神棍们更扯淡。 演化上有用的死亡概念大概是这样的: 一、非功能性:死亡意味着身体功能明显不全。它不意味着功能立即消失,例如死去的毒蛇仍能通过简单的肌肉抽动发起致命的攻击。随着时间流逝,尸体会逐步崩解。 二、不可逆性:死去的动物不会以完整的形式当场复活。这不代表尸体里不能跑出别的生物来。 三、因果关系:被破坏得足够严重或长期缺乏必要质能供应的生物会死。 四、个人死亡:死亡也适用于自己。没有简便的实验方法能证明自己永远不会死。 评估其他动物的死活,用非功能性和不可逆性就够了。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