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海上钢琴师》里的 1900 为什么不下船?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2-06-11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020
    赞:
    46
    [​IMG] 大器碗盛,虚己以游世,乘物以游心。公众号:原生态文学 阅读原文

    1900 注定不会从船上下来。

    原因很简单,也很复杂。

    简单地说,他如果从船上下来,登上了陆地,那么,他就不是那个传奇(legend,这也是电影名)了。

    你若要问为什么,那原因就复杂了(甚至有些影评人分析,1900 本就是一个不存在的虚构出来的人物,所以他不能下船。我觉得有些道理,不过我并不很赞同)

    我认为,要理解 1900 为什么不下船,就要试图去理解整部电影的深层意义,甚至电影里故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导演(甚至是原着作者所要表达的深意)

    如果要分析这些,那本文会比较长,希望大家耐心看完,买一本原着去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接下来我们开始——

    我所理解的这部电影主题的深层含义是:

    是旧世界与新世界的对立冲突、与更替。

    何为旧世界?正在衰落的欧洲——曾经的世界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何为新世界?正在崛起的美国——新的世界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对立与冲突的交点(是交点,不是焦点,我没打错字)——主人公「1900」。

    [​IMG]

    为什么要叫 1900?仅仅是因为他被煤工在 1900 年捡到了吗?

    不是。因为 1900 年——20 世纪的起点,是世界中心由欧洲转移到了美国的一个拐点。

    这种冲突由这艘满载着奔向美国的人们的大船载着,驶向他们梦与向往的中心——美国。

    那里高楼林立、纸醉金迷、一切都有可能——圣弗朗西斯科的河水里有金子、纽约有林立的高楼、盖茨比有宝蓝色的跑车、远处的码头有绿色的灯光、游泳池里不是水而是香槟、克利夫兰的土地轻轻一敲就有石油……

    然而,船上有一个人例外,他偏偏不喜欢这种高节奏、高透支,但流于表面与拜金世俗的世界。他代表的,是欧洲文化的最后一尊高傲的不肯低下的头颅,是自命清高,是不食人间烟火,是你也可以理解为的穷酸相。

    [​IMG]

    还记得吗?电影的第一视角(小号手马克思)第一次见到 1900 弹琴的时候,1900 弹的是 Magic Waltz。华尔兹,奥地利土地上调动的灵魂,如阿尔卑斯山一样灵动、高远。

    然而,怀揣着最后一丝对于「优雅、端庄、高贵」的旧世界怀念的 1900,他是这样评价美国的:

    Land?Land is a ship too big for me. It's a woman too beautiful, it's avoyage too long, a perfume too strong, it's music I don't know how to make.​

    陆地?对我来说,陆地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美女。是条太长的航程,是瓶太香的香水,是篇无从弹奏得乐章。

    [​IMG]
    Why why why why why... I think land people waste a lot of time wondering why. Winter comes they can't wait for summer; summer comes they're living dread of winter. That's why you're never tired of travelling, with chasing some place far away, where there's always summer. That doesn't sound like a good bet to me. 陆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姗姗来迟,夏天则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他们不停四处游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
    One woman, one house, one piece of land to call your own, one landscape to look at, one way to die. All that world just weighing down on you. You don't even know where it comes to an end. 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子,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无止境,茫茫无际。​

    他其实表达的,即是对于新世界 - 美国的看不起,同时也是一种不自信,不自信如欧洲一般老套的自己能否适应新世界的生活。

    「Take a piano. The keys begin, the keys end. You know there are eightyeight of them, nobody can tell you any different. They are not infinite. You are infinite. And on these keys the music that you can make is infinite. I like that. That I can live by. 」

    所以,让他痴情的、深爱的,也是一位船上的欧洲女子——她安静、朴素、内敛——正如欧罗巴土地上的女人——他们一样,不敢主动表达,而让这份最纯真最没有杂质的感情,长眠于内心。

    [​IMG]

    1900 想要的是什么?或者说代表着旧世界的审美理念要的是什么?

    尽头。

    如台词:

    All that city you just couldn't see an end to it. 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

    The end? Please? Can you please just show me where it ends?

    尽头在哪里?可以给我看看尽头么?

    What I did not see was where the whole thing came to an end, the end of the world.

    我看不见城市的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尽头。

    这个尽头是什么?

    理想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

    这一切,都在电影里具体化成了一个意向——音乐。1900 的音乐也是这样简单的、纯净的、透明的、光亮的。

    而岸上呢?

    是爵士。

    爵士是什么?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天马行空的、信马由缰的——新世界。

    [​IMG]

    菲茨杰拉德在他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描述这个时代为——爵士时代(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这本书,也许你更能了解何谓「爵士时代」)。

    然而在 1900 眼里,爵士是肤浅、自大、愚昧、落后、势利、拜金……

    [​IMG]

    终于,就算 1900 不下船,爵士也找上门来了。

    [​IMG]

    新旧世界的大碰撞开始了——斗琴。

    这一段应该会是载入电影史的经典(据说蒂姆罗宾完全不会弹琴,后来《不能说的秘密》还模仿了这一段)。

    斗琴的第一段,莫顿演奏了一段「靡靡之音」——床帏帐内的音乐。但一气呵成、如水银泻地一般、平滑流畅、快速爽朗:

    [​IMG]

    而 1900 竟然回了一段平安夜。

    避实就虚地彰显了欧洲旧世界那不愿低下的头颅、以及不愿同流合污、不愿苟且、不可置否、不屑一顾但同时也不敢承认自己的没落后的那种不敢直视、不敢正视的悻悻焉。

    比如:1900 紧锁眉头不知道选什么曲目迎战,弹完平安夜,还不忘模仿爵士的调式来个画虎不成反类犬的结尾

    [​IMG]

    第二段,莫顿弹了(我个人特别喜欢的一首爵士钢琴——)the crave

    这时,马克思找 1900,没想到 1900 竟然被 jazz 感动哭了,这说明了,在潜意识里,旧世界的欧洲不仅是羡慕嫉妒恨新世界美国的,而且是打心底折服的。

    [​IMG]

    后来,出乎意料,1900 完全模仿了莫顿。但细心的你会听出来,和弦用得不一样,1900 的左手和弦,还是老派的欧洲音乐风格。可见,他在内心深处并不是那么的喜欢「爵士」。

    第三段,莫顿很没风格地说了句「水手」,然后彪了一段,还用了香烟当道具。

    于是,就有了 1900 给马克思借香烟的这一经典桥段:

    [​IMG]
    [​IMG]
    [​IMG]

    如何让不懂音乐的那部分观众看出来 1900 碾压的胜利呢?

    一支香烟就解决了问题。

    鬼斧神工。

    先是莫顿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地举起了烟(注意这个镜头的视角)

    [​IMG]

    胜利后,1900 在一片错愕之中,把香烟插进了莫顿的嘴里。这个动作也很有暗示的意味,大家细细品。(我的理解是用美国的方式,还击了美国)

    [​IMG]
    [​IMG]

    对于喜爱音乐的人来说,这段斗琴单独拿出来看也能称之为经典中的经典,我记得大前年我在南科大给学生们上雅思课,课间我在荔园转悠,就听见琴房里有人正在弹这其中的片段。

    对于音乐发烧友来说,我推荐大家去听电影原声大碟,网络上的电影资源的音质实在是不行。

    言归正传,我们最后说那张被 1900 自己毁了的黑胶唱片。

    对于那张惊为天人的黑胶唱片,我个人认为那是旧世界欧洲内心的最后一点希望、幻想。

    但是,在历史的洪流中,最终逆不过世界发展的规律大势。

    代表着欧洲传统女性的那个女人下了船。1900 就不能再让代表了这个女人的唱片也下船,所以,他拼命夺回了唱片,试图毁灭它。

    对美的、纯粹的极致的追求——就是消亡。

    三岛由纪夫看金阁寺就是这样。

    1900 第一次面对留声机的时候,那种滑稽的动作就表明了他对于陌生新世界的恐惧与不解:

    [​IMG]

    他抢来唱片,是要把它送给那个女人。因为,他认为那张唱片就代表了她,就是欧洲旧的审美甚至世界观的物化与具体化。

    [​IMG]
    [​IMG]

    所以,他不能下船。他绝对不能下船,因为他代表了旧世界审美与世界观的最后一道防线,而且是赢了新世界审美与世界观的最后一名坚守的战士。

    他不是懦夫。

    他是战士。

    他的一生都在坚守——坚守着船——他出生的地方——也是他内心中最纯净的那一块土地。

    我最喜欢的一个镜头:

    新旧世界的连接点:

    [​IMG]

    当然,我以上的分析都源自这部电影,如果你读过原着,也许还会产生不一样的想法。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