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抗抗,电动汽车 阅读原文 假设汽车动能为 100%,再生制动回收的能量仅为 10%-30%,确实仅回收了一小部分。这是因为有层层漏斗,筛掉了大部分能量。 第 1 层漏斗:风阻与摩阻转化成热能 一辆汽车在路上跑,描述纵向运动的动力学方程为: 翻译成人话就是这样的: 这 4 项可分为两类: 可回收的机械能 :动能(车子由快变慢) + 重力势能(车子由高到低) 不可回收的热能: 车轮滚动摩擦生热 + 风阻生热 努努力,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回收热能呢? 不能,那就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了。第二类永动机,是比较有水平的民间科学家最喜欢研究的东西。 那么,可回收的机械能占比多少呢? 这与车开得激烈程度有关系,我们一般用驾驶循环来研究:下表中的“制动能量 / 驱动能量”[1],就代表了可回收机械能所占的比例。 较为温和的 ECE-15 循环占比约 27.5%,而非常激烈的纽约市场循环占比约为 86% —— 这就代表了制动能量回收的上限。后来新出的 WLTC 循环与 CLTC 循环,数据应该在 50%左右,有机会算一下。 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的驾驶循环考虑的都是平地的情况,而实际行驶则有不同程度的上下坡。因此,驾驶循环计算出的制动能量上限是被低估了的。 第 2 层漏斗:再生制动策略 理想的再生制动策略很简单: 先尽可能地使用再生制动,不足的部分再由机械制动提供。 实际情况没那么理想,它有很多约束条件。 约束条件 1:前后制动力分配 车有前驱后驱之分,但全部都是「四轮制动」。原因是:制动力较大,仅由前轮或后轮提供抓地力的话容易打滑。哪个轮子的制动力先超过抓地力,哪个轮就先打滑。前轮打滑失去转向能力,但并未失控;后轮打滑车子失控,有转向能力也没用了;总之都是很危险的。 从安全角度考虑,我们的前后制动力分配策略的基本原则是: 尽可能地前后轮都不打滑。 如果非要有一个轮要打滑的话,我们希望是前轮。毕竟,前轮是人性,后轮是兽性 ——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由于制动时的减速度,前轴对地面的垂向力会增加,所以理想制动力分配的 I 曲线是向下弯曲的。我们在设计前后制动力分配要满足(前 3 条为欧洲 ECE 强制法规): 前后制动力分配曲线β线,尽可能贴近 I 曲线,以使得特定附着系数的路面上达到更大的制动强度。 前后制动力分配曲线β线,必须在 I 曲线之下,以使得后轮不会先于前轮抱死。 前后制动力分配曲线β线,必须在βm 线之上,以避免在湿滑路面上过早地达到附着极限。 考虑到地面附着系数φ很少低于 0.2,所以允许后驱电动车β线在 z<0.2 的范围内越过 I 曲线,以使得后驱电动车提升制动回馈效率(下图的红线)。 可以看出,在大部分的制动情况下,前轮与后轮都要有制动力。所以,非四轮驱动的电动汽车很难回收所有能量的。 以上结论都是基于 RBS(Regenerative Brake System)得出的,特点是再生制动与机械制动没有协调控制。 2013 年 Bosch 推出了 ibooster 系统,使得车企可以很容易实现 CRBS(Co-operative Regenerative Braking System),从而大大提高了可回收的能量比例。 理论上来说,有 CRBS 的四驱车基本上可以实现理想情况:先尽可能地使用再生制动,不足的部分再由机械制动提供。 与四驱车型相比,有 CRBS 的两驱车就需要或多或少打个折,前驱车打折少一些,后驱车打折多一点。 但是,就为了多回收一点能量,电动车你买前驱车心不痛吗? 但实际上,还要考虑很多其它的工程边界条件,还是要做出一定妥协的。就比如说最大充电功率条件: 电机的发电功率上限、电池 SOC 限制、电池温度限制等等。这些限制,存在于混动车中,或纯电车较高 SOC 状态下。 这或多或少还是要打个折。 第 3 层漏斗:能量转换路径 回收能量再次转换为驱动能量,需要经历以下过程: 回收能量→ 传动系统效率 → 电机发电效率 → 电池充电效率 → 存储在电池中的化学能 → 电池放电效率 → 电机驱动效率 → 传动系统效率 → 驱动能量。 举个例子,如果汽车动能为 100%,那实际需要消耗 110%的电池能量;假设能回收的机械能占 50%,受工程条件约束实际回收了 30%,回到电池里就是 27%。 27%不是最终数字,还需要再算两步: 最终回收效率: 27%/110% = 24.5% 续航里程增加: 1/(1-24.5%) = 33% (等比数列求和问题) 亲历的工程项目 为啥我对上面这些这么熟呢,因为我亲身干过 —— 和 2 位电气 / 线束工程师一起,把近十辆五菱神车改为了纯电动,并通过了 2 万公里的耐久性试验。 2012 年,一段难忘的经历 那是 2012 年,肯定没有博世的 ibooster,所以属于效率较低的 RBS 制动策略。再加上使用的是较温和的 NEDC 循环测试的,所以理论上可以增加 30%续航,实际增加了 8.9%。 现在大部分电动车都有 ibooster 可采用 CRBS 制动策略,测试循环也改为了较为激烈的 CLTC,实际应该可以增加 20%以上的续航。真实的驾驶情况更为激烈,且有上下坡,所以达到 34%也是有可能的[2]。 小结 再生制动仅回收一部分,主要是由以下三个漏斗导致的: 热力学第二定律(100%→50%): 风阻、摩阻变成了热量,不可回收。越温和的驾驶,回收潜力越少。 前后制动力分配及其它工程约束(50%→30%): CRBS>BRS;四驱>前驱>后驱,但电动车更适合后驱或四驱。 能量转换路径的损失(30%→24%): 优化电机逆变器效率、优化电池充放电效率、优化机械传动效率,可提升。 由此可见,再生制动效率就像内燃机的热效率,虽然绝对数值不高,但提升的空间不大了。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