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kyllHyde,一个在伦敦创投行业流浪的海派杂家 阅读原文 把球控在脚下就是足球比赛获得优势的最优解。 克鲁伊夫有一句话: 如果我们脚下有球,对方就不可能得分。 从现代足球的发展趋势上来看: 谁在有限的赛场时间内掌握了更多的有效控球时间,谁就拥有更多创造进攻回合的可能性,谁就拥有更多破门的可能性。 欧足联曾经出过一份技术分析报告,分析了控球与比赛结果之间的关系,发现了在大量数据的支撑下,控球率和获胜率的确有比较强的相关性。 具体到五大联赛的话,有数据公司分析了传球的数量、传球的准确性、传球的距离与得分数据的相关性,发现了一个完美的逻辑闭环: 传球次数更多的球队使用短传的频率也越高,传球的成功率自然也越高,射门次数也越多,场均进球数也越多,如拜仁、曼城、大巴黎、那波利、巴萨这些球队,均在各自的联赛中属于第一梯队; 而长传用的比较多的,像赫塔菲、伯恩利之类的,确实常年为保级而挣扎。 在青训这一块,几乎所有的青训体系也都在往传控流方面走——最著名的应该就是长传冲吊队英格兰。 在欧陆足球体系中,英格兰一直是糙哥的代名词。经历了 2008 年欧洲杯和 2010 年世界杯的惨淡成绩之后,2011 年,英足总和英超公司共同指定了《精英球员表现计划》,取代原先的《质量章程》,重塑英格兰青训系统。 在 10 年的发展之后,开始玩传控的英格兰足球走向了复兴的第一步。 在英格兰的青训体系改革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训练时长和训练强度的改革: 在原有青训体系中,球员在足球学院至少接受 3760 小时的训练,在英才中心至少要接受 3360 小时的训练英足总通过对比发现,原规定的累计受训时间远低于其他运动项目,同样也远低于大部分欧洲俱乐部青训机构所规定的时间。因此,EPPP 大幅增加了各个年龄段的受训时间。 在训练内容方面,EPPP 没有规定统一的训练大纲,训练计划和内容由足院根据自己俱乐部的足球理念自行制定。通过把训练内容制定的权利下放足院,来达到培养不同特点球员的目的,为联赛输送多样化的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训练质量保障方面,新的青训体系首先非常重视教练员的资质问题。英足总从 2012/13 赛季开始提供特殊教练员资格培训课程,为从事青训的教练员提供专门的培训课程和资质考试。EPPP 规定各阶段的青训教练必须获得相应阶段教练员资质,要求足院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安排专门的教练。其次,EPPP 要求各级足校建立球员评价机制,并为每个球员都建立球员档案,以此监控每个球员的成长过程。 最后,EPPP 会采用关键绩效指标考核的方式定期对各足院进行评估,将培养流程的各个方面都纳入评估的指标体系,督促足院营造良好的训练环境,确保球员培养过程的规范化。 在训练要求方面,从训练目标来看,4 个级别足院的训练目标都是一样的: EPPP 训练目标的设置遵循球员身心发展的规律;训练的要求是逐步提高,让球员逐步适应职业阶段的高强度训练和比赛。 而在亚洲范围内,我们先不看日本,看越南。 自 2005 年越南现任足球协会主席阮重喜上台之后,越南足球正式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进程。 2007 年,越南首富段元德助力越南足协发起青训计划:其所拥有的嘉莱黄英集团出资和阿森纳进行深度合作,创建了嘉莱黄英 - 阿森纳 JMG 足球学院,并由温格选中的拉琛 - 纪尧姆担任 JMG 学院青训总监。 成立初期,该学院从全国范围内挑选有天分的足球少年,按照阿森纳的青训教案提供高水平的训练,并坚持前往英格兰拉练,和当地的英超梯队进行高水平的热身赛。此外,阿森纳队也会定期出访越南加强交流,甚至带着科斯切尔尼这样的球星跟越南的孩子们一起训练。 从师阿森纳的传控流,并充分结合东南亚球员脚底灵活的特点,JMG 得以培养出多名天赋聪颖的球员。 如今的越南队中,阮公凤、阮俊英、梁春长、阮文全等球员均是嘉莱黄英青训营的成果。 同时,越南设立了 NPO 越南足球天赋与发展基金会,由越南最大的不动产巨头 VIN GROUP 出资,目标是结合越南足球自身的发展模式,培养本土精英。 在国家队层面上,2017 年,越南足协聘请朴恒绪作为主教练,在 2018 年同时执掌了越南 U23 队。 朴恒绪曾在 2000 年时加入了韩国国家队教练组,随后成为了荷兰人希丁克的助教,一同征战 2002 年的世界杯。其时希丁克给韩国队灌注的「奔跑至上」的足球哲学,也成为了朴恒绪足球风格的重要基础。 执教越南队伊始,朴恒绪就将“魔鬼式”的体能训练带到了越南,强化越南队最薄弱的环节。在长时间的体能积累,和 3-4-3 阵型所强调的在边路速度进攻的同时、增加中前场的逼抢、保持球队的主动权在最大化越南队自身特色是的基础之上大大增强了越南队曾经在高强度对抗下会迅速暴露出来的劣势,并最终收到了效果。 本届 12 强赛,如果光看场面的话,越南队交出的答卷一定比中国队好。 再回到日本,虽然日本的职业联赛几乎跟我们同时起步,但在不到 30 年的时间内一跃从鱼腩队变成稳定的亚洲一流和世界二流,靠的到底是什么? 无他,唯青训耳。 日本足球依靠的是俱乐部梯队 + 校园足球两条腿平行的青训体系。 比如目前在利物浦效力的南野拓实,从小学就开始接受至少三次的足球训练,12 岁正式加入大阪樱花 U15 梯队; 打爆中国队左路的伊东纯也,出身横须贺海鸥少年队,入学神奈川大学之后入选了全日本大学选拔队。最终,选择甲府风林(日乙)作为职业生涯的第一站。 如今,效力于比甲豪门亨克。 还有像久保建英这种八岁就能够成为巴塞罗那学生选拔队的一员,并最终加入拉玛西亚青训营的天才少年。 但这一切,是靠日本逾 8 万名持证教练培养的近 82 万名注册球员中通过大量比赛筛选出来的。 日本人是非常注重教练的资质的。 日本足协领队执照(Japan Football Association Leader license)是日本足协认证的足球领队资格制度。最高等级是经过认证的 S 级教练。 从 2004 年起,日本足协对教练员认证制度进行了改革,由以往设定的 S、A、B、C 4 个等级认证改为 S、A、B、C、D 5 个等级,另外还增设了针对 4 岁以下幼儿的教练员资格认定,其中,持有 B、C、D 级证书的教练员只专门负责对初中以下学生进行指导。 我们最后再回到中国足球。 中国足球几乎没有做得对的地方——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足球的普及度和选材的问题。 比如,申花的温小将就曾经在采访时提到过他是如何被大连甘井子区少体校的足球队选中的: 也没那么复杂,教练就是从他们队里找了一个队员,让他跟我比一下 20 米跑,结果他刚一发令,那个队员可能是发力太猛,滑了一下子,然后我就蹿出去了。其实我的速度也不快,但是因为抢了个先机,结果就赢了,教练就把我招进队里了。 除此以外,在很多问及到关于怎么被足球队选上的采访中,速度快、个子高、身体壮都是高频关键词。 这一方面是选材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就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项东西: 球感。 在选出了一批苗子之后,由于青训教练的缺失,又会直接导致了小球员的技术缺陷。 举个王大雷的例子: 在 2006 年的时候,还是天才少年的王大雷去国米试训。在试训结束之后,国米为他的试训过程递交了一份报告,指出他有 200 多个毛病。 他的试训教练,曾经带出过托尔多和布冯博萨里奥说:王大雷拥有无与伦比的敏捷性和力量,当时他拥有成为世界级门将的潜力,但如果他没有好的守门员教练进行指导,会影响他今后的发展。 再比如武磊,我在武磊为什么总是单刀不进?这个问题下看到过鲁能青训的分析,第一点就是青训的训练问题,导致小技术的运动上有瑕疵,等到年纪大了之后再改就很难了。 中国足球归根到底不是学谁的问题,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巴西,哪个足球强国我们没有学过? 但最后,有坚持下去吗? 我们不光什么都没学会,还把自己的「抢逼围、接传转」给弄丢了。 比起学日本的技战术风格, 更重要的是学习日本的体系建设。 1996 年,日本足球名宿川渊三郎设计出了属于日本足球的百年规划。 规划分为六大点: 「日本足协 2005 宣言」——百年梦想:2015 年要成为世界前 10 的足协,足球人口 500 万人(球员及其家庭、足球工作者、注册的球迷),球队进入世界前十;2050 年足球人口 1000 万,占日本总人口 10%,再举办一次世界杯并获得冠军; 日本足球地图:划分了 9 个大区,47 个道府足协(其中 42 个是独立法人机构了); 日本足协年收入 1.5 亿美元(注册收入 + 国家队收入),2002 世界杯获得了 6000 万美金的收入,3000 万用于设施建设; 日本足协的草根计划每年投入 300 万美金; 日本足协强调足球的社会责任; 日本足协专门设了一个直属足协主席的部门,将此理念细分逐步实现。 在经过 25 年日本足球人朝着一个目标持续地推动之后,我们来看看日本人实现了多少目标: 日本队的世界排名一度进入世界前十,目前排在第 26 位,目前已有的足球人口为 104.5 万,排名世界第九; 日本足球地图已经完成搭建; 日本足协 2019 年的预计收益为 191 亿日元(11.95 亿人民币),达成目标; 没有查到相关数据; 从 J 联赛的 Hometown 制度和各球员的营收来看,应该算是实现了; JFA 很好地完成了任务,算是实现了。 可以说,经过了 25 年的发展,日本足球基本上完全实现了自己曾经夸下的海口。 无他,唯务实耳。 综上,日本人经过了百年的校园足球发展和 30 年的职业化发展,以及制定万计划之后没有朝令夕改,而是脚踏实地地在做,最终打造出了一支稳定在亚洲一流的国家足球队; 如果中国足球能够真正沉下心来,戒骄戒躁,排除政绩工程和派系斗争的干扰,先把足球的理念搞搞懂。 或许,在 20 年后,我们可以看到一支更好的中国队。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