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小沟,读过一些书,会一点摄影,反复横跳于ENTJ与ENTP之间。 阅读原文 夜景照片拍出来是糊的,本质上以下 3 种情况的概率较大: 1.成像过程中抖动了(快门速度过慢或拍摄的主体移动超过了快门速度); 2.对焦点设置为暗处,造成对焦失败; 3.镜头脏了(不排除有这种可能); 鉴于所给的可参考因素又过少,无法判断是不是由于 ISO 感光度的设置造成了噪声过高,使得从视觉上来看是一张“糊”的照片。 针对以上三种情况,我建议可以如下操作: 1.使用三脚架时使用遥控器或快门线操作; 2.尝试将对焦点设置为画面中较亮的主体; 3.使用镜头纸擦拭镜头; 既然题主自称为摄影小白,那么我也顺便“炒冷饭”地谈谈曝光三角(光圈 Aperture、快门 Shutter 和感光度 ISO)的关系:。 01 光圈 Aperture光圈 Aperture 是什么? 光圈控制着快门按下时孔径的大小,当然也可以把光圈理解为水龙头,只不过光圈控制的不是自来水,而是拍摄时的进光量。 你是不是看到过一些摄影书照片的下面写着 f/ 数字? 这个就是光圈值。 光圈值的大小呢,一般都是用 f/ 数字来进行表示的。f 值越小,光圈越大。 这个确实有点反人类。 我也是搞了很久才想明白的。 再说一遍,f 值越小,光圈越大。 上图,左边的是大光圈(f/1.4),而右边是小光圈(f/16)。 从这个图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光圈时有个大大的窟窿,而小光圈则只有一个小洞。 所以大光圈时,进入相机的光就越多,小光圈时,进入相机的光就越少。 就好比猫咪的眼睛, 大白天的时候是这样的: 一到晚上就变成这样了: 大光圈的作用 先看几张大光圈拍的照片吧: 这些照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对了,就是背景是模糊的。 所以请记住,拍人像的时候,一定要用大光圈。 背景模糊了才能凸显出水汪汪的大眼睛嘛。 所以,所谓的糖水片一般都是大光圈拍的。 其次,前面说到过,由于大光圈可以进入更多的光,所以如果光线条件不好时,也请使用大光圈。(这时候就别想别的了,先保证正常曝光吧) 特别是在使用 A(Aperture-priority)档的时候,如果发现过亮可以选择先减几档光圈值。 光圈是控制相片景深及亮度的关键因素。当然控制景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虚化)及亮度,在 A(Aperture-priority)档模式下还可以通过调整 ISO、曝光补偿、焦距等来实现。 沟小沟:单反科普 | 光圈 Aperture 02 快门 Shutter什么是快门 Shutter? 快门就是在你的相机传感器前的一个长得像闸刀一样的东西。 大概长这样: 快门的作用 快门的存在价值就是控制快门速度。 而原理就是当你按下快门以后,上图中的闸刀会随之关闭。而关闭的时长就是你在相机上设定的快门速度。 说人话就是快门速度快的时候可以拍高速移动的物体,比如说拍鸟。 而快门速度慢的时候则可以拍出所谓的车流的轨迹。 快门的速度一般用 1/ 数字 s 来进行表示。 比如 1/5s 代表的是五分之一秒,1/500 代表五百分之一秒。 学过数学的我们应该都知道,1/5>1/500,所以 1/500s 的快门就更快一些。 快门速度的数值越小拍出来的东西越清晰,而快门速度的数值越大则越容易模糊。 当然,为了避免模糊呢,在正常的单反拍摄中有一个术语叫做安全快门。 什么是安全快门? 一般意义上在拍摄中有个算法便是: 安全快门=1/ 焦距 这个怎么理解呢? 比如你用的是 85 1.4 的镜头,拍摄时的快门速度便必须快于 1/85s,不然必糊。 但事实上这个算法并不十分妥当,因为作为一个正常人,你的手在拍摄时必然会抖动(铁臂阿童木除外),所以一般老法师们在手持相机拍摄时他们的快门速度是不会低于 1/60s 的。 小 Tips 快门速度够快是让你拍出不糊照片的不二法则。 快门在什么档位调整呢? 在一般的单反机器上,包括在现在的很多微单 / 卡片机的档位拨盘上都会有一个 S。我们称呼这个档位便为快门优先 S 档(Speed -priority)。 当然如果你使用的是佳能相机,显示的可能是 TV 档。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叫电视机档) 一般在快门优先档,旋转你的指令拨盘便能调整快门速度。同时,你在调整快门的时候,你的光圈也会随之的变化。因为相机会自动计算出拍摄一张正常曝光照片所需的进光量。 快门的速度越快,进光量就少。结合光圈的知识,应该能够明白,进光少则意味着照片会更黑。反之,快门的速度越慢,进光量则会更多,所以照片就会更亮一些。 沟小沟:单反科普 | 快门 Shutter 03 感光度 ISO什么是 ISO 感光度? 我相信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什么 ISO9001 之类的标准吧? 其实,相机中的 ISO 也是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缩写。 也就是说,和你之前理解的 ISO 其实是一个意思。 因为在胶片时代,胶片的感光度就是指底片对于光线的敏感程度,也可以理解为底片对于光线的反应速度。 例如以往胶片就有 ISO 100、ISO 400 等种类。 所以,这个称呼不知道怎么回事就一直沿用至今。 所以,如今的 ISO 也是指相机中 CMOS 图像感应器对光线的敏感度。 ISO 的作用 先说结论:ISO 对于成片最终的清晰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使用过相机 M 档(Manual Exposure)的朋友应该都知道: 在 M 档下,能够控制照片曝光量的就只有光圈、快门速度与 ISO 三项数值。 在之前的单反科普中,我也解释过光圈与快门速度的关系。 先复习一下: 1. 光圈越大,进入相机的光就越多。光圈越小,进入相机的光就越少。 2. 快门速度越慢,进入相机的光就越多。快门速度越快,进入相机的光就越少。 那么对于 ISO 同样地也用一张图来进行理解: 我们可以看到在光圈大小与快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ISO 100 时照片比较暗,ISO 1600 时就比较亮了。 说人话就是:ISO 越低越暗,ISO 越高越亮。 于是可能就有朋友会问了, 那要控制三个数值,不是很麻烦么? 所以,下一个问题就是,ISO 该怎么设置? 如何设置 ISO? 答案是根据光线情况。 从上面的文字我相信大家都已经明白了通过调节 ISO 可以控制照片的明暗。 但是高 ISO 时会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 噪点。 从上面两张图中大家可以看到, ISO 100 与 ISO 200 时照片很清晰,而 ISO 3200 时照片就有 ISO 100 时看不见的白点,这些白点就是所谓的噪点。 所以一般我们拿手机拍摄夜景时,便会发现一放大全是各种颜色的点。 在如今的相机中,ISO 的范围都已经很广了。有的甚至最低能到 ISO20,最高能到 ISO32000。 但是请相信我,在日常的摄影之中,ISO 请设置为能够拍清楚照片的最低值。 也就是说,在保证照片正常曝光的情况下,ISO 越低越好。 例如,在白天阳光充足的情况下,我一般习惯将 ISO 设为 100-400 之间。 而在夜晚时,我会适当地提高 ISO,但也不会超过 ISO 800。 (如果我带了光源或者三脚架的话,我依旧会将 ISO 设置为 100-400) (另外,此处其实是有一定争议的,对于 ISO 感光度也可以阅读我相关的其他回答) 既然 Iso 越高噪点越多,那么把 iso 开到最低,曝光时间拉长,是不是就可以得到一张画质非常好的照片? 另外一个需要提高 ISO 的情况便是拍摄快速移动的物体的时候,因为提高 ISO 会增加曝光量,所以也就意味着可以相应地提高快门速度。 怎么理解这个关系呢? 看下面这张图大家自行理解吧: 总结一下 1.ISO 越低照片越暗,ISO 越高照片越亮。 2.ISO 越低噪点越少,ISO 越高噪点越多。 以上。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