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洋,天体物理博士 今年除夕不是“大年三十”,是“大年廿九”。 理解这个事情,有几个层次。 第一层:还有多少“大年廿九”? 我考察了前后各一个世纪(1920s-2110s)的数据,发现两百年间,有 118 个“大年三十”、83 个“大年廿九”。列表如下: “大”表示 30 天的大月,“小”表示 29 天的小月 第二层:为什么会有三十 / 廿九(大小月)的差别? 因为月相变化周期(朔望月)的平均长度是 29.530588 天,不是整数。农历为了确保每个“朔”(新月)都在初一,必须根据实际月相调整每个月的长度,使之取 29 天或 30 天。 当然,你可能意识到了,“平均长度”意味着每个朔望月的长度是可以有变化的。实际上变化范围可以相当大:从不足 29.3 天到 29.8 天多,可以浮动半天还多。 第三层:那么大小月是由朔望周期决定的吗? 不难理解,不只由朔望周期决定。 假设这个月的新月开始于某天 0 时,假设这个月的朔望周期是 29.5 天,那么下一个新月出现在第 30 天中午 12 点——也就是说第 30 天会被定义为下个月初一,本月就只能享有 29 天,成为小月。 但如果这个月的新月开始于某天 12 时之后,下一个新月出现在第 31 天午夜 0 时之后,那么第 31 天才会被定义为下个月初一,本月可以成为拥有 30 天的“大月”。 所以,大小月由两个参数决定:本月月初的新月出现在几点,以及本月的朔望周期。如下图所示。 图中橙色、蓝色点的分界线,就是次月新月刚好卡在第 30 天、第 31 天之间的午夜 0 时的情况。 第四层:为什么“大年三十”比“大年廿九”多? 按照朔望周期平均 29.53 天考虑,大月、小月的数量之比应该是 53:47~1.13。 我统计了 1921 到 2121 这两个世纪,其中大月有 1319 个,小月有 1167 个,1319:1167=1.130,完全符合预期。 但是,同期的大年三十和大年廿九的比例,却是 118:83=1.42,比预期的 1.13 显著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我画出朔望周期在每年各个月份的分布: 可以看出,年底年初的朔望周期,平均来说比年中的朔望周期要长 4 个小时——这是因为,地球在 1 月份到达近日点,绕日公转最快,此时月球需要追更长时间才能到达同样的相位,因此朔望周期较长。 因此农历十二月,也就有更大的机会分到大月。 总结: 朔望月的平均长度是 29.530588 天,但是可以在约 29.3 到 29.8 之间浮动。 农历大小月取决于当月和下月的新月出现在哪天。或者说,取决于当月月初的新月时刻和该月朔望周期。 虽然大小月的总体比例接近 53:47,但是腊月的大小月比例显著较高,可达 1.42,因此大年多“三十”,较少“廿九”。 你明白了吗?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