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人是如何把脑内想表达的思想转化为语言的?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2-06-07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195
    赞:
    46
    [​IMG] 知乎用户,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阅读原文

    其实这是一个很需要严谨一些,多引用一些学术内容的问题,但是我实在没有那个精力和能力了,所以还是简单来回答一下。首先面对问题我提出如下一些疑问,我觉得不提出这些疑问,无法进行下一步的讨论。(对问题的解答往往只能从对问题的怀疑开始)ps:这问题下面的回答里语言学浓度太淡了!

    1)如果说【思想】到【语言】是一个【转化】过程,那么是说【思想】先于【语言】么
    2)如果说脑内有想表达的【思想】,【思想】可以不依托【语言】而存在么?​

    回到问题的题面上,会发现其实问题里有一些前提假设,或者说通过语言实现的暗示。「人是如何把脑内想表达的思想转化为语言的?」这句话像是在传达,【思想】先于【语言】,并且可转化为【语言】的【思想】并不依托于【语言】而存在。这些预设或者说叫暗示不一定是正确的。我仅从我对语言学的理解,给出如下一些我认为的【思想】和【语言】的关系。我给出的并不是很科学的东西,只是我最近的一些思考。

    思想和语言的关系:能转化为【语言】的【思想】是和【语言】的产出同时进行的,二者甚至本身就属于一个复杂的行为。​

    其他的触发语言产生的只不过是其他的脑内行为,不是【转化】为【语言】的【思想】本身,比如说一个孩子想吃妈妈手里的食物,他发出『啊,啊,啊』的声音。这个过程里孩子的脑内动作是他发出声音的触发行为,这个过程不是【转化】,就好比你想上厕所,然后去上了厕所。你上厕所的行为,不是你想上厕所【想法】的【转化】。

    一个人在做任何行为的时候,都存在主客观两个角度。客观的角度,行为本身就是运动,同这世界上千千万万的运动一样。主观的角度,作为主体的人对行为可以有多个层面上的主观感知,比如说你跑步的时候能感知到心脏的负担,能感知到脚落地时的感受,能感知到呼吸的速度,等等。那么对于一个人跑步这样一个行为来说,可以简单形式化成以下的模型:

    行为动机 > 行为启动 > 行为调整 > 行为结束​

    这个简单的形式化看起来很像 Smith 和 Croft 说的 causal chain。对于【跑步】这样一个行为来说,【行为动机】是一个人处于什么想法的触发,产生了想要做出名为【跑步】的动作的需求。【行为启动】就是开始跑,然后他在跑的时候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主观感知,他的主观感知和作为动机的想法会一直综合起来让他【调整】跑步的具体动作,最后【行为结束】。

    基于对经济性原则的考虑,我们假设【说话】这个行为和【跑步】是一样的。那【说话】就可以简单形式化如下:

    说话的动机 > 开始说话 > 对说话进行调整 > 说话结束​

    如果【说话】也遵循这样一个过程,我们会发现实际上没有一个从【思想】到【语言】的转化过程,【思想】一方面作为促使语言产生的动机先于【说话】行为,另一方面包含在【开始】【调整】过程里和【语言】本身无法区分。

    到目前为止其实我还没有说任何和语言真正相关的事儿,下面开始我们来看一些和语言相关的。


    我昨天
    我昨天在他家
    我昨天在他家学习了
    我昨天在他家学习了来着。​

    我在上面按照语言产出的顺序,列出了「我昨天在他家学习了来着」的产出过程。语言是线性的,已经说出口的语词不可以撤回,人只能够通过线性的方式说出语词并形成完整的句子。因为人在说话的时候可以快速感知自己所说的句子的【句法性】。其实如果说到『我昨天在他家学习了』的话,句子已经完句了。但是为了表达的需求,对句子的观点类型(也可以就叫句型,或者叫 cp 的性质,按照不同理论怎么理解都可以)的预设,导致「了」不会作为完句标记说出,这时的「了」和完句的「了」在语音层面上可能会有一些区别。

    那么当一个人说上面的话说到「我昨天在他家学习了」的时候,他的脑海中可能同时有这样两个行为过程。一个是对已经说的话的感知,即【我说了什么】,另一个是按照表达的需求,对句子最后完句标记的选择,即【我要用什么方式结束这句话的传达】,对【来着】的选择,影响到了【了】的句法功能,以及它的语音实现形式。

    那么是所有的语素在表达时都是这样一个规律么,一个句子里不同语素之间在具体的实现上会有区别。比如说 Chomsky1999 等一些文章里认为很多句法操作只在 phase 的边缘进行。phase 包括 vP,CP 以及 DP,用兰盖克的观点来说这些大概就是对应【名词的入场】,【动词的入场】。

    结合上面补充的一些语言学的内容,我对上面【语言】行为的形式化再进行一些修改如下:

    说话的动机 (抽象化的功能需求产生)> 开始说话(对抽象化的功能需求通过语言具体化) > 对说话进行调整(调整功能需求,调整具体化方式) > 说话结束​

    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而且实际上是跨学科问题,我掌握的知识也不多。这个回答很难说能解开谁的困惑,可能也帮不上什么忙。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