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有人说「武侠片是中国唯一的类型片」,这个判断有道理吗?为什么?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2-03-20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225
    赞:
    46
    [​IMG] 笑道人,知乎道德底线标兵 阅读原文

    1、

    到底什么叫类型片?

    先确定什么叫类型片。

    “有一套近乎标准表达套路的题材电影”,而且是大量堆叠、多年来一直充斥在市场上的。

    甚至需要诞生着名的“反类型片 / 反套路”片子,才算是这个类型片真的定型了。

    看到这里,可以直接看加粗的结论了。

    2、

    题目描述的不完整,原话叫“武侠片是中国唯一原创 / 原生的类型片”。

    不是说西部片、公路片、警匪片、黑帮片这些类型片中华地区没有拍摄过。而是说中国为世界影史贡献过基于本土文化的原生类型片,只有武侠片。

    3、

    类型片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凭空造出来的。电影拍摄叙事,自有其套路规律需要遵循。

    凭空造规律的,以《逐梦演艺圈》居多。

    受众不是一个固定的、呆板的、被动接受的群体,年龄阅历地区文化背景共同语言……都有不同。

    而类型片的诞生,需要结合以上所有条件。

    一个时代的类型片,其实只能在这个时代“涌现”,或早或晚,都很难实现。

    4、

    60 年代武侠小说的影视化很少,更多是将明清两代的侠义公案故事套壳翻拍,而且,最初都是比较典型的 B 级片——里面一定有玄奇暴力的打斗,《燕娘》、《虎山行》、《金燕子》、《仙鹤神针》……包括关德兴的一堆黄飞鸿。

    这期间的武侠影视大抵还是侠义小说的套路,翻拍时人的武侠小说也往往用传统视角解读拍摄,而且会大量杂糅戏曲成分。这一方面是符合战后条件下的居民消费观。另一方面也是在与剧场争夺观众消费的结果。

    而且,实际上这段时间的“武侠影视”可以说只有香港一地在踏踏实实的做。

    PS:这是由于大陆和台湾两地,受限于各自的查禁政策——1955 年,5 月 20 日《中 * 中央关于处理反动的、YH 的、荒诞的书刊问题和关于加强对私营文化事业和企业的管理和改造的指示》、7 月 22 日《国 * 院关于处理反动的、淫秽的、荒诞的书刊图画的指示》;1956 年 1-3 月,文化部连续发布《关于处理反动、淫秽、荒诞图书工作中的一些问题》、《关于一些反动、淫秽、荒诞图书的处理界限问题》和《关于各省市处理反动、淫秽、荒诞书刊工作中的一些问题》等文件——1959 年 12 月 31 日,台湾“警总”开展“暴雨专案”,专门针对坊间通俗文学展开扫荡。据 1960 年 2 月 18 日《中华日报》第三版载,“警总”于当月 15 至 17 日,于全省各地同步取缔所谓的“* 匪武侠小说”97 种,逾 12 万余册——武侠小说都已经是非常稀少的存在。

    (台湾在 60 年代中期略略抬头,而且大量作者还是赴港连载。)

    这个时期的武侠片,与其说是类型片,不如说是因陋就简的玄奇叙事片。侠义公案片的味道远胜后世的武侠片味道——毕竟,这个时期的武侠小说还远未发展成熟。类型片的基底只是水中月,镜中花。

    5、

    到了金庸封笔后的 70 年代,武侠影视的格局也为之一变。

    台湾因为蒋总统的去世,渐次解封了武侠影视作品的拍摄和香港有关影视作品的回流回流,因此古龙这种糅合西方侦探悬疑小说的影视作品,成了当时的主流影视圈的翻拍趋势。

    从《绝代双骄》、《七煞》,到《白玉老虎》、《血芙蓉》、《埋伏》…以楚原、华山等人为首的时代武侠影视参与者们,在“本土影视类型化”的探索里,都努力尝试披上武侠的外衣——既是为了区别,也是为了生计。

    本质上,这一时期的武侠影视作品,还存在大量对西方悬疑影视作品和日本剑戟片的模仿和借鉴。但是形式上丰富多样了起来,“侠义公案”的古早味也开始渐渐褪去。

    也正是这个时期的积累,刘家辉、狄龙、徐少强……一批为后来盛世奠定基础的影视参与者,开始了自己的积累。

    甚至包括后来大陆地区第一部独立筹拍的武侠片《双旗镇刀客》,也是借鉴美国的西部片。

    6、

    到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一方面是台湾地区经济腾飞,民族意识觉醒层面逐渐自立。另一方面是香港在之后积极跟进将电影与电视作品的分野打破,一大批可以称得上时代印记的《霍元甲》《射雕英雄传》《书剑恩仇录》《五郎八卦棍》之类的武侠影视作品开始涌现。虽然有承袭前人,但也各开新路。

    在当时都被认为“电视取代电影”的时代认知下,随着中华地区经济兴起,随着两岸三地交流频繁,日渐凸显出了这一代的“大侠”影视流派风格。包括大陆地区也开始拍摄出《少林寺》《少林小子》至后来的《双旗镇刀客》。

    这一时期的武侠类型片,算是初代目的武侠类型片,动作指导的这个行当,才刚刚诞生没多久。武侠片的套路感却已经略有些让人厌烦了。

    7、

    到了 90 年代,性别意识进一步觉醒,在武侠影视里体现出的,是“小情爱”和“大冒险 / 大侠义”开始并驾齐驱。

    从黄飞鸿到东方不败,从倩女幽魂到笑傲江湖,包括周星驰的鹿鼎记和神雕侠侣五年内三版连拍,情爱纠葛的武侠影视作品渐次取代之前的调调,开始成为主流。

    而武侠小说已经开始进入沉淀期(以金庸为例的传统武侠小说已经过时了吗?),光是以金庸古龙梁羽生的经典作品改编影视都已有数百部之多。

    这一时期的受众也跟随着影视作品共同成熟,导致提炼甚至魔改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流,包括《精武英雄》、《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碧血剑》等典型的“反类型片”开始大行其道。

    一方面是更强大的文化自信,一方面是对影视表达语言的颠覆。黄飞鸿连踢七脚在上一个年代的电影人眼里看来,是绝对无法接受的,但是在下一个世代的电影人看来,已经是标准操作技法了。

    倒也算不上屠龙少年变恶龙,但是这个时代的反类型片,确确实实让二代目的武侠类型片萌生出来。形成了与上个时代截然不同的两种表述语言的类型片。

    8、

    所以,武侠类型片,光是大陆地区就有起码两个不同时代的套路类型,从来没有能够像美国西部片那样绵延几十年的风光。

    9、

    剥离皮相看骨相,影视作品本身还是要去讲一个故事。长期套用一个模式讲故事,受众势必会厌烦。哪怕技术先进、制作精良,套叠的东西还是那一套东西。

    类型片和反类型片的共生,才是一个标准结局。而随着一代受众老去,类型片势衰也就不可避免。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