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地球科学领域有哪些必读的经典著作?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2-04-18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221
    赞:
    46
    [​IMG] 青铜马弓手,量一弓手,安敢乱言 阅读原文

    世界地球日(4.22)将至,世界读书日 (4.23) 还会远吗?

    地球是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书,几百年来的地学家们,试图用各种方式去解读地球这本「大书」,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论战,这些促进了地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

    下文所要介绍的是,关于地学家们如何读这本「大书」的书。

    包括 2 本奠基性著作和 1 本科普书籍,

    介绍了地质学诞生与发展的来龙去脉,揭示了地质学这门学科的内在灵魂和志趣所在

    莱伊尔:《地质学原理》;

    魏格纳:《海陆的起源》;

    许靖华:《搏击沧海—地学革命风云录》

    (最后一本强烈推荐,同样推荐许靖华先生其他科普作品)

    [​IMG]

    0.为何还要读经典?

    说起科学领域的经典著作,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科学元典系列。

    地球科学有两本入选: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和魏格纳的《海陆的起源》。

    就好像,谈到物理学的经典著作,你会想到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麦克斯韦的《电磁通论》等;谈到数学,你会想到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等;谈到生物学,你会想到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等。

    这都是些出圈的著作,反而连专业人士都没有做到「必读」。

    大多经典著作可能已经「过时」,没有学习教材和论文,来得系统前沿高效

    然而,下文所介绍的经典著作并不包括专业教材。

    教材当然可以成为经典著作,但它的实用性和工具性更强,更适合从业人员。

    除非出野外,或是睡在实验室,应该很少有人会把专业教材当做枕边书。

    此前也在知乎上推荐过地学领域的一些专业教材,感兴趣的可以移步:

    教材能给我们建立系统性学科框架,也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供我们随时翻阅查询。

    经典著作是这门学科的缘起,其中理论或许过时,读之对发表期刊论文、评职称几乎没有直接帮助。

    那么我们还要读经典吗?我认为非常必要。

    复旦大学哲学系王德峰教授曾在一次演讲中,讲到这样一段话,大意是:

    当一个数学系的博士生导师,给他新招的博士生交代的第一个任务,让他去读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这意味着什么?《几何原本》的几何学知识恐怕你在初中就已经掌握,你也许已经掌握了许多几何学的知识和解题技巧,但你未必领会了几何学的精神,你要去触摸元典。​

    同样,我们也许看过很多教材,掌握很多地学的知识,能认识岩石、解析构造、能熟练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夸夸其谈,对地学界最新的进展了如指掌……

    但是未必领会地质学的内在精神,这些鲜有老师能够传授。

    这是一门学科的内在灵魂和志趣所在,是最振奋人心的内容。

    即使你不懂地学,仅有高中地理的知识,也不妨读一本元典,感受学科建立之初的艰辛,范式革命时的激荡,体会这门学科的独特魅力与精神内核,这些已经遗失的东西。

    我对此深有感触,自己对地质学的热情,确实与较早地、模糊地接触了这几本经典有关。

    虽然大部分内容都已忘记,但我眼前却时常能够浮现出先辈们的身影。

    有个比喻说得好,读过的书就像吃过的粮食,会化作我们的血肉。

    经典著作,更是如此。


    1.《地质学原理》莱伊尔

    [​IMG]

    莱伊尔是现代地质学之父。

    地质学渐进论和「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方法的奠基人,均变说的重要论述者。

    当年身为贵族的达尔文老师,就是读了《地质学原理》第一册才误入歧途,

    口误口误,是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之后达叔勇闯加拉帕戈斯群岛,捉虫逗鸟,与猴结缘,茅塞顿开,写下《物种起源》。

    [​IMG]

    《地质学原理》是我的地质启蒙书。

    2012 年,大学录取的那个暑假,为了提前做点功课。

    我坐在母亲的缝纫机上,从正午蝉噪,读到夜间蛙声一片,大半个夏天都给了这本书。

    当年还做了很多笔记,可惜现在不在案头,也未电子化。

    现在再去看这些早期学者(贵族)们对地质现象的分析,有很大的局限性,

    但是充满了思想的萌芽和探索的乐趣,地质学正是以此开端。

    这本书前面的章节,主要介绍了地学诞生之初的几次关键论战:火成论水成论渐进论灾变论

    后面主体部分记录了莱伊尔在各地进行的科学考察,对其渐进论和将今论古思想的发展和运用,以及对前人研究的评价。

    这本书有好几卷,先后出版于 1830 年前后。

    此前的地学思想,受到《圣经》「大洪水」等创世思想的严重影响。

    论战中,菜伊尔广泛而系统地论证了渐进论的核心“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理论和方法,并概括成为一句名言:「现在是了解过去的一把钥匙」

    莱伊尔以渐进论驳斥了居维叶关于地球历史多次灾变的理论。

    地质学经过对灾变论的批判,抹去了居维叶给地球发展史涂上的神秘色彩,把地质学引向了进化、科学的发展道路。

    正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的:

    莱伊尔第一次把理性带进地质学中,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代替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发所引起的突然革命。​

    莱伊尔之后的地质学逐渐摆脱了「大洪水」、「神创论」等神秘主义思想,

    「将今论古」的实证思维,给地质学带来了理性思辨,使地质学开始成为一门学科。

    当然,莱伊尔的渐进论思想导致了后来固定论的思想占据上风,这需要新的科学范式出现。


    2.《海陆的起源》魏格纳

    [​IMG]

    目前,地球科学的支柱理论是「板块构造学」,而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正是板块构造理论之滥觞。

    作者魏格纳本是一名德国气象学家,其在地质学领域有两大贡献:

    其一是最早提出月球的环形山是陨石撞击成因;

    其二就是大陆漂移学说,这是他毕生最伟大的贡献。

    莱伊尔之后的地质学界,均变论是主导思想,最终走向极端——固定论思想。

    大陆漂移学说代表的是活动论。

    魏格纳的故事家喻户晓,高中地理书上就有涉及:

    躺在病床上的魏格纳,发现南美大陆东侧与非洲大陆西缘的几何学轮廓可以完美拼合。

    [​IMG]

    于是他开始思考,现今各个大陆,是否由一个超级大陆裂解分离形成。

    其实,早在 1596 年的奥特柳斯、1620 年的培根、1750 年的布丰、19 世纪初的冯堡、1858 年的佩莱格里尼、1885 年的休斯等人,都观察到了这个现象。

    但无人去进行真正的实证研究

    魏格纳没有仅仅停留在想法层面,他跑遍了大西洋两岸,开展了系统研究。

    综合地形地貌、地层、构造、古生物、冰川、古气候等众多证据,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这本书就是介绍这个学说及其证据。

    莱伊尔 “将今论古〞的历史方法论给地质学带来了理性,这在地质学史上具有深远响。

    魏格纳不但充分地运用了这一历史方法论,还由此推导出「以古论今」,即借由现实追溯历史,用历史解释现实,这样地球就成为一个现实的、历史的整体。

    可惜的是,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说,并没有得到当时学术界的认可。

    魏格纳的思想在他的一生中从未得到证实。

    1930 年,50 岁的魏格纳第四次踏上格陵兰岛,一去不返,长眠冰雪之中。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海洋地球物理和大洋钻探的发展,逐渐发展出「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学说,魏格纳的思想得到了发扬,一直影响后世。

    由「大陆漂移学说」发展出的「板块构造理论」,被认为是与生物进化论、相对论、宇宙大爆炸和量子论并列的百年以来最伟大的科学进展之一。

    这是也是我要介绍的第三本书的内容。

    《海陆的起源》早已出圈,成为中学生的必读书目。

    这几年还陆续出版了许多不同译本。

    [​IMG]
    [​IMG]

    这几本我大概翻了翻,新出版的书籍装帧和排版上虽好,但有的在内容上做了删减。

    内容质量上,本人更推荐科学元典系列的版本,而且这种装帧,真有些「元典」的感觉。

    还有的改名为《大陆漂移学说》,2021 年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地球科普翻译组」翻译。

    [​IMG]

    这是我无意中在学校图书馆发现的,书中增加了一些「专家评述」、「研究进展」和「延伸阅读」等内容,对于非地学读者比较友好,同样推荐阅读。

    另外,为了照顾更多的中学生读者,使其在短时间内能了解原著的精华,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年还出了学生版,我没翻过,不知内容如何,想必不会差。

    [​IMG]

    如果还是读不下去,建议读这本科普小册子《漂移的大陆》,作者是同济大学金性春,我当年就是先从这本小册子入门,此后一发不可收拾。

    [​IMG]

    3.《搏击沧海—地学革命风云录》许靖华

    这是我要重点推荐,更适合大众的科普著作。

    [​IMG]

    如上文所说,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并未得到学界的认可。

    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地球科学经历了一场科学范式的大变革。

    大洋地球物理探测发现了海底磁异常条带,

    转换断层和俯冲带,证明了海底扩张,孕育了板块构造理论

    直接挑战以「固定论」为基础的「地槽论」的百年统治。

    但是,如果没有「深海钻探计划」和「格洛玛•挑战者」号用经典的地质学方法逐一证实那些新的思想,这场革命就不可能在不到 20 年的时间里取得彻底的胜利。

    这本书主要是介绍这次地学革命。

    作者是 “深海钻探计划”的许多重要航次的参加者和领导人,亲身经历了这场革命的全过程,

    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从一名「固定论者」 到「新思想旗手」的转变。

    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作者亲身经历、参与创造的历史性事件。

    许先生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此后留美深造,先后入职加州大学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曾担任国际沉积学会主席、国际海洋地质学委员会主席、是欧洲地球物理协会创始人之一,曾多次参与国际大洋钻探计划

    沉积学界最高荣誉童霍菲勋章、地质学界最高荣誉沃拉斯顿奖章、美国地质学会彭罗斯奖章等,尽收囊中,是目前成就最高的华人地质学家

    为什么说着这是一次地学革命?

    因为此前的地质学还主要是一门经验学科。

    地学革命并不仅仅是引进了一种新的大地构造理论。这场革命的实质是把地质学从一种爱好(好比「集邮」)转变成了物理科学。经过这场革命,地质学不再是对矿物、岩石、化石、地层、构造、地形等等现象的描述,它己经成了研究地球上「一切现象」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过程的一门科学。​

    此书的缘起,是要消除科学家与人民大众之间的鸿沟。

    1979 年夏,我从藏东度假归来。甫至成都,即收到 Hoimar von Ditfurth 的来信,邀我写一本关于大洋钻探的通俗读物。von Ditturth 年轻时当过医生。他从医生与患者的接触中体会到,在科学家与人民大众之间,横亘着一条思想交流的鸿沟。​

    书中穿插了许多科学家们的小故事,涉及科研交流以及生活日常。

    向公众们展示卓越的地质工作者怎样工作和思考?

    撰写本书的动机之一,是为了还地质工作者以本来面目。在好莱坞的电彤或某些惊险小说里,地质工作者常常被描写成呆头呆脑的碌碌无能之辈。由于地质学不在中学教学内容之列,许多人对地质学知之甚少,更不了解献身这一事业的许多人物。卓越的地质工作者,同其他行业的伟人一样,具有忘我的献身精神。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并非盲从的宗教信徒,而是气质不凡的科学巨匠。​

    呆头呆脑的地质学家,就像是这样:

    [​IMG]
    美剧生活大爆炸,加州理工大学地质学教授伯特

    对于非专业人士,这次科学革命是一次很好的范例。

    就像上世纪初几十年里物理学的革命,这次地学革命在地球科学界也是这个地位。

    这本书撰写本书的另一动机,是为非本专业人士提供一个科学研究的范例。科学是人类同自然搏斗的经验,总结。它既能给人满足、快乐和成就感,也能带来迷們、失望,甚至愤怒和悲哀;既有忌妒、自私、安自尊大和渺小,也有豁达大度、质朴、虛怀若谷和公正无私。在我们的事业中,错误是难免的。我们都犯过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本书中,我试图分析一些人为的感情用事导致的错误,当然也包括对我自己所犯的错误。​

    作者本人曾是坚定的「固定论」者,最终成为新思想的旗手。

    这种否定自己的转变非常困难,这是真正的科学精神,适用于任何学科。

    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他思想转变过程中的纠结、挣扎和痛苦。

    许靖华先生还健在,我念硕士时,有幸听过他在我们学校的演讲,报告主题竟然是癌症起源……,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探究癌细胞的源头:「An Outrageous Hypothesis on the Origin of Cancer」。

    老爷子九十多岁,体格清癯,精神矍铄,每每谈起科学,两眼放光,活力无限。

    [​IMG]

    许靖华先生还有几本科普书也不错。同样推荐:

    (1)《大灭绝——寻找一个消失的年代》:

    [​IMG]

    这也是一本打开就放不下的书,作者用通俗活泼的文字,介绍了古生物演化历史。

    着重描写了自十八世纪末恐龙化石出土以来,直到深海钻探计划,一切有关古生物演变及环境变化的研究历程,揭示出因深海钻探计划的成功,改变了人类对地球生命史过程的了解。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生命的历史就是物充天择、适者生存。

    处于逆境的老物种不断被它们的新兴的近亲所取代。

    深海沉积物的研究,包括深海钻探计划的研究,否定了达尔文的主观主义臆测。

    6500 万年以前的大灭绝是陨石撞击作用引起的环境灾难的结果。

    《大灭绝》中指出地球生命历史过程并非残酷的争斗,互助共存是通则,互斗而亡才是特例。

    人类如果破坏了环境,只能自食其果,走向灭亡。

    许靖华更倾向于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不是很赞成「物竞天择」。

    (2)《古海荒漠—科学史上大发现》

    [​IMG]

    这本书像是一本考察笔记:记述了 20 世纪 70 年代,作者与一群科学家出海进行考察,通过地中海的岩心,证实了地中海曾经干涸为沙漠。

    最初的证据是由挑战者号的岩心提供的。

    那一段岩心看上去就像一个迷你的「亚特兰蒂斯之柱」。

    地中海的第二个航次就是专为验证这一看似荒唐的想法而设计的。

    许靖华本人就是亲历者,相关学术成果可见他本人在 Nature 发表的两篇文章:

    [​IMG]
    [​IMG]

    《大灭绝》与《古海荒漠》的主要内容,在《搏击沧海》中都有专门的一章介绍。

    (3)《气候创造历史》

    [​IMG]

    许先生从气候变迁角度,解读人类的文明进程,涵盖地质、气候、生物、考古、政治、语言、军事、人类学、历史学等。

    目录如下:

    [​IMG]

    本书的写作风格比较有趣,用作者本人的话来说,就是将绘画风格融入科普写作。

    [​IMG]

    作者深入浅出,在信息量巨大的前提下保证了可读性,穿插了很多精彩的小故事,其间还就许多历史悬案给出了大量推理和研判,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观点。

    至于本书观点如何,论证是否充分,读者可以自行判断,但我保证,这绝对是一本轻松、诙谐、能够打开思路的书。

    此外,对老爷子本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他的自传:

    (4)《孤独与追寻——我的青年时代》

    [​IMG]

    我一直留着,没舍得读,最近刚开始看,悔不早读几年。

    扯远了,回到《搏击沧海—地学革命风云录》。

    许先生的原稿是英文版,经起学生何启祥老师翻译成中文版。

    行文流畅,通俗易懂,无论你是否有地学基础,都可放心食用。

    4.尾声

    什么是好的科普?

    就是你看着故事就学到了知识,随便翻开一页就能读下去,读着就放不下了,不知不觉就读完了。完全没有我在学知识的负担,却能享受学到知识的快乐。

    什么是好的文字?

    好的文字,行云流水,读者没有过多负担,就像坐电动扶梯,站上去,不吃力,就到了楼上,既无需费力一步步拾级而上,也不会错过层间风景。

    《搏击沧海—地学革命风云录》的笔者和译者,共同诠释了这样的好科普、好文字。

    水成论与火成论,灾变论与均变论,固定论与活动论,槽台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

    这几本书系统介绍了地学发展过程中的这些关键事件,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发展而来。

    板块构造理论当然不是地学的终点,

    板块构造起源、动力、登陆等问题都尚未得以解决。

    我们期待新的地学革命。

    正值世界地球日和世界读书日临近。

    好的科普书,除了科学普及,必然充满人文关怀。

    最后,我想用《搏击沧海—地学革命风云录》,这本出版于 1982 年的经典科普书的尾声,作为本文结尾:

    我们应当担心什么?

    谁是我们的敌人?

    我以为,我们的敌人是对人类面临的灾难无动于衷的冷漠态度。

    这些人造的灾难正在威胁着全球的许多物种,

    包括人类自己。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