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魚妈妈高小妮,育儿是一门艺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做学习型妈妈! 阅读原文 孩子犯错,我觉得是危也是机。 家里一个正在经历「trouble two」的孩子,对于我而言,孩子一天不犯错那就是太阳打西边出来,祖宗坟头上冒青烟…… 鱼缸里漂浮这一卷脱了像的卫生纸,问我像不像小船;刚摘好的菜被散落一地,嘴里“covering”仿佛趣趣知知鸟附体…… 爷爷说,“你再不听话,我就打你屁股!”鸡毛掸子在手里打得啪啪响,吓得小朋友直往我身后藏。 奶奶说,“你家孩子惯得真不像样,没规没矩,将来还能怎么样!” 我和他爸默契地相视一笑,没有过多解释,因为有“代沟”。 他们认为的“犯错”只不过是孩子认知世界的探索行为,常常带着“望子成龙”的有色眼镜,期待着孩子如“神童”般,脑袋好使,聪明,规矩,有教养,懂礼貌,一讲就懂,一说就听,可现实是鸡飞蛋打、让人抓狂;满地鸡毛、让人心“伤”! 孩子为什么会“犯错”呢? ⒈寻求安全感和关注 儿子最近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用“破坏行为”引发关注。 比如,我正两脚不沾地的忙着做饭,他在一边也不闲着,扔盆摔碗,叮叮当当。心想只要不作大事没关系,结果,“哐当”一声,刚切好的土豆丝,连盆带菜被小朋友从高高的桌子上掀翻在地,火 “噌”地一声冲到天灵盖,握紧颤抖的双手,做了好几个深呼吸,才让自己勉强冷静下来,不让罪恶的大手挥向那团娇嫩的肉肉。 我强自镇定,压低声音,问小朋友:妈妈在做饭,你想干什么? 小朋友瘪着一张嘴,无限哀怨:妈妈不和我玩,我就掀盆。 我一下子不知道怎么回答了。心中有急,有气,也有愧,最后化作一句:宝贝,咱两一起做饭好不好。 于是,一起收拾地上的菜,一起洗,一起炒,一起放调料…… ⒉缺乏必要的常识和经验 有一次,带儿子去水果店,买了一堆他自己选的水果,结账的时候,发现小朋友“偷”拿了一颗杨梅吃了起来,爸爸一声尴尬责问,“你怎么自己拿着吃这个?”儿子瞬间接受到爸爸责怪的所有信号,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脸上的好奇瞬间变成了迷茫、困惑还有惶惶不安。 看到儿子秒变的小脸色,爸爸觉察自己反应过度,也不再说什么,牵着他的小手,拿个那盒被破坏的杨梅去结账了。 虽然,买回家后,儿子说杨梅不好吃,可爸爸一本正经地说,“想吃什么水果我们可以买,但是不能未经允许随便拿,尤其是那种被包装好的。损坏了,我们要负责,就算不好吃,也要买下。” ⒊探究规则的统一性 其实很多时候大人也是如此,我们都比较自我,看事情比较主观,这一点在孩子身上就被无限放大,变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宇宙万物围绕他们转,但事实是,再转也是有界限的,不然就危险了。 儿子喜欢扔书,我告诉他,“书是用来看的,不是用来扔的,扔掉的都是垃圾,那么妈妈认为你不要了,就会把它们收拾到垃圾袋里扔掉……” 开始,儿子以为我在开玩笑,结果一转身发现,我一个扫帚,一个撮子,一个垃圾桶,小朋友急眼了,连忙过来捡书,经验告诉我,这个方法至今屡试不爽。 ⒋有趣 有的时候,孩子犯错纯粹是没事找刺激,闲的无事找乐子。 今天,儿子拿着水枪冲着爸爸的摩托车一顿猛喷,雄赳赳,气昂昂像个超级英雄似的。但,我还是要打断他的戏,“儿子,摩托车不是用来喷的。”儿子不听。 记得儿子喜欢角色扮演,我也活学活用一下,秒变声线,“我是摩托车,你用水喷我,我很不高兴!”然后,又转换声调,指了指旁边的花盆,“你好,我是小花,我可喜欢水了,有了水我就能长高高,长大大!” 儿子想了想,转身去浇花了。 原以为「角色扮演+分散注意力」成功转移了孩子的焦点,结果,一转身,儿子又对着摩托车来喷了,还一脸天真无邪纯真烂漫地冲我咧得嘴巴大大的,“妈妈,你快说「我是摩托车……」” 然后,我和儿子开起了「喷车,喷花」的单曲循环模式。 儿子玩的不亦乐乎,最后,两个人,一个一毛巾,给摩托车擦擦车身的水,顺便做一下全身清洁和保养。 ⒌没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这种犯错模式典型的就是无法拥有你,那么我就毁了你! 比如,儿子把自己的衣服扔到地上,狂踩! 这是一个错误的行为,可是仔细一想发现,这也是有迹可循的。儿子学习脱衣服,第一次很成功,赢得一片掌声,可是后来怎么脱都脱不下来,小朋友很生气,尝试多次没成功,气急败坏,就算我帮了忙,脱下衣服后,还是有了刚才那一幕。 于是,我和儿子把脱衣服当成了游戏,一起分解步骤,一起练习,慢慢地,掌握了,熟练了,信心上来,再加上适时地鼓励(针对进步),他就更有干劲了,趁他心情好的时候,告诉他衣服不可以乱扔,要放在衣架上,他也不像刚才那样排斥了。 孩子犯错了该怎么办? ⒈对事不对人 是人都会犯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对于孩子而言,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就是向正确的方向上引导,对事不对人。 毕竟,人都在成长,孩子更是一天一个模样,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更要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孩子,你对孩子的期望决定了孩子发展的方向,因为你眼中孩子什么模样,你就会用什么样的眼光去关注,用什么样的语气去交流,这些细节性的东西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⒉探究背后原因 每个孩子犯错的原因再多也无非就是想要获得安全感,归属感,价值感,操控感等等。 而这些的需求的实现,说难也很简单,高质量的陪伴,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尊重孩子自身的意愿,理解孩子的需求,站在孩子的高度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能做的事绝不越俎代庖等等。 这对于有些父母而言也是一种挑战,毕竟一个人的精力也就那么多,面对工作和生活,自身已经超负荷运转了,那么,请整理好自己的状态,哪怕半个小时,全身心地投入陪孩子,让孩子体会到“沉浸式”的陪伴互动和关爱,而不是,你看手机,我玩玩具。 ⒊理解孩子情绪 小孩子的情绪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前一秒还阳光灿烂,下一秒也就就暴风骤雨了。但,每个情绪背后除了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外,还有生理上的需求,比如饿了,渴了,累了等等。 最常见的就是,我儿子每次饿了想吃奶的时候,不会主动说饿,而是在制造一片混乱后,你询问下,他亮牌了,“我想吃 nainai……” 于是,我养成了察言观色的能力,一看情绪不对,立马问,“你想……,还是渴了想喝水 / 饿了想吃 XX/ 想吃 nainai 睡觉觉…… 这样,避免了很多不该出现的混乱和错误,不管是我的还是孩子的。 ⒋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期待 针对事情,表达自己的情绪,引导孩子体谅别人的同时,学会自我表达。 最近,儿子特别爱挠人,小手指还挺厉害,一爪子下去不是三道杠就是带血丝,疼得人龇牙咧嘴,小朋友看得心花怒放。 于是,我告诉小朋友,“挠人是不对的,很疼,我很生气!”小朋友傻呵呵地看着我,一副你能奈我何的模样。不能打不能骂,那么,我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还击嘛,“你要是再挠我,我可就反击了!” 于是乎,咯吱得小朋友见我就跑,小样,过了三十年的还能斗不过你个两岁半的! ⒌事后翻页,不提旧账 小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但察言观色的能力却是一绝。重提旧事,如果事是让孩子引以为傲的,那么孩子会很受鼓舞,反之,则心怀羞耻,自卑和自我怀疑。与其关注强化不好的行为,不如将重点放在孩子如何改变成长进步上,细节性地评价,具体话的表达,让孩子明白犯错不可怕,只要努力了,改正了,我就能获得认可和赞赏。 这样,等他长大了,哪怕犯了天大的错,也不会走极端,因为他知道,背后的父母不会对他责怪谩骂羞辱殴打,而是愿意和他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承担责任。 所以,孩子犯错,家长的态度决定了事件的走向,如果父母认为这是个机遇,孩子学会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承担责任,那么它便会又利于孩子成长;如果父母认为这是个障碍,孩子面对的就是严酷的惩罚,对于他而言就真成了成长的障碍,需要一生如救赎,想想那些从小一犯错就挨打的孩子,他们长大后需要用很长很长的时间自我治愈和原生家庭达成和解,就是这个原因。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