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简明,「以文物之名,触摸历史的温度」 阅读原文 你见过原子弹吗? 我见过!我不单单见过原子弹,我还看见了东风导弹(使命必达)。 我不是在吹牛,也不是靠什么关系,它们只是待在北京一座博物馆里,你们很少听到而已,也很少会去打卡。 这座博物馆也是我北京游玩,最难忘的一次记忆。是的,我去北京最让我难忘的不是故宫,不是国博,不是人民大会堂,而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在这座博物馆里,一幕幕血战的史书都从你眼前略过。 在开国大典的时候,许多参与阅兵的武器装备不少是从战场上缴获来的,仅各种口径的大炮,就有日式、美式、德式、英式、苏式等,所以有人说当时我军的武器装备是“万国牌”。 而当时的飞机一共只有 17 架,而且还是东拼西凑组装起来的。周总理让这些飞机飞两遍,所以也就是大家看到的 26 架。这一切包含了许多前辈们的辛酸与不易,也通通被定格在这座博物馆里。 许多立过战功的武器装备,大部分都是“进口”的。比如博物馆里存放着我国人民解放军第一辆坦克——「97 式功臣号坦克(日本造)」。 日本 97 式中型坦克,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的最成功坦克之一。这辆坦克于 1945 年在沈阳缴获,由于机件旧,历史老,被亲切的称为“老头坦克”。而这辆老头坦克在 1948 年锦州、天津等战斗中屡立战功。 老头坦克也被授予“功臣”号荣誉称号,在开国大典阅兵式上接受毛主席检阅的功臣号坦克。 而最令人落泪的,是我们拥有了一把利剑,手里没剑和有剑不用是两回事。 其中蘑菇云的诞生经历了许多前辈们的努力,在电影《横空出世》中深深的被打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一支英雄部队挺进戈壁滩。从此,他们隐姓埋名、销声匿迹,他们在大西北默默的干着一件伟大的事业——建造原子弹发射基地。 当时的社会环境异常艰苦,苏联专家撤走,科技手段落后,物质极度匮乏,三年自然灾害,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相继而来。这一切直到,1964 年 10 月 16 日,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 而有利箭后,我们就需要造弓。网友常常调侃,世界有三大真理:兔子家的【东风】,毛熊家的【白杨】和鹰酱家的【民兵】,指的就是洲际导弹(可以准确从 A 点送到 B 点)。 当时国家百废待兴的时刻,导弹的研制过程也困难重重。但前辈们勇于斗争,不屈不挠精神,让科研进程不断推进。 东风一号是苏联提供的 R-2 导弹基础上制造的地对地导弹,1958 年 9 月命名为“1059”,后命名为“东风一号”,1960 年 11 月 5 日发射成功。 到了 1960 年 3 月,我国开始研制中近程导弹,也就是“东风二号”。1964 年 6 月 29 日试飞成功。导弹的弹头装载一颗 1500 千克高爆弹头或 1 枚 1290 千克的威力 2 万吨 TNT 当量的核弹头。 这两颗导弹对我国的意义有多大呢? “东风一号”让我国拥有“第一枚导弹”,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因为它是仿制苏联的,于是开启了“东风二号”的研制。“东风二号”真正意义上,是我国独立自主研制的导弹。所以这两颗导弹对我国的意义非凡。 没有什么成功是一蹴而就的,先辈们在背后究竟历经了多少艰辛,有多少个不眠之夜的努力和付出。但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让我国有了和平的权力。有了挺直腰板,不在屈服的底气! 飞机后面的便是东风一号和东风二号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 而在哈尔滨,我遇到过一座非常特殊的博物馆,它记录了一段中国人的伤痛。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位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新疆大街 47 号,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细菌武器研究、实验和制造的军事基地,是日本侵华期间留存的近现代历史遗迹。 1933-1945 年,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进行了大规模的人体实验和细菌战,造成了难以想象的人间灾难。1945 年 8 月,七三一部队在投降前炸毁了大部分建筑,形成现在的整体格局。 在这座博物馆里,我充满着愤怒与气氛,一个民族可以黑暗到这种地步!而反观如今的日本,在面对如此的铁证下,日本依旧避开甚至拒绝承认这段历史。勿忘历史,吾辈当自强! 人类曾经用活的人体做过什么样的实验? 731 部队哈尔滨生物武器设施遗址上的建筑 明十三陵博物馆 除了令人愤怒和悲痛的博物馆,我也走过许多令我动容与骄傲的博物馆。「明十三陵博物馆」便是其中一座具有动人历史故事、也有权谋智慧与历史的沉浮。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 13 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位于北京市西北约 44 公里处昌平区天寿山南麓,陵区面积达 40 多平方公里。自永乐七年五月(1409 年)起用,直到安葬崇祯帝后结束,历时 230 多年,共葬有 13 位皇帝,23 位皇后、2 位太子、30 馀名妃嫔、1 位太监,是全球保存最完整的皇陵墓葬群之一。 在这座博物馆里,我看过的《明朝那些事儿》明朝小说以及《明史》《明史纪事本末》《明史讲义》等明史书籍,一幕幕在我眼前重新翻阅。正如当年明月说的,一切有血有肉的人物故事都在你的面前。从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棵树,整部明朝史充满了血性与骨气。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地宫 故宫博物院 当然,「故宫博物院」也不能错过。故宫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宫,从 1420 年落成,到 1911 年清帝逊位、1924 年逊帝迁出故宫的五百余年。明、清两代合共二十四位皇帝都曾经居住于此,溥仪就是最后的皇帝。 这座博物馆是在皇宫里头,而这座皇宫里面的建筑,花草树木,本身就是文物。走进故宫,我们如同站在故纸堆里寻找历史,两个离我们最近的王朝,一点一滴从我们眼前略过。我们仿佛在这里,与古人握了一次手。 中国国家博物馆 而除了故宫,天安门旁边还有一座博物馆。国家博物馆是一个国家的历史门面,而我国的历史门面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在近 20 万平方米的空间里,藏品数量达到 140 余万件。 在这里,中华 5000 年文明史被整理的如此生动清晰!走进这里,我们感受着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沧海桑田,依然熠熠生辉。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得到了集中体现。 人为什么要去博物馆? 我在写这篇文章前,我有许多答案想写下来:满足好奇,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习干货,提高自我修养......但当我停笔的时候,我发现心里只剩下一个答案:勿忘历史! 历史其实是很残忍的,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是在历史书里可能就是一行字就概括了一个人的一生,你翻一页就翻过了很多人的一生。但是这个人是活生生的人,他是父母的孩子、妻子的丈夫、儿子的父亲,但没有人了解他的故事,只有一行冰冷冷的字,这是很残忍的。(当年明月) 于谦在明朝危难之际力挽狂澜,事后粉骨碎身浑不怕的骨气; 海瑞冒死批龙鳞的勇气,“天下第一疏”《治安疏》震撼后世天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随俗浮沉,不肯淈泥扬波的品质; 苏武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文天祥被虏后受尽折磨,但宁死不屈,以身殉国,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 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后慷慨赴义,在牢中写下血书“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感召日月; 狼牙山五壮士奋勇还击,面对敌人宁死不屈的精神; 他们为了自己的国家,大义凛然,不争一时而争万世名,这便是发生在我们土地上的故事。了解这些历史,品读这些故事,代代相传,便是对先辈最大的尊重! 这份尊重便是中华民族的“传承性”,也是我们后辈“勿忘历史”的根本!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