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如何评价韩寒执导,刘昊然、沈腾等主演的电影《四海》?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2-02-19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020
    赞:
    46
    [​IMG] 唐朝,电影 阅读原文

    韩寒,反叛的空壳

    作为从小镇来到大城市八年的打工人,当我看到《四海》里的男主角阿耀和女主角欢颂漂泊在广州的夜色里时,我感受最深的不是两个从小镇贸然闯出来的年轻人,融不进都市霓虹的哀伤,而是韩寒的为赋新词强说愁。

    小镇、年轻人和大都市都被他简化成毫无肌理的符号,即便观众知道如何阐释符号的意义,也很难与人物共情。电影既然要表现小镇青年在大都市的茫然无措,就实实在在拍他们遭遇的艰辛,而不是拿几个找工作的困难敷衍了事。如何舟车劳顿去往广州、如何在大城市兜兜转转找到落脚之地、收入和支出的精打细算如何改变他们原来的精神状态……,这些每个背井离乡的人都可能经历的困苦场景,在《四海》里毫无踪影。两个以现实为背景的人,却漂浮于空中,如何能叫观众感动?

    阿耀和欢颂连酒店房门都不会开,第一次离开小岛,却轻车熟路地骑摩托车到了广州,不费吹灰之力地直奔阅江西路 222 号(广州塔)——完全不像第一次走进大城市的人。他们既然不知道用手机搜索如何开酒店房门,又怎能看懂手机导航呢?韩寒为了让欢颂跟阿耀说出自己梦想的家,干脆就让他们的智力这样放肆地在两极跳跃。

    这是韩寒的电影从始至终的问题——人物和叙事迁就于台词和搞笑,而他的创作最重要的护身符即是“男人至死是少年”的浪漫,填充在里面的是追寻梦想的勇气。有了这个护身符,人物的单薄被理解为少年感。他们的身上确实涌现出了少年才有的野性,可是空洞的故事根本承载不了野性背后的理性诉求——对自我和时代的反思。没有这个理性诉求,“男人至死是少年”就是个贬义词。

    2014 年,从作家转型导演,韩寒推出的第一部电影《后会无期》,讲的就是一个凯鲁亚克式的小镇青年的故事,充满了对人生的戏谑讥讽,但松散的叙事拼接出的是经不起推敲的文艺感伤。观众记住的是“喜欢就是放肆,但爱就是克制”、“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等语焉不详的金句台词,而不是凯鲁亚克的“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所承载的激励力量。

    这个问题一直伴随着韩寒的创作,《四海》尤甚。电影里的对白金句频出,却不考虑句与句之间如何连接才更充实,像中学生勉为其难地把笔记本中记下的名言警句串联成一篇文章。关于小镇青年精神和物质的现实,韩寒做到的只是隔靴搔痒,像是大城市放荡不羁爱自由的青年,在世外桃源般的小镇努力表现出自己懂得人间幽默和悲苦。

    拍小镇、拍玩世不恭的男人,都不是问题,然而韩寒并不了解小镇和男人的困境,总是以自我为模板,构建一个塞满了现实零碎片段的小镇青年乌托邦。

    《四海》里的小岛远离都市,一片欣欣向荣,有设施完善的环岛公路、有人来人往的夜市、有气势凌人的飞车族,废弃邮轮上新开的岛上唯一的夜店,人气不输大城市里的,俨然富二代的私人派对。在这样的“小镇”,男主阿耀没有母亲,和奶奶相依为命,不靠谱的父亲十多年没回来看他们;在小餐馆当服务员的女主欢颂也是父母双亡,和放纵浪荡的哥哥自力更生。

    这应该是一个很苦的故事,但韩寒认为的苦也就到此为止。阿耀和欢颂享受着有沙滩和海风的甜蜜时光、和哥们畅销未来、和飞车族飙摩托车、在夜店听广东来的“大客人”吹水、包车请人送奶奶去看雪。总之,小镇青年在家乡的生活如鱼得水,除了没有高楼大厦,大城市该有的玩乐他们也都有。

    或许有人要说,阿耀和欢颂在岛上越自由,越能反衬他们在大城市的不自由,被钢筋水泥挡在城市的缝隙里。如果影片顺着这个思路表现阿耀和欢颂到了广州之后的磨难,逻辑到也成立。然而问题在于,他们在广州的苦也只是被蜻蜓点水地提一下。

    阿耀轻轻松松就找到了飞车特技表演的工作,没说有多少钱,但据他自己计算,一年就能还上欢颂的哥哥欠的几十万高利贷——到底是落难了还是找到了致富之路?欢颂欺骗阿耀,说自己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实际上仍是在小餐馆做服务员,于是开始躲着他。

    在岛上,阿耀引以为豪的车技被专业车手“羞辱”过,只能在业余选手里混。还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到了人外有人的广州之后,他反而一下子成了顶尖车手,接下大单子,给万众瞩目的巨星当替身,骑摩托车飞越珠江。

    如此种种,成长的细节全部被抹掉,只剩下空洞的激情和哀伤。这得是多么脱离现实生活的人,才能想象出的小镇青年和都市的鸿沟。

    郭敬明常被拿来和韩寒对比。他们同是少年成名,前后脚转型导演。一直以来,在大众的眼里,郭是盯着时尚杂志的商人,精明,韩是看社会新闻的文人,反叛;郭拍他向往的痴男怨女、时尚奢靡,韩拍他怀念的男人至死是少年的江湖味。

    我们常常觉得韩寒比小四“高级”、“深刻”,但从他们执导的电影来看不尽如此,都是一样的悬浮,只不过一个悬浮在上流社会,一个悬浮在小镇世界。我相信韩寒在真诚地拍青年的放荡不羁,有一颗少年心。可是他们与所处的环境太脱节,想要扎根现实,却总在往上漂浮,最后故事就变成一个个松散的搞笑段子和抒情小品,连不成一篇言语清晰、情感充沛的文章。

    韩寒的反叛越来越像个空壳,很大,但经不起挤压。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有句名言:“你说你是自由的?我要听一听你的主要思想,而不是听你说摆脱了一个枷锁。”很多人年少时读韩寒的小说,为他摆脱枷锁的姿态而喝彩。如今,韩寒用电影讲反叛,还是和从前的小说一样,只有姿态,没有内容,拿看破红尘的金句当匕首对现实乱扎一通。

    下一次,如果还是这样的小镇青年的故事,韩寒应该认真想想他曾经的反叛应该立在哪里。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