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现在为什么很少有人去创作古典音乐了?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2-02-12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229
    赞:
    46
    [​IMG] Molho,lbg小粉丝/音乐制作/音频软硬件/交互装置艺术 阅读原文

    最近收到了不少邀请,所以趁假期简单写一下吧,如果有错误或者遗漏欢迎指出。本文有很多音视频内容,如果能一边看一边听会更容易理解这个问题。

    先上结论:如果我们从时间脉络上来看的话,“古典音乐”的内涵其实一直在扩大,广义上的古典音乐,直到今天还是有很多人去创作的。但是如果指的是“狭义的古典音乐”,那么确实是已经死了。但是音乐的发展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一种风格的诞生与式微也必然需要漫长的时间,所以本文将主要按照时间顺序(曲目大致按照作曲家的生卒年排序)来梳理“古典音乐”的发展过程,并且说一说为什么古典音乐虽然死了,但是又没死(bushi)。

    一、早期音乐(Early Music)

    早期音乐,主要指的是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当然也有文献将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也归到早期音乐的范畴里。这一时期的音乐,通常不被认为属于“古典音乐”的范畴,但是可以认为是西方音乐的初始的形态。更早期的就不说了,说一下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音乐类型: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和奥尔加农(Organum)。

    1. 格里高利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是一种由人声演唱的,单声部无伴奏的教会音乐,记谱法与现代的五线谱也有一些差别,用的是纽姆记谱法(Neuma)。这种音乐虽然很原始,但是后续的多声部音乐以及复调音乐却是在这种音乐形态上发展起来的。

    [​IMG]格里高利圣咏 - Deum Verumhttps://www.zhihu.com/video/1474785841633882112

    2. 奥尔加农

    奥尔加农则是在格里高利圣咏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更多的声部,属于最早的多声部音乐。最初的奥尔加农是在格里高利圣咏的声部下方增加一个平行五度或是四度的固定音程声部,又称为“平行奥尔加农”,第二个声部并不具有独立性。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作曲家也开始创作除了平行之外的有更多音程变化的第二声部,复调音乐也就此产生了。

    [​IMG]奥尔加农https://www.zhihu.com/video/1474785998484267009

    二、巴洛克时期(Baroque Music Period)

    巴洛克音乐通常指的是 1600 年至 1750 年这段时间的欧洲音乐。这段时期的音乐也被认为是最早的“古典音乐”。巴洛克音乐又分为早期巴洛克(1580-1650),中期巴洛克(1630-1700)及晚期巴洛克(1680-1750)。这一时期的音乐以复调音乐为主,并且器乐作品也开始逐渐登上舞台,最早的管弦乐编制也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曲家有:蒙特威尔第、让·巴普蒂斯特·吕利、维尔瓦第、亨德尔、J·S·巴赫等等(如果玩过文明系列,应该会比较熟悉这些名字 hhh)。

    1. 早期巴洛克

    [​IMG]蒙特威尔第 - Rimanti in Pacehttps://www.zhihu.com/video/1475127684879192064

    2. 中期巴洛克

    [​IMG]吕利 - Le Bourgeois Gentilhommhttps://www.zhihu.com/video/1475128878235013120

    3. 晚期巴洛克

    [​IMG]维尔瓦第 - 四季(春)https://www.zhihu.com/video/1475129251824959488[​IMG]亨德尔 - 水上音乐https://www.zhihu.com/video/1475129423251255296[​IMG]J·S·巴赫 - 勃兰登堡协奏曲https://www.zhihu.com/video/1475136403583963137

    复调音乐在 J·S·巴赫这里发展到了顶峰,其作品《赋格的艺术》说是复调音乐的集大成者也不为过。而巴赫之后的作曲家,也逐渐从复调音乐转向了主调音乐的创作。

    三、古典主义时期(Classical Period)

    古典主义时期即特指介于巴洛克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大约是 1730~1820 年的这段时间创作的音乐。这一时期最有名的代表人物就是维也纳三杰(又称第一维也纳乐派 First Viennese School):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一时期是也是主调音乐兴起的时期,音乐讲究清晰的层次,和声与旋律同样也清晰明确,并且同时各种音乐体裁逐渐成熟,写作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曲式。而管弦乐的木管组 + 铜管组 + 弦乐组 + 打击乐组的形式以及编制的大小也是这一时期确立下来的。以下这几首耳熟能详的曲目,应该也很符合大众对于“古典音乐”的刻板印象了。

    [​IMG]海顿 - 惊愕交响曲 (1791)https://www.zhihu.com/video/1474767265065811968[​IMG]莫扎特 - 40 号交响曲 (1788)https://www.zhihu.com/video/1474768457081819136[​IMG]贝多芬 - 第五交响曲(1808)https://www.zhihu.com/video/1474772906564120576

    和巴赫一样,贝多芬也被认为是一个时代的巅峰,同时也是连接着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之间的桥梁。

    四、浪漫主义时期(Romantic Period)

    浪漫主义音乐主要指的是 19 世纪(大约 1800~1910)时期的音乐。这一时期,体裁和曲式在创作中的重要性也开始下降。浪漫主义作曲家更加注重音乐家的个性化表达,情感抒发,并且出现了很多标题音乐。大多数“古典音乐爱好者”喜欢的曲目及作曲家,基本上都是这一时期的。同样的,浪漫主义时期也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的代表作曲家有门德尔松、肖邦、舒曼等等。而晚期浪漫主义代表作曲家有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李斯特、瓦格纳、马勒、理查·斯特劳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拉赫玛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等等等等。从早期到晚期,同样也是一个写作逐渐复杂,技术逐渐成熟,并且乐队编制逐渐扩大的过程。除此以外,浪漫主义时期还出现很多民族乐派,因为知乎最多只能上传 10 个视频,之后的音频就只能放链接了……

    1. 早期浪漫主义

    这一时期的作品通常都比较悦耳好听,旋律也都很漂亮。这一时期的很多作曲家的曲目很适合当做古典音乐的入门曲目。

    门德尔松 - E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伊扎克·帕尔曼)肖邦 - 夜曲 Nocturne Op.9 No.2 (Arthur Rubinstein)舒曼 - C 大调幻想曲 Op.17(霍洛维茨演奏)Schumann - Fantasie in C major (Vladimir Horowitz)

    2. 晚期浪漫主义

    这一时期,和声技术也在发展,引入了半音体系,同时管弦编制也逐渐扩大。对乐手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写作的篇幅也越来越大。可能有些曲目依然有动听的旋律,但是音乐的形态整体是越来越复杂的。

    柴可夫斯基 胡桃夹子组曲 Op.71a(维也纳爱乐乐团)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 天方夜谭 作品 35马勒 - 大地之歌拉赫玛尼诺夫 - 第三钢琴协奏曲

    这一时期,在写作上,还有个最明显的转变,那就是古典主义时期,强拍上大多是协和音程或是比较稳定的和弦,而不协和音程及需要解决的和声通常会放在弱拍上,形成一个从弱拍解决到强拍的进行。但是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如果还这样写,那难免会导致张力不够,动力不足,所以这一时期不协和音程或是需要解决的和声开始慢慢出现在强拍上,即从强拍解决到弱拍。同样地,音乐的调性也越来越复杂,从单一而清晰的调性逐渐往模糊调性乃至多调性的方向发展。而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算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标志着调性开始瓦解。这部作品开头的和弦被也被称为“特里斯坦和弦”,通过不断推后主和弦的出现,使得整个曲子的调式游移不定,让听众疑惑的同时,也提高了听众的期待感。而这种一直不让主和弦出现的手段,也一直沿用至今。扯个题外话,虽然是不同的技术,但是同样是为了延迟主和弦的出现,通过 Chromatic Median 突然转调或是使用和声平移,和声对置来破坏调性,基本上是好莱坞式配乐里的标准技术了。

    瓦格纳 -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第一幕前奏曲 (和弦解析)

    除了瓦格纳,晚期浪漫派的其他作曲家也有这样的特点,因为听众的欣赏阈值也在不断提高,简单的调性变化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期待了,所以调性的变化也越来越复杂。

    理查德·施特劳斯 -《变形》Metamorphosen

    3. 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不是紧接在晚期浪漫主义之后的时期,也并不特指某个时期。而是在浪漫主义晚期过渡到现代音乐时期的一个音乐分支。因为同一时期,除了音乐,绘画,诗歌,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也在发展。音乐同样也会受到这些艺术的影响。印象主义音乐认为音乐不仅仅可以表现情感,同样可以表现朦胧的氛围和情绪。所以他们打破了配器一定要清晰的规则,很多听上去不清晰的配器,可能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音响效果。从印象主义开始,配器这个维度的限制也被打破了。作曲家的思路也慢慢开始从“音符”逐渐转变成“音响”。而各种平行和声,特殊调式的运用,也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语汇。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德彪西、拉威尔、莉莉·布朗热等(虽然他们都否认自己是印象派)。

    德彪西 - 牧神午后前奏曲拉威尔 - 为竖琴,长笛,单簧管和弦乐四重奏所作的的引子和快板莉莉·布朗热 - 《诗篇 129》从我少年,世人就与我为难

    五、现代主义&二十世纪音乐

    如果上面的音乐你顺着听下来,就会发现其实从巴洛克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发展一直是连续的。同样,悦耳的浪漫主义音乐也并不是突然某一天就变成了“难听的”现代主义音乐的。虽然会有一些标志性的事件或者作品标志着现代主义的开端,但是实际上这就是音乐发展,或者说西方古典音乐发展的必然。因为无论是听众还是作曲家,大家听相同的东西听太多了之后,总会需要更新鲜,更刺激更宏大的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无论如何发展,最终都会走向现代主义音乐。

    作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学生的斯特拉文斯基,他早期作品还是带有明显的晚期浪漫主义色彩的,比如《火鸟》、《彼得鲁什卡》等等。但是最值得一提的还是他的《春之祭》,这部作品在 1913 年首演的时候,引起了不小的骚乱,因为他的音乐语汇太过超前,打破了之前音乐里的诸多禁忌,比如不协和度非常高的复合和弦,不规整的拍子,以及乐器在罕见的极高极低音域演奏的怪异的配器等等。当时无论是作曲家还是听众,对这首曲子的评价都非常两极分化。一些评论者认为这部作品非常先锋,打破了传统的禁锢,而一部分评论者认为这部作品写的非常粗野低俗。然而时至今日,用今天的“学院派”的眼光看的话,这部作品已经不再先锋,甚至有点 old school。而且现在大家普遍也接受了它属于“古典音乐”,比如给小朋友当古典音乐启蒙的迪士尼的《幻想曲 2000》里就收录了它。

    斯特拉文斯基 - 春之祭

    而在斯特拉文斯基创作春之祭的同一时期,还有很多浪漫主义及民族乐派的作曲家在创作浪漫主义音乐。比如下面这首西贝柳斯在 1914 年创作的《海洋女神 The Oceanides》,就还是有很浓的浪漫主义色彩。

    西贝柳斯 - 海洋女神 The Oceanides Op. 73

    当然,最值得一提的还是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对他的评价是矛盾的,讨厌他的人,认为就是他的无调性理论,以及受他影响而兴起的序列主义音乐的风潮,直接摧毁了古典音乐的可听性;而爱他的人,认为他不仅作品写的很好,同时也解放了音乐更多的可能性,是一个桥接了两个时代的伟大人物。

    很多人一看到勋伯格,就会想到各种怪异且难听的无调性曲目,然而事实上勋伯格写晚期浪漫主义风格写的非常好,比如他的《古雷之歌》。各种浪漫主义风格下的调性布局,曲式及和声技术已经运用的炉火纯青,而且旋律也非常优美。

    勋伯格 - 古雷之歌

    然而在 1914 年 8 月,他公然抨击斯特拉文斯基,拉威尔等人的音乐,认为他们的曲目是庸俗过时的,他曾这样写到:“Now comes the reckoning! Now we will throw these mediocre kitschmongers into slavery, and teach them to venerate the German spirit and to worship the German God!”

    此后,他和他的学生们组建了“第二维也纳乐派(Second Viennese School)”,他们创作的音乐风格也从晚期浪漫派逐渐发展到无固定调性的音乐,再到自由无调性,最后演化出了十二音序列主义。第二维也纳乐派的代表作曲家除了勋伯格之外,还有阿尔班·贝尔格、安东·韦伯恩等等。

    勋伯格 - 《月迷皮埃罗》Pierrot lunaire贝尔格 - 《抒情组曲》Lyrische Suite韦伯恩 - 六首管弦乐曲

    这些音乐乍一听确实不太容易接受,确实也不太可能作为古典音乐的入门曲目。而且哪怕是听了很久的古典音乐的听众,如果没有经历过古典主义 - 早期浪漫 - 晚期浪漫这种听觉阈值随着曲目创作年代逐渐上升的过程,也是基本没办法欣赏的。所以序列音乐和无调性虽然在 20 世纪早期和中期风靡过一段时间,但是后来随着流行音乐的发展,爵士乐、乃至后来摇滚乐的兴起,听众慢慢地就流失了。序列音乐在今天看来,也已经是 100 多岁的老古董了。当时很先锋的东西,早已变成了今天的陈词滥调。今天如果谁还在音乐学院里写序列,别人肯定会以为你在搞复古。虽然对于这类风格能否算作是“古典音乐”,至今还颇有争议,但是谁也无法否认,这条音乐的发展路线确实也是巴洛克 - 古典 - 浪漫之后必经的分支之一。

    当然,现代音乐不仅仅只有无调性和序列音乐,不同国家,不同流派的作曲家在晚期浪漫主义之后对音乐边界的探索与突破也各不相同。法国的作曲家就更加注重和声的色彩,配器的音响和音色的表达等等,虽然和声配器旋律这些相比晚浪会难把握一些,但是都非常有可听性。代表作曲家有比如普朗克,梅西安,瓦雷兹等等。

    【普朗克】Francis Poulenc-Melancolie,FP 105

    下面这首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无伴奏人声合唱作品,特别美!

    【奥利维埃·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 O Sacrum Convivium!

    瓦雷兹的音乐更强调音色和节奏,“音乐是‘Organized Sound’”的理念最先也是他先提出来的。

    【瓦雷兹】- Ionisation

    六、当代音乐(Contemporary Music)

    当代音乐又被称为当代古典音乐(Contemporary Classical Music),和现代音乐之间也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分界。维基百科对当代音乐的定义是“Classical music composed close to present day”,即“当代创作的古典音乐”。在现代主义音乐时期,音乐的边界就已经被极大地扩展了,调性已经被瓦解,而节奏,音色,曲式,体裁,乐器制造技术,演奏法等等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所以到了当代,音乐创作其实已经非常自由了,任何的声音,都能作为音乐材料。所以当代音乐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形态。有一些当代作曲家,回归了调性和可听性,比如上面提到的普朗克,以及日本的吉松隆等等;而有一些作曲家,则将对传统乐器和写作方式进行拓展,在传统的编制中寻找新的音响和声音组织方式,比如潘德列茨基、利盖蒂(Gyorgy Ligeti)和乔治·克拉姆(George Crumb);而有一些作曲家则厌倦了“古典音乐”越来越复杂的倾向,转投了极简主义,音乐更简单了,却也更先锋了,比如菲利普·格拉斯(Phillp Glass),约翰·亚当姆斯(John Adams),斯蒂夫·莱奇(Steve Reich);当然也有一些作曲家延续着音乐发展会越来越复杂的路线,搞起了复杂主义,比如布莱恩·芬尼豪(Brian Ferneyhough);也有作曲家利用新的电子音乐的技术,搞起了 Electro-Acoustic music,比如 Kajia Sariaho,斯托克豪森,或者是搞起了频谱音乐,比如 Gerard Grisey,或者搞起了具象音乐,比如 Pierre Schaeffer 等等。(另:从这一时期开始,因为古典音乐同时在往很多的分支发展,所以曲目就不按照创作时间顺序排列而是按风格排列了)

    很多学院派会觉得吉松隆的曲子只是美和好听,但是却没有什么深度。但是我认为能美到这样的地步,而且还美得很有东方的气质,美得很有个人特色,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和非常高级的事了。并不是把曲子当成精密仪器一般去设计序列设计结构才是有深度,更高级的听觉上和情绪上的审美体验同样是值得作曲家追求的目标。

    吉松隆 - 鸟静静的 Takashi Yoshimatsu And Birds are still... Op.72

    Arvo Part 是极简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写作也非常具有可听性。

    【Arvo Pärt】 - Summa for String Orchestral

    George Crumb 前两天去世了,默哀。他的作品里有很多对新音色的探索,也很有意思。

    乔治·克拉姆 (George Crumb): 鲸鱼之声_哔哩哔哩_bilibili

    Kajia Saariaho 也是我最喜欢的作曲家之一,她的审美非常好,能把很多在晚浪和现代主义里根本见不到的音响效果用的即自然又漂亮。

    【Kaija Saariaho】七只蝴蝶,为独奏大提琴而作 Sept Papillons for solo cello_哔哩哔哩_bilibili

    Ligeti 的《大气层》,曾被库布里克用作《2001 太空漫游》的配乐,可以说是对传统管弦乐队的音色及对位的极限的一种探索了。虽然确实不太好听,但是这种极端的动态以及频段的对比带来的夸张的表现力,却是晚浪时期的音乐完全做不到的。当然,现在这类 Sound Wall 式的音色,早就已经用在商业领域了,Hans Zimmer 给《敦刻尔克》和《沙丘》的配乐里,都能听到类似的音响。

    【转载】里盖蒂 大气层_哔哩哔哩_bilibili

    当然,也有作曲家吸取了其他音乐风格,比如爵士乐和布鲁斯的精华,并将其用在古典音乐的创作上。比如 Nikolai Kapustin。也很有个人特色,并且很美。虽然 Kapustin 相比同一时期的作曲家,在音色和乐器上相对保守,但是他的音乐语汇却是非常新鲜的,而且驾驭古典和爵士的能力都非常强。

    【卡普斯汀】中音萨克斯协奏曲 Op. 50_哔哩哔哩_bilibili

    当然,我们国家今天也依然有很多在继续写作“当代古典音乐”的作曲家。比如朱践耳、罗忠镕、陈其钢、王西麟、谭盾、郭文景、叶小刚、周龙、陈怡、贾国平、秦文琛、梁雷等等。中国的作曲家的作品可听性其实都还挺高的,既有技术认知的美,也有听觉感知的美。

    陈其钢 - 二黄_哔哩哔哩_bilibili【贾国平】清风静响(2011)_哔哩哔哩_bilibili【秦文琛】 - 【行空】Across the Skies (c.2012)_哔哩哔哩_bilibili【大提琴】梁雷 - 风(1998)_哔哩哔哩_bilibili

    七、总结

    最后,回到题主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去创作古典音乐了?

    首先,最大的可能是被翻译带跑了。古典音乐(Classical music)中的“Classical”更准确应该翻译为“经典”,而非“古典”。因为说到古典,大家不自觉就会认为这个音乐应该是几百年前的音乐。但实际上,“经典音乐”的生命时至今日也还一直在延续。虽然今天在诸多其他的音乐风格的夹击下,它的听众和市场也在日益流失,但是今天坚持创作“经典音乐”的作曲家依然还有很多。

    其实,如果你仔细看完了上文,并且大概按照时代听了上面的曲目的话,你能很清晰地看到“经典音乐”发展的脉络。最开始的时候,音乐就只有一条简单的人声单旋律;到了奥尔加农时期引入了第二条人声旋律;再从两个声部平行到发展出初级对位;再到进入到巴洛克复调音乐时期;再到随着复调音乐的发展,声部的增加,和声学也变得重要起来;再到随着器乐的发展,产生了最初的管弦乐团;再到随着和声学的发展,主调音乐兴起,并且乐团编制越来越大;再到主调音乐逐渐复杂,曲式学和配器法也逐渐成熟;再到听众不满足于传统的调性,于是作曲家开始思考如何摆脱传统调性的束缚;再到作曲家开始拓展表现力的边界,配器的规则和节奏的规则也被打破了;再到音乐开始音响化,调性终于崩解;直到最后作曲家终于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可以更随心所欲地探求声音组合了……

    所以,经典音乐这条发展的脉络是一直没有中断过的。从最初的单线条人声到今天各种复杂的 Electro-Acoustic,经典音乐的创作的内核始终都是没有变的,那就是慢慢变得更复杂,在变复杂的过程中产生一些规则,再把规则不断打破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探求更新的,更有意思的声音组合的过程。

    当然,因为每个人心中对“古典音乐”的印象和期待都不一样,所以导致大家看到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原教旨主义者可能认为只有维也纳三杰的“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才算“古典音乐”,连浪漫主义时期的都算不上古典音乐。而大多数普通听众心目中的“古典音乐”,可能指的仅仅是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晚期这段时期的“古典音乐”。而如果确实只看这段时间的音乐的话,那古典音乐的确已经死了,因为古典音乐总要发展的,一旦发展了,就不再是原来那个形态了。举个例子,比如在 60 年代开创了一代潮流的披头士,今天听起来编配和混音就已经过时了,而这才过了 50 多年;同样的,听腻了 Bebop 的人,自然会爱上 Miles Davis 的 Cool Jazz,然而无论是哪种 jazz,今天也一样已经没什么人听了。而古典音乐作为一个延续了 400 多年的音乐形态,同样也不可能永远写一样的东西的,因为没人要听父辈们听的东西。所以,如果你觉得晚期浪漫派之后作品就不算古典音乐了,那么你能明确界定什么时候才是“古典”和“现代”的分界呢?是《春之祭》,还是《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还是《月迷皮埃罗》,或者说你觉得梅西安的曲子听起来依然很古典,又或者说更早时候的德彪西和拉威尔就已经不算古典了呢?

    其实没有答案,这个只和你对音乐的接受度和包容度有关。你不妨顺着年代再听一听,从什么年代,什么作品之后就再也听不下去了,那么这个时间点或者这部作品就是你自己的“古典”与“现代”的分界了。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