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VK 阅读原文 1. 一般健康人虽然在吞咽口水之后可能会不能立刻启动另一次吞咽,但是并不会出现“只能连续吞咽口水 2-3 次”的问题,而且30 秒内的吞咽次数应该是大于 3 次的(见下)。如果出现 30 秒内只能连续吞咽 3 次以下情况的话,要警惕是否存在吞咽障碍。(因为吞咽过程包括先行期;口腔准备期;口腔期;咽期;食道期等不同分期,而先行期和口腔期等也会影响吞咽次数和速度,所以下面只从咽期来说明。)。 2. 因为吞咽动作是由脑干处的吞咽中枢模式发生器(CPG)启动的特定模式的非自主运动(如下图)。吞咽 CPG 的启动可以通过大脑皮质或者外周感觉进行控制,这个过程需要让各种神经元兴奋。因为神经元兴奋之后,才能产生神经冲动,去控制下游的肌肉收缩或下游神经元兴奋。 https://www.oto.theclinics.com/article/S0030-6665(13)00150-3/fulltext 3. 而神经元兴奋需要去极化(如下图:depolarization)。去极化需要细胞内进入阳离子以让电位达到阈值去启动动作电位,如 Na 离子。但是如果这些阳离子一直在细胞内的话,会出现绝对不应期(如下下图: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在绝对不应期期间进行任何刺激,神经元都是没有反应的。所以这就需要让神经元复极化并让细胞重新恢复到静息电位状态才能重新让神经元产生反应,比如下图的 K+ 通道。但是因为 K+ 的平衡电位比静息电位低,所以当 K+ 外流复极化之后会出现相对不应期(如下下图),在这个期间进行刺激的话,需要强度更大的刺激才能让神经产生动作电位。 https://www.nagwa.com/en/explainers/494102341945/ https://www.physiologyweb.com/lecture_notes/neuronal_action_potential/neuronal_action_potential_refractory_periods.html 4. 所以我们就会表现出:吞咽一次之后,想要再次吞咽,需要短暂隔一段时间才能进行(绝对不应期之后);如果后面的吞咽速度太快,会让神经冲动出现在相对不应期,于是就会让我们感觉到需要费更大努力才能启动吞咽运动。如果神经出现损伤的话,可能会让这个过程进一步延长。 5. 上述是神经机制造成我们吞咽不能太快连续进行的原因。但是肌肉机制也会造成吞咽连续度降低和时间延长。 6. 因为在我们吞咽的时候,喉头需要上提以拉动会厌盖住气管。而上提喉头用的是舌骨上肌群。如果因为老化等原因,造成肌肉力量下降,导致肌肉因为重力等因素变长,会造成喉头下降。这样的话,一个神经冲动之后肌肉收缩的速度就会变慢,收缩时间就会延长,导致连续吞咽次数降低,同时这也会造成会厌软骨更难盖住气管,增加误吸的风险。 7. 因此在临床上,可以使用唾液吞饮(RSST)试验进行高风险人群的筛查。RSST 是观察30 秒内吞咽次数,如果少于 3 次(表明吞咽时间延长),就会怀疑可能存在吞咽问题,从而筛选患者去进行 VF 精查。 8. 因为在吞咽的时候,我们的舌骨上肌群会拉动喉头上升,这是等张收缩过程,克服重力形成向上加速度 a;喉头质量为 m。那么在吞咽过程中,喉头会受到舌骨上肌群向上的拉力 F(下图紫色箭头:为了简单理解,下列计算忽略角度影响;按照等张收缩来计算,忽略肌肉因为长度变化产生力量改变的影响);受到向下的重力 G(mg)(蓝色箭头);舌骨上肌上提的距离设为 S(有特定区间);肌肉上提所需时间为 T。 那么根据力学公式: F-mg=ma,因此舌骨上肌的 F=ma+mg 因为 S=[(a-g)*T^2]/2;因此 a=2S/T^2 + g 于是代入公式: F=2mS/T^2 + 2mg 得出:T^2=2mS/(F-2mg) 于是可以看出:吞咽的时间越长,表明舌骨上肌上提的距离越大(S 越大 T 越大);吞咽时间越长,表明舌骨上肌的力量越弱((F-2mg)越小 T 越大,而 mg 是一定的)。 9. 根据 6 所述,这会造成吞咽障碍问题出现。同时因为神经问题会造成传导障碍导致吞咽速度减慢;口腔期问题会让唾液更慢转移到咽也会造成吞咽速度减慢。所以通过 RSST(唾液吞饮试验去连续吞咽口水)可以大概了解口腔期和咽期的神经和肌肉运作情况,从而筛查吞咽问题(RSST:敏感性 98%;特异性 66%)。 https://corewalking.com/the-hyoid-bone-part-2/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