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亭日暮,AI|科技|这里有花间一壶酒,给我你闪送地址。 阅读原文 说个最日常、最典型、被技术改变得最深刻的一个领域——交通。 传统交通被科技改变得有多深刻呢? 一个典型的进程对比是: 19 世纪中期的伦敦有 30 万匹马,每天要清理 3000 吨马粪和 30 万升马尿。 突然 13 年之后,汽车来了,然后这个“铁憨憨”势不可挡地占领了主路。 再然后,越来越大的城市,越来越多的汽车,越来越多的人口,让交通问题变得越来越让人抓狂——大城市各种车辆限购、限行(工作十来年,我今年才抽到了新能源车牌的签)。 再再然后,智能交通时代来临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经过 100 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公路交通系统大致经历了: 无控制时期 交通标志标线控制时期 交通信号灯控制时期 智能交通控制时期 可见,技术一直在驱动着这个世界“新旧动能”的转化,一直到今天,智能交通的发展已经有 20 来个年头,已经是一个非常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智能大系统。 之后再过十几年,到 2035 年左右,估计抽签排队购车就彻底成为了历史,那时候街道上跑的绝大多数车都应该是具备智能化、自动化网联化和电动化特征的自动驾驶车辆了。 从汽车取代马车;从老式汽车 4 英里 / 小时的速度,到自主泊车 + 智慧停车,从古罗马的石质硬面公路,到四通八达的车路协同,DSRC(欧美主导的车路协同)、LTE-V(中国标准下的车路协同)和 5G 技术发展(未来的中国标准下的车路协同),传统交通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 那么,科技又是怎么改变传统交通的呢? 我以堵车为例来说说。先从一个着名段子说起—— 问:制约中国互联网未来 10 年发展的最大瓶颈是什么? 答:西二旗后厂村的交通。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保有量国家,截至 2018 年 6 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 3.19 亿辆,其中 58 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也是全球面临交通压力最大的国家之一。 以北京为例,高峰平均车速只有 22.17Km/h,人均单程平均通行时间达 56 分钟,也就是平均每人每天要花近 2 个小时用于通勤。 所以从技术的角度来看,造成堵车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①交通信号灯造成的堵车。如果我们通过 AI 等技术进行信号优化的路口,缓堵效果就能提升 20~50%。 ②受司机自身的情绪、疲劳等生物因素影响的交通流波动造成的堵车。从造成事故的违章行为作用来看,由大到小排列是:超速行驶、违章操作、违章超车、逆道行驶、违章装载、酒后驾车。 也就是说,造成堵车、车辆碰撞的最大原因是“人”这个生物因素。 关于堵车,其中有一个原因是这么形成的:人们想尽可能快地行驶,最后为避免与前方车辆相撞就不得不制动,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假设第一辆车因为司机发了会儿呆延迟了 2 秒启动,那么第二辆车为了与它拉开安全距离,可能要在 5 秒后才能启动。以此类推,到第 100 辆车的时候可能已经延迟了 10 分钟。由此就会形成一个虚拟的堵点。而如果当前的路口被塞死,队尾排至下一个路口,交通就会彻底瘫痪。 有研究模型显示,即使所有的司机按相同的规则行驶,没有人做错什么,还是会出现这些波动。这些堵车,从本质上说,只要有足够的人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就会发生。 这些时候,消除它们唯一的办法可能就是将方向盘交给“非人类司机”,做好车路协同。 这里举个“绿波出行”的例子。简单理解就是,当你在一段道路上驾车行驶,智能信控系统和车路协同系统互相发挥作用,可以根据当前交通流的情况,自适应控制路口红绿灯的时间长度,而且会提示下一个红绿灯还有几秒钟,这项技术最好的效果就是帮助你在整个出行过程中“一路绿灯”。 车路协同能全面感知交通信号灯情况,规避前方大型车辆遮挡视线。图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3695449674097283&wfr=spider&for=pc 所以说,导致堵车问题的一个深刻的原因,是包括客流、车流、基础设施、交通体制与规则等一个开放的系统,不只是交通工具的问题。 未来城市道路的智慧化将围绕着“车、路、人、云”四方面展开。也就是未来我们将会逐步进入自组织协同驾驶时期。比如,让大数据来预测城市交通拥堵情况,通过敏捷视频系统观测实时交通状况,并通过 AI 完成交通信号配时优化和时段自动划分。 车路协同的全局感知:全面感知匝道交汇处交通状况,规避碰撞风险。图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3695449674097283&wfr=spider&for=pc 面对千万人口出行的城市复杂交通状况,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 AI,肯定比人的判断要准确,失误率更少,并且还会根据结果不断优化算法,逐渐 " 成长 "。 智能交通解决方案的系统布局 未来的机会 事实上智能交通概念提出多年,但技术应用落地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近年来,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在无人配送、无人出租汽车、干线无人物流车、封闭园区的无人物流、无人公交、无人环卫、无人代客泊车等领域具有了一定的商业化条件。 不过,当我们把眼光,从“智能汽车”,上升到“智能交通”后,将看到未来交通行业变革更多的可能:它不仅会影响你的个人出行,还会给汽车、交通、物流、旅行、基建等等大量行业带来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里,也蕴藏着无数创业机会。 其实,看哪个技术赛道热,就看钱和顶尖的人才都去了哪里。 最近几年,清华北大去自动驾驶领域的人不少,科技大厂对自动驾驶的投入也在毫不吝啬地烧钱,你看前几年百度做自动驾驶,华为说我不做,后来说只做 5G+ 车联网;再后来,说除了造车其它都做;Emmm...再后来嘛,,, 说实话,今天的自动驾驶已经过了那种几张 PPT 就能拿到天使投资,展示几个实验室 DEMO 就能搞定融资的时代。投资人也越来越专业,比如会去让你展示模块的中间结果(特别是感知模块和预测模块)。 所以当我们看到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面向未来交通画出的宏大画卷的时候,还是要保持清醒的——因为这其中很多都是资本的故事。而智能交通的最终成熟,还是要遵守市场规律,遵守事物发展规律。 简言之,未来中国的智能交通发展将聚焦在四个方面: 大力发展车联网、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相关技术,技术突破是智能交通发展的底层支撑; 交通基础设施的智能化; 交通的智能管控和高效运营; 智能出行服务,包括共享出行、定制化、个性化出行服务等。 不管怎样,交通的本质,从来都不是某一类的汽车。人们需要的,是从 A 这个地方,安全地、快速地、舒适地、便宜地,到达 B 这个地方。 可能这才是科技赋能交通的星辰大海。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