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边的塞涅卡,心の平静について 阅读原文 因为话题标记的是动画电影,那么着重从动画的角度来讲一下吧: 「成人化」这个概念可以从很多角度来理解,而国漫对于这一点的执着,一定程度上又是因为我国的国情所致。 纵观动画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西方动画制作技术早在 19 世纪末便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而在进入 20 世纪后,伴随着影视录音技术的发展,以及迪士尼等成熟的动画制作公司的崛起,美国动画更是进入了长达几十年的黄金时期(1928 - 1960 后期),而此后,积极向西方动画取经的日本动画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在 80 年代进入了繁荣期。 相较之下,我国的动画起步较晚,从 1922 年才起步,此后又在二战、国共内战、文革等历史背景下艰难地发展,虽然也有过短暂的春天(上海美影厂),但总得来说并没有建立起成熟的产业体系,类型也相较单一(主要以美术片为主)。 在这样的背景下, 在西方、日本的几代人都逐渐习惯和接受了动画这种体裁的同时,国人对于动画的认识,普遍还保持在一种陌生而局限的状态。直到改革开放后,电视机在我国逐渐普及,而外国动画也逐渐以各种方式进入国内后,才有少部分人逐渐感受到了这种艺术的魅力。 这说明,对于 80 年代以前出生的很多国人而言,关于「动画」的认知,可能基本就是「给小孩子看的、有很多小动物的美术片」而已。 所以,国漫崛起的第一步,也许就是对于这种刻板印象的挑战 —— 八零九零后,成长于文化资源更为丰富多元的环境中,知悉动画所具有的独特叙事美,便希望向父辈们展现这份魅力,以证明动画足以承载和表达成人也可以欣赏的内容。 可以说,在这个时期,动画的「成人化」,是「观众定位」的「成人化」。 然而,这样的目的,其实是会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达成的。看着动画长大的孩子们,如今也逐渐成为了社会的顶梁柱,而对于动画的老旧印象,自然也淹没在了时代的涛声中。 犹记得儿时读过的《淘气包马小跳》里,马小跳有一位姓丁名克的舅舅,在他眼里是个十足的 cool guy。要说他有多么酷呢 ——— 他三十岁了还喜欢看动画片和漫画书,其中最喜欢的似乎是加菲猫。 像丁克舅舅这样的人,在两千年代前期还是十足的新新人类,但在 2022 年的现在,却已经不再新奇:刚刚结束授课的老师,也许下一秒就能和自己的学生兴味盎然地讨论着最近的动画新作;下班回家的父亲,也可能和儿子一起在电脑前等自己从小追到大的番剧更新。 对于动画的理解,曾经可能会导致两代人之间的分歧,如今却能成为联系亲子的纽带。 那么,在曾经的理想逐渐成为现实的此刻,中国的动画又将走向何方呢?就如同曾经的梦想诞生于对于成见的反抗,中国动画的下一步,必然寄托着观众对于动画的全新期望。 也许是对于「内容深度的挖掘」 —— 我们不再满足将动画作为单纯的娱乐产品,而是希望赋予其更为复杂的表现方式、更为晦涩的思想主旨,于是我们会渴望属于中国的《新世纪福音战士》、《星际牛仔》和《火之鸟》。 也许是对于「本土品牌的开发」 —— 我们的下一代可以不需要再憧憬着日本的忍者、美国的超级英雄、北欧的海盗,于是我们会望向那些来自于中国本土的故事,因而有了新时代的哪吒、姜太公、齐天大圣。 也许是对于「价值观念的输出」 —— 如果《疯狂动物城》表达了新时代的美国梦,《进击的巨人》发泄了当代日本青少年的迷茫,我们也可以通过动画构建出属于中国的理想,表达中国人的诉求。 也许是对于「艺术风格的树立」—— 随着制作技术的完善和精进,中国动画自然不会再满足于对于美式和日式动画的承袭与模仿,而是逐渐树立起具有标识性的「中国风格」的动画,让世界的观众在提起动画一词时,除了「Animation」、「Anime」之外,还能想到「Donghua」。 不论是哪一种可能性,当年龄已经不足以成为理解动画之美的桎梏和门槛,那么观众的重点自然会更多地集中于动画的内容本身。 所以,未来的中国动画,在逐渐实现了「成人化」的目的之后,自然会进入到对于「内容」的深化之中 —— 更具有深度和维度的内容、内容的可视化、属于中国的内容、可以代表中国的内容...... 这样的未来也许充满更多的不定性,但毫无疑问,必将指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