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中文的直角引号 「」、『』 源自哪里?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2-04-05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224
    赞:
    46
    [​IMG] oooooohmygosh,平面设计爱好者。 阅读原文

    我花了不少时间收集、购买相关资料,或是进行扫描、整理。在这里你将看到很多关于中国大陆引号历史的图像资料,在此之前只有各处散落着零碎的、不够直观的文字描述。人们似乎很容易会误将直角引号脑补为中国传统,但实际情况是「直角引号」和「弯引号」都是舶来品。

    我要解释清楚两件事:

    1. 「直角引号」究竟源自哪里?
    2. 「直角引号」和「弯引号」是什么时候用到中文排版里的?

    「直角引号」究竟源自哪里?

    早在奈良时期的日本,就有叫做「庵点」的符号,它原本是一个唱段起头的标识,与直角引号(钩括弧)的功能并不相同,但仅做外表对比的话,庵点只是前半部分,没有后半部分。

    庵点在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的造型,弯曲的、折线的、直线的。

    [​IMG]
    1818 年,十返舎一九,《口取肴》

    接下来是江户时代,矢作胜美老师在刊物《MOJICA》九五年八月发行的第二期第九页中发表的研究里面,可以看到一个例子。这个 1809 年的滑稽本《浮世风吕》中的庵点(下图最右)是用作对话标记的,在庵点附近会标记人名。而且这种对话标记的用法一直延续到了明治时期,比如下图左侧的两个作品。

    感谢 @Eric Liu 刘庆老师帮忙取得这个杂志中相关部分的照片。

    它仍然只有前半部分,没有后半部分,但在这个作品中庵点的造型是坚硬的折线。

    [​IMG]
    1995 年,矢作胜美的研究,《MOJICA》

    与「庵点」相对的是后半部分「鈎画」,按照如今日本对于直角引号(钩括弧)起源的说法,它源于汉文,是日本解读古代中文时作为分段用途的。这就代表中日交流一直存在,无法确定究竟是谁创造了「鈎画」。而且这个符号是用作分段而非引用,与直角引号并无关系。

    我手里有一本中文作品,1864 年赵之谦所着《六朝别字记》的影印版,扫描给大家看。这个作品中,就使用了「鈎画」样式的符号来进行分段。

    但这一页里面很有趣的是,作者为了补充画了一条折线,误打误撞把一段文字给括起来了,神似直角引号……当然,这只是趣事罢了。

    [​IMG]
    1864 年,赵之谦,《六朝别字记》

    日本到了明治时代,外貌完整的直角引号(钩括弧)出现,就是前后两个标点符号括出一个范围的用法。

    在前面提到的《MOJICA》杂志第九页中可以看到,矢作胜美先生是这样介绍的:

    「与江户那种在小说对话标记不同,钩括弧在活版早期就已经形成并被使用。比如有明治 8 年 9 月共由社出版的《蔷薇栽培法》……其中各种蔷薇品种都用钩括弧分开。……明治 7 年 8 月 9 日的《教义新闻》里有将波斯、印度等固有名词使用,以及明治 10 年 4 月《西洋谚草》将书名括起来的例子」。

    也就是说,此时的直角引号不再限于对话标记,已经具有如今直角引号的引用功能了。

    [​IMG]
    1995 年,矢作胜美的研究,《MOJICA》

    还有一种很可信的说法,直角引号(钩括弧)的出现是为了介绍西方文化,随着「圆括弧」的传入而引进的。值得一提的是,「括弧」这种叫法是在 19 世纪中叶,随着翻译成中文的数学书籍传入日本的。我个人认为,将原本用作标记歌唱起始的庵点作为直角引号的起源,有强行拉扯关系的「嫌疑」。

    [​IMG]
    1859 年,李善兰 / 伟烈亚力,《代微积拾级》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今使用的直角引号确实是日本「创新」出来的东西

    林穗芳老师着有《标点符号学习与应用》一书,提到可查最早出现直角引号的中文出版物是王炳耀(号煜初)1897 年清末时期在香港出版的《拼音字谱》。在句义表一页可以看到直角引号,它被称为「释明之号」。

    这本书的影印版我有一本,阅读一下就会发现这些标点符号是用于「切音字」,所以不可以算作直角引号在中文排版中的正式例子,直角引号真正流行起来的时间还要更晚。网络流传的单页看起来真的很像中文语境下的直角引号,所以我重新扫描了一个跨页,实际用途一看便知。

    但至少我们可以借此得知,正式使用直角引号的时间是在日本之后。而且 @stevenliuyi 的答案中提到,王炳耀曾于《拼音字谱》出版的三年前编辑出版过六卷本《中日战辑》,从日本引入直角引号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IMG]
    1897 年,王炳耀,《拼音字谱》

    所以,几乎可以确定直角引号就是取自日本的舶来品。


    「直角引号」和「弯引号」谁最先用到中文版面里?

    既然已知「直角引号」是舶来品,那我们就按时间线一同整理另一个舶来品「弯引号」的资料吧。

    1868 年,在张德彝创作的《航海述奇》中,第一次提到了可以追溯到 16 世纪的西方弯引号。稿本中的文字阅读起来有一种强烈、有趣的穿越感。但这只是记录见闻,并非实际运用到中文排版里面,不是我们要找的东西。有趣的是,从文中可以感觉到,张德彝并不看好西方的标点符号系统,例如评价西文标点时说到「讲解甚烦」。

    [​IMG]
    1868 年,张德彝,《再述奇》

    严复早在 1904 年就创作了横排书籍《英文汉诂》,其中就用到了西文标点。二手书网站中有过 1904 版拍卖的记录,还能看到部分图片,确实有弯引号的存在。而且有大量嵌套的用法,顺序是单引号在内,双引号在外。就算有人说它出现西文标点是为了服务于书中的英文,那它也是确确实实地在中文内容中使用标点符号了。我自己也收藏了一本,就是品相有点差。

    [​IMG]
    1904,严复,《英文汉诂》

    1906 年,卢戆章在《中国字母北京切音教科书》中制定的标点系统就有弯引号。我手里正好有一本,其实看到书的名字就已经在意料之中了,书中提到的弯引号同样是给「切音字」用的,不是给汉字用的,所以也不算数。但这本书在引号相关时间线里仍然出镜率很高。

    [​IMG]
    1906 年,卢戆章,《中国字母北京切音教科书》

    接下来就到了最关键的转折点, @stevenliuyi 的答案中说,安徽教育出版社整理出版的《胡适留学日记》中提到,胡适在美国留学时曾为写日记而拟定一套标点符号规则。网上比较容易搜索到胡适 1914 年日记手稿中的这一页,在一次文献展览的网站记录中能找到高清的原件照片。

    如安徽教育出版社后来点校的那本书所说,其中的引号被称为「矩」,正是做为引用功能。但是因为跨页,这张图的网站并没有上传后面的内容。下一页的内容里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引号样式,所以我打算继续寻找。

    [​IMG]
    胡适留学日记手稿

    我翻遍了展览、拍卖网站都没有找到,好在这套手稿曾出版过一套影印图书,但存世量稀少。最后我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获得这一页的照片。

    在这一页里,不仅有单矩(单层直角引号),还介绍了双矩(双层直角引号),以及更加复杂的三矩(三层直角引号)。我也不懂胡适为什么要设计出这么复杂的东西,手写时甚至会糊在一起,但我认为有必要在「引号」这个主题中补全它的图像资料。

    如今,这种引语中的引语中又有引语的嵌套情况,是将单双引号交替使用。

    [​IMG]
    胡适留学日记手稿,三矩特写

    在寻找的过程中,我还在另一本手稿里面看到了 1915 年的这部分札记。这是我从手稿影印版持有者那里购买的扫描件,开头写着:

    为「科学」做一文「论句读及文字符号」,凡三昼夜始成,约一万字。​

    后面记录了这篇文章的部分内容。可以看出,文章讲的是标点符号,不仅是弯引号和直角引号,还包括另外几种标点符号的用法。

    [​IMG]
    藏暉劄记

    1915 年,中国留学生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创办《科学》杂志,次年移上海出版。

    在《科学》第一期的「例言」里,写着一段话,意思是这个杂志采用横排排版,使用西文标点,目的是方便插入物理化学方程公式。

    我手里正好有一本那个时代的数学书,也扫描了一下给大家看看直行排版情况下公式是如何表现的。可以看到为了让公式保持足够清晰的字号尺寸,且一行显示,它们被旋转 90 度放置,这非常不利于阅读,确实横排才是更好的选择。

    科学杂志的例言里面还对横向排版有着这样一句补充「非故好新奇,读者谅之」,看来在那个时代,横排还是一个需要读者花时间来接受的前卫行为。

    [​IMG]
    1915 年,《科学》杂志例言
    [​IMG]
    清末,《笔算教科书》

    《科学》1916 年第二卷第一期中,我们就能找到胡适编写的《论句读及文字符号》一文。这篇文章很有名气,只要是谈及标点符号历史,都会谈及它。这个杂志很难找,最后在广州数字图书馆找到了它,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它的全貌。在以前的想象中,这应该是一个短篇的文章,没想到是一份长达将近 30 页的详细文档。

    里面的引号部分,同时存在「弯引号」和「直角引号」。

    [​IMG]
    1916 年,《科学》,论句读及文字符号

    这套规范里面还介绍了纵向直行排版。文中所写是横行使用弯引号,直行使用直角引号,和现在国家现行的推荐执行标准的处理手法一致,但单双层的优先顺位是反的。

    [​IMG]
    1916 年,《科学》,论句读及文字符号

    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中说「《科学》杂志的符号和句读,全用西式,看下去很明白」。而且我觉得他们肯定也是认为弯引号比直角引号更好书写,所以在胡适这一版本的规范中优先使用单引号,就是因为形式简洁,可以一笔写出来。

    但是单引号也不是一个多好的选择,首先是不够醒目,还有就是在那个印刷品质粗糙的年代,单引号很容易被当成脏点。所以,后来双引号逐渐成为了第一顺位的优先选择。

    再后来,1919 年 4 月,马裕藻、周作人、朱希祖、刘复、钱玄同、胡适六人第一次向教育部提出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并且获得通过。不过这次提案中的引号只提到了直角引号,因为当时还是流行纵向直行排版。

    [​IMG]

    直到 195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才正式提出横排文稿可以使用弯引号的说法。这个规范刊登在 1951 年 9 月 26 日人民日报第七版上,但是关于「弯引号」的说法并不在这版,而是作为补充写在第八版的角落里。

    [​IMG]
    1951 年 9 月 26 日,《人民日报》

    不过我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那就是这篇《标点符号用法》里面都是优先使用单层直角引号,而这份报纸中其他文章,却都是优先使用双层直角引号,这就出现了两种规则。其实规范中有写相关内容,主张的是从实用角度出发。原文说:

    用哪种都可以,没有意义上的分别。一般来说,用单引号的居多,那是因为方便,画单线比双线省事。如果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那就必须用另外一种看起来才清楚。​

    我向后查找,逐渐缩小范围,最后发现在 1951 年 10 月 5 日,是人民日报第一次将正文部分从优先使用「双层直角引号」改为优先使用「单层直角引号」,当然这只是直排正文部分,横排和标题有另一套规则。

    也正是因此,我发现了人民日报七十多年前的排版趣事。可能就是因为规则的突变触发了流程的问题,导致 1951 年 10 月 6 日一篇文章里出现了单双层直角引号共存的现象。

    [​IMG]
    1951 年 10 月 6 日,《人民日报》中的趣事

    值得一提的是,网上可以查到,1956 年 1 月 1 日起人民日报由直排为主改成了横排为主。我翻查了一下,确实如此。并且横排引号优先使用的是双层西式弯引号样式,而直排内容,优先使用的是单层直角引号。直到 90 年代,直排中的直角引号又改回了双层优先,这和 1990 年实行的《标点符号用法》有关,在这个版本的标准中双层直角引号又被改回了第一顺位。

    民间流行方案受地区及用途影响,必然会有所不同,所谓《标点符号用法》也只是推荐标准,并非强制执行,不过人民日报采用的方案可以作为一个大概的演变参考


    我最后总结一下,最早在美国创办的中文杂志《科学》,为了更好地表现物理化学公式,使用了一套含有西式弯引号的标点符号规范,一直发展演变成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模样。

    确实有人推动了西式引号在横排版面中的使用,不过这并不是一拍脑袋随便选的,确实思考了功能性。在弯引号取代直角引号这件事上,也并非取代传统,因为不仅弯引号不是中文传统,直角引号也同样不是。

    它们都是舶来品,分别应用到了「那个时代」「属于各自」的地方。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