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zhe,普通的东方众+气象爱好者DA☆ZE 阅读原文 首先先说成因——这是异常强的暖脊冲入极地,将中纬度的热量大量输送进去,此外带来了明显的下沉。其中,北极是强烈的暖脊从北欧侵入极地。而南极,则也是强烈的暖脊从澳大利亚以东插入极地。 这次升温的幅度较为剧烈。转引来自中气爱的数据,部分地区在两天内升温 30-40 度,打破了三月记录。譬如南极东方站从 -55 度升到 -17 度,康科迪亚站逼近 -10 度。而且这次极端升温的面积很大,占据了南极大陆的四分之一以上。当然这种极端高温是针对当地同期而言的,并不是南北极达到 45 度的高温。 这次极端升温自然会对当地的冰山造成轻微的融化。若是说近端时间的影响,对我国而言可能是由于强烈暖脊的侵入,EP 通量的上传,造成了一次北半球的平流层爆发性增温事件。平流层爆发性增温,使得本身盘旋在平流层的极地涡旋强行被分裂成两半,并且造成了大尺度的偏移。随后平流层的极涡会下传到对流层,进而对对流层中的西风长波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这次 SSW 也象征着高纬度平流层的冬季环流的瓦解,逐渐从冬季环流向夏季环流发力。 尽管这次突然的升温,仅仅只是天气尺度,时长几天的罢了,但是,两极的不断变暖,是值得人们忧心的。 在网站 climate reanalyzer 上,有一组图表,表示的是北极海冰的覆盖率。图表之中,用覆盖率的多少为每个年份的曲线标上了颜色——覆盖率较多的,颜色标的偏蓝,覆盖率较少的,颜色标的偏红。结果我们可以看到…… 所有的北极海冰的偏少年份,都出现在新世纪;而北极海冰偏多的年份都在上世纪。 而如果看气温的情况,也会非常明显。我们将新世纪(2000-2021 年)全年的平均气温,与 1951-1980 年的年平均气温去对比一下,会发现北极全面泛红,意味着这短短几十年间,北极大面积的平均气温上升了 3 度以上,局部可以达到 6 度! 相比之下,南极的势头相对较小,但是仍然也是值得担忧的。(南极升温不明显,也许有一定可能性是因为观测站点较少) 两极的不断变暖,一定程度上由于极地放大效应。极地放大效应指的是南北极的升温幅度会快于全球其他地区的平均。以北极为例,这是因为原有的冰川融化变成海水,反射率降低从而吸收了更多的热量;水汽也较先前增多,向下的长波辐射增强,从而更能吸热。此外,北极的气温本身就低,向外辐射的热量较少,而北极本身的大气层结较为稳定,从而使得增温主要在对流层中下层较为显著。以及还有,大西洋的经向翻转环流,太平洋的 PDO 等洋流或者海表温度都会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机理造成对极地气温的调控。南极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大致相当的。 而持续性的冰川融化,对我国影响最直接的应该是冬季。北极由于其明显的升温,500hpa 高度场升高,更易产生异常的极地高压。而极地高压与乌拉尔山暖脊的配合,可以为我国冬季引导强的冷空气。也就是说,在较短的几十年内,强冷空气的活动可能会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直到蒙古、西伯利亚一带无法非常有效地堆积冷空气。 代表的例子应该是 2015 年年末,一个来自北大西洋的温带气旋携带入大量的大西洋暖湿空气进入极地,使得北极快速升温数十度,甚至达到了零上。强烈的极地高压在 2016 年 1 月中旬形成,配合上游调整的长波脊形式,引导对流层极涡南下进入我国渤海,配合南方强烈的水汽,将雪线推向了北回归线上的广州。 北极强烈的阻塞高压 2016 年 1 月 24 日,新世纪最强寒潮 综上可见,本次增温,对北半球而言,可能会引发一次西风带的长波调整,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对于南半球由于资料太少我个人不是很能分析。 尽管这次增温仅仅只是几天的事情,但是极地的海冰的逐渐融化,是人们所需要担忧的。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