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泠,遗迹是曾经讴歌繁荣的生命留下的缺页的梦。 阅读原文 猫有性但没有“性别”的概念,对人类男性、人类女性的行为方式与对其他猫(尤其是自己的母亲)的行为方式基本相同[1]。猫对不同生物学性别的人做出的不同举动涉及人的声音·步态·激素水平等差异。 人类男性的声音对猫来说类似发怒或威胁所用的低沉声音,人类女性的声音则不那么危险。随着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延长,猫可以分辨个体的声音。人类女性通常比人类男性更愿意和猫互动并发出声音,有助于让猫熟悉她们。 人类男女骨盆结构的差异让二者走路时摆动的幅度不同,对猫、狗来说,涉及判定情绪和威胁程度的参数不一样。 猫可以检测人的气味及多种激素和信息素,用于判定情绪而非性别。被特定性别的人攻击过的猫会对激素水平类似的其他人感到紧张。 猫的人脸识别能力很差。实验发现,猫从各种条件下的图片中选出饲养员的脸的成功率约 54.5%[2],只比瞎猜好一点。相比之下,猫识别一起生活的其他猫的脸的成功率约 90.7%——这意味着猫脑中用于猫脸识别的回路对人脸的适用性才刚刚开始探索。 不同生物学性别的其他生物的外貌、行为、气味等若有明显差异,猫可以有不同的反应。那和“知道具体性别”无关。 性和性别是不同的,有性生殖的非人生物往往并不以生殖器官的形态要求个体的行为方式。近年来,学术界逐步接受以性(sex)表示生物学身体的构造差异,以性别(gender)表示一系列行为举止的准则,这些准则是人类文化产生并传递的,产生这些准则的理由可能是拿来分工很方便[3]。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