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之舞,建筑师, 美国 Getty Images 签约摄影师, WPPI 获奖摄影师 阅读原文 聊一聊古代结婚的嫁妆吧。 "嫁妆"这个名词被正式记载在史料里,是在春秋时期,那时候的嫁妆被称为"妆奁"、"奁具"、"嫁资"。《左传·哀公·哀公十一年》之中记载,"夏,陈辕颇出奔郑。初,辕颇为司徒,赋封田以嫁公女"。意思大致是:"夏季,陈国的辕颇逃亡到郑国。当初,辕颇做司徒,对封邑内的土田征收赋税,用来作哀公的女儿出嫁之用" 《诗经·卫风·氓》之中也有"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的诗句。大意是:用你的车来迎娶,我带上嫁妆嫁给你。1987 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包山 2 号楚墓的"彩绘出行图夹苎胎漆奁",是迄今发现的最早一件女性梳妆用品,它就描绘了当时女子出嫁队伍的场景。 这件战国时期的化妆盒出土后,外壁与漆胎分离,如果将外壁展开来看,就变成一幅漆画出行图。画幅以五棵柳树为界分隔出 4 组互有关联的画面,依次分为宾客对话、迎送、出行等场景,并布局了 26 个人物、4 乘车、10 匹马、5 棵树、9 只鸟、2 条狗和 1 头猪。首尾连贯,过渡自然,是为中国最早的"连环画"。猪、狗是那个时期很重要的家庭财富,用来陪嫁女儿也属重要财物了。大雁则是当时新郎到新娘家迎亲时必带礼物,即所谓"执雁为礼"。 到了汉朝,富裕家庭已经开始给女儿准备丰厚的嫁妆了;唐朝时,有些家庭还会将男方送来的聘礼还给女儿当作嫁妆。而进入宋朝,人们开始追求奢侈的嫁妆,士大夫阶层之间甚至出现了相互攀比的现象。范仲淹,苏辙的文章中都记载了提前给女儿做好预算和存款的故事,如何"破家嫁女"。 明清时期,"厚嫁"之风盛行,嫁妆的档次也愈来愈高。在京城,中产家庭给女儿置办的嫁妆,一般是二十四抬、三十六抬、四十八抬,而富豪家则多至百余抬。普通人家多在十六抬、二十抬,至于穷人家便没的"抬"了,雇人用肩扛过去即可。 而除了家庭日常生活用品外,房子、土地、生产工具都可以当嫁妆。清朝徐珂《清牧类钞·婚姻类》记录的陪嫁风俗,嫁妆清单里有“鞋四十只、衣三十袭,包金首饰两事”,另外“洗衣盆、手巾、胰子”什么的,也都统统计入。 送嫁队伍中奢华醒目的"万工轿"。曾登上《国家宝藏》,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所以相比题中说的"三金五金",古代嫁妆的类别则更是琳琅满目: 除了首饰类,从商代时期较为朴素的骨笄,到秦汉时期开始出现的金戒指,唐代盛世的金银钗簪、金翠花钿等发饰,宋代女性喜爱的花冠,明清时期的凤冠 / 朝冠以及钗、簪、耳饰、镯子等饰物。明清嫁妆中还约定俗成,包含各种家具。 唐 鎏金蔓草蝴蝶纹银钗 北京定陵出土 明代三龙两凤冠 这些嫁妆的家具如果按照使用场所划分,可以分为外房和内房。外房家具主要用于厅堂、书斋,有扶手椅、条凳、茶几、书案、画桌、八仙桌等。内房家具主要用于卧室,有拔步床、衣架、脸盆架、小脚椅、绣墩、杌凳等等: 浙江十里红妆文化园的红妆家具 拔步床: 拔步床作为体型最大的一种床,看似繁复笨重,却成为古代富家女子嫁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功能上有卷篷顶,下有踏步,前有雕花柱架、挂落、倚檐花罩组成的廊庑。不仅冬暖夏凉,还在室内再造了一个多功能且私密性强的起居空间。俨然是当时嫁妆中的奢侈品。 清 宁波雕花拔步床 清早期 朱漆带门围六柱架子床 2. 闷户橱 闷户橱一般用上等红木制成,外形类似条案与矮柜的结合体。上面是条案的形态,下方是抽屉和闷仓,是一种兼具承置物品和储藏物品双重功能的家具。因此在民间人们又称闷户橱为“嫁底”,是古代女子嫁妆中的重要部分。 闷户橱 清 朱漆三斗房前桌 3. 食盒 食盒是古代高级吃货们的标配,出门访友,参加活动等,常会事先准备一些肴食果品,作为助兴的下酒菜。制作工艺多为木、竹、珐琅等材质,其中又以木质居多,尤其是紫檀、黄花梨、鸡翅木、酸枝等纹理细密、色泽光润的硬木,坚固而有韧性,在挑提的时候不易晃动,内层盒使用大漆涂料。食盒根据装饰豪华程度分为一般型、中产型、豪华型,也是女子嫁妆中必备的一类。 明崇祯 竹篾髹漆描金三撞八棱形食盒 清 象牙镂雕提食盒 清 竹雕大漆描金双层食盒 清 红酸枝八仙食盒 4. 樟木箱 樟木箱,也叫女儿箱,也是姑娘出嫁必备的嫁妆。 据说,江南大户人家若生女儿,便在家中庭院栽种香樟树一棵,女儿到了待嫁年龄香樟树也长成。媒婆在院外只要看到此树,便知道该家有待嫁姑娘便可来提亲。女儿出嫁时,将树砍掉做成两个大箱子,并放入丝绸,作为嫁妆,取"两厢厮守 (两箱丝绸)"之意。 5. 妆匣 妆匣,即盛梳妆用品的匣子。是一个已经从现代词典中消失的词语。自战国时期开始使用,多为漆器制作,材质常为木胎髹漆,在当时只有名门望族的闺秀才能享有。而到汉代以后,妆匣发展成多层套奁,唐宋后出现瓷质妆匣和木质妆匣,功能更多、设计也更精美和华丽。 而到了明朝,妆匣演变成为大型梳妆台和便携梳妆匣,跻身家具之列,材质上也用更加名贵的木材如黄花梨、紫檀等制作。妆匣上面还带有折叠式镜匣,上盖打开可支起镜子,内置多个存放梳妆用具以及首饰用品的小屉,兼具使用 / 储存双重功能。 千百年来,每逢女子出嫁,妆匣都是必不可少的嫁妆,也是女子最寄托情感的一件随身物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沉的就是妆匣和里面积攒的珠宝首饰。 明晚期 黄花梨木雕折叠式镜台 清 黑漆描金嵌染牙妆奁 清 红木嵌螺钿镜匣 清中期 黄花梨折迭式镜台 6. 其它家具 浙江十里红妆文化园 清代子孙宝桶 子孙桶又称为子孙宝桶,里面有三件:马桶,脚盆,水桶。顾名思义,是保佑子孙万代,多福多寿的喜庆吉祥物,与子孙对碗,红木箱柜一起成为姑娘的嫁妆三宝,陪嫁时必不可少。 清早期 楠木玫瑰椅 小姐椅又叫玫瑰椅,是古代小姐闺房的御用座具,属闺阁之物。古代女子坐在玫瑰椅上,须坐姿端正、腰背挺直,坐椅面三分之一的位置,以体现大家闺秀的教养,这也是女子出嫁的必备嫁妆。 清 朱漆云龙纹提梁提桶 提桶、提篮作为常见的木制容器,用来盛放糕点、米粉、干果、杂粮之类。在装饰上则多采用凤凰、牡丹、莲花等具有女性色彩的形态纹样。或是配合新人成家的吉庆气氛,以一些吉祥图案为主题,如"龙凤呈祥""麒麟送子""榴开百子"等等。 清乾隆四十三年款 朱漆雕花直扛箱 扛箱是婚庆仪仗队中盛放食物或衣服鞋履、金银细软等小件物品用。 清 朱漆红橱 清 龙头衣架 到了清同治年间,嫁妆已经包括了生活必须的各类用品:婚庆、及第、生育、梳妆、女红、祭祀以及文房用具等,床、榻、桌、几、箱、笼无所不包,更有甚者,连红漆棺材也要陪嫁过去。 著名的特殊嫁妆“压箱底” 而因为当时"厚嫁"和重聘礼的习俗,很多穷人家的男女青年无法婚配,就连一些皇族宗室女也是如此。康熙五十五年,有奏折便称,有四十一位宗室女因贫不能出嫁。康熙皇帝便恩赐每人银百两,供其置办嫁妆。乾隆皇帝也曾下旨,赐给家境贫穷的宗室女“银一百二十两以为妆费”,这才将皇室宗女嫁出去。 回看我国古代婚礼嫁妆的历史演变,历朝逐步加码,似乎还是开篇介绍的,春秋时候《诗经》里"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的场景更让人向往。驾上你的小车,一车二人三餐四季,蒹葭苍苍,回到最初的美好。 (完)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