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中国古代最早的天文学著作有哪些?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2-07-21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081
    赞:
    46
    [​IMG] One Two,效果拔群。 阅读原文

    我们不妨从司马迁的一段文字入手,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天文学给予了很大关注,其中有《历书》与《天官书》两篇专论天文历法的文字,开创了中国正史系统记述天文学史料的传统,使我国历代天文学的丰富史料得以流传。

    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于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苌弘;于宋,子韦;郑则裨竈;在齐,甘公;楚,唐眜;赵,尹皋;魏,石申(夫)。​

    这是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当中叙述的一段文字,列举了汉代以前数位在天文术数方面有所造诣的人士,我整理成表格方便大家阅读:

    时代姓名
    高辛之前 重、黎
    唐、虞 羲、和
    夏 昆吾
    殷商 巫咸
    周 尹佚、苌(chang2)弘
    春秋宋 子韦
    春秋郑 裨竈(zao4)
    战国齐(楚) 甘德
    战国楚 唐眜(mie4)
    战国赵 尹皋(gao1)
    战国魏 石申夫

    像表格中这些在司马迁眼中也属于「古人」的前辈们,哪怕有一个人的作品流传了下来,那毫无疑问就是中国古代最早天文着作的最有力竞争者。但是很可惜,以上几位的着作甚至连名字也基本没有留下,唯二的例外是甘德和石申夫,按照《史记》三家注之一的《史记正义》记述,南朝梁阮孝绪的目录学着作《七录》中的《技术录》提到了石申夫和甘德的作品:

    《七录》云(甘德)楚人,战国时作《天文星占》八卷。
    《七录》云石申,魏人,战国时作《天文》八卷也。​

    《隋书·经籍志》也有提及「梁有石氏、甘氏《天文占》八卷」,出现在注文中。然而在《旧唐书·经籍志》中,该说法消失不见,原本在《隋书》中没有署名的《石氏星经薄赞》和《甘氏四七法》在《旧唐书》中分别署名了石申夫(甫)和甘德。

    [​IMG]
    [​IMG]
    《隋书·经籍志》书影
    [​IMG]
    《旧唐书·经籍志》书影

    至于说其他答主基本都有提及的由甘德、石申夫合着的《甘石星经》,首见于南宋赵希牟的《郡斋读书后志》[1]:

    [​IMG]
    《郡斋读书后志》书影

    这里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较早的《七录》、《隋书》、《旧唐书》都是分开介绍石申夫和甘德的作品,这和《史记》中的描述是一致的,毕竟一个是齐国(或楚国)人,一位是魏国人。但是在南宋人眼里,两人不仅合着了一本书,还穿越变成了汉代人士。光是这一点我认为就要对这本所谓的《甘石星经》留个心眼。

    有不少学者针对《甘石星经》的真伪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分析与论断,较早的有清代的周中孚、钱大昕,较晚近的有能田忠亮、钱宝琮、潘鼐、蔡克骄、管成学等,各家虽然在细节上各抒己见,但大都认可传世本《甘石星经》已非甘、石二人着作的原貌。潘鼐在《中国恒星观测史》一书中总结道:「传本《星经》存有战国时甘、石二家的部分天文星占材料,但既有传抄错误,又杂有后世附益篡改之说。」[2]

    所以从现有史料来看,不宜称《甘石星经》是石申夫、甘德二人的作品,个人认为可从阮孝绪之说,即石申夫着有《天文》八卷,甘德着有《天文星占》八卷[3]。至于《隋书》和《旧唐书》中提及的《石氏星经薄赞》与《甘氏四七法》,考虑到隋、唐两代经籍志大体上是按照年代先后对书目排序,按照甘、石二人的活跃年代,他们的作品应当放在天文类书目之首。而《石氏星经薄赞》与《甘氏四七法》夹在数位三国两晋时期的作者之中,或许暗示了两部作品的年代不会太早,可能是后世石氏学派与甘氏学派的作品。

    可惜不论是《天文》八卷,还是《天文星占》八卷,甚至《石氏星经薄赞》以及《甘氏四七法》都没有留下完整的传世文本,如今我们只能在《史记》、《汉书》等正史中找到一些引述了二人天文工作的文字。唐代瞿坛悉达编撰的 《开元占经》 中有大量以“石氏曰”,“甘氏曰” 开头的文段,可能摘自两人的作品。


    也说两个中国早期与天文关系较为密切的文献吧。

    第一个是《周髀》。在隋、唐两代经籍志中《周髀》都排在了天文类书目之首。《周髀》的作者不详,成书时间不晚于西汉 (约公元前 1 世纪)。《周髀》内容可大致分为三部分:其一为周公与商高的对话,阐明勾股定理及其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其二是荣方与陈子的对话,陈子从一个基本测量结果推导出整个盖天几何模型;第三部分是盖天宇宙模型的应用,例如用盖天宇宙模型解释昼夜成因,求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影长、回归年 / 朔望月长度等基本天文数据。唐初李淳风将其列入《算经十书》,改称《周髀算经》。江晓原[4]认为 《周髀算经》 构建了古代中国唯一一个几何宇宙模型,有明确的结构以及具体的能够自洽的数理。

    [​IMG]
    盖天说的七衡六间图

    第二个是马王堆汉墓帛书。20 世纪 70 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一批帛书,有三幅帛书被认为与天文术数有关。根据内容它们分别被命名为《五星占》、《天文气象杂占》与《日月风雨云气占》。其中的《五星占》包含三颗行星的动态与行度记录,《天文气象杂占》记录了彗星图,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对行星运动以及彗星的认识。

    [​IMG]
    帛书《五星占》局部︱兹基派德,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五星占》 全文共计 146 行 (据新近研究为 144 行),共 8000 余字,可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前 76 (74) 行,皆为与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共五颗行星相关的星占术文;后 70 行则依次是木星、土星和金星自秦始皇元年 (公元前 246 年) 至汉文帝三年 (公元前 177 年)共 70 年间的动态记录。

    帛书作者假定木星和土星的运动是匀速的,以它们各自相对背景恒星运行一周的时间推算出两者的每日行度、行一度所需的时间,以及一年的总行度。对于金星的运动,《五星占》用分段函数的形式具体描述了金星运动速度的变化,相当于给出了金星在一个会合周期内的运动模型[5]。

    《五星占》还分别给出了三颗行星的会合周期:木星为 395.4375 日,土星为 377 日,金星为 584.4 日。这三个数值应是帛书作者基于实际观测以及对三颗行星运动的认识推算而得。以金星为例,当时已经发现金星「八年五复」的现象,以一年 365.25 天计算,可知地球与金星的会合周期为 584.4 日,这与现代测量值 583.92 日相差无几。

    马王堆汉墓《天文气象杂占》中的彗星图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彗星形态的文献。帛书上画有 29 幅形态各异的彗星,每幅图下方都有相对应的占文。

    [​IMG]
    帛书《天文气象杂占》局部︱兹基派德,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