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旸,外科医生十五年丨百歌医学创始人丨医疗工作者和医学教育创业者丨万赞贴后→医学科普者 阅读原文 的确有感觉蚊子少了。挺有意思的,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想这事儿。 【蚊子成虫】 因为它们要不就是在空中飞行,要不就是在自然植被或人工建筑上呆着,而且不是能调控体温的动物,其受气温和物体表面的温度影响,远远超过人类。总体而言,叮人的母蚊子成虫在: <10°C,基本就销声匿迹了。不能藏起来冬眠的,就死了或被其他动物捕食了; 11~25°C 范围,蚊子叮人的活性,随着温度提高而提高的; 26~36°C 范围,蚊子叮人的活性是比较一致且很高,是蚊子叮人的最适范围区。26~36°C 是人体体表皮肤暴露感觉较 okay 到有点儿热的温度,人就开始要穿短衣短裤了,正好适合被蚊子叮咬的同时,又没有热到不愿意去室外活动的程度; 温度再高,生物体内酶活性就要下降了,无论是蚊子还是人,活动能力都降低了。此时,可以认为蚊子又回到了<10°C 那个范围,不能藏起来夏眠的,就死了或被其他动物捕食了; 猜想,以上那个最适范围区(26~36°C),可能就是人类生活习性、衣物习惯等,长期与叮人的母蚊子世世代代磨合演化的结果。 【蚊子幼虫】 母蚊子产卵于水中,孵化出蚊子幼虫(larvae)的温度是在 18~24°C 为宜,太高太低都长不好。 而蚊子传代很快,一切条件都适合,温度和水都好,平均 2 周传一代,就能从“卵 → 幼虫 → 成虫 → 叮人”了。 【异常高温】 估计是今年持续的异常高温,把这个原本能 2 周一圈儿的“卵 → 幼虫 → 成虫 → 叮人”循环,阻断住了一部分。因此,现在不少蚊子也和我们一样,躲在都在犄角旮旯,天天刷天气预报呢。还有一部分,就是以卵的形式在水里憋着呢。 等天儿稍微一凉快,新老两代蚊子就争先恐后地登场了。 上图是一个通过蚊子传染的疾病的可能性,来标识全世界蚊子都肆虐几个月的地图。是以叮人最猛的伊蚊(Aedes)为例的: 浅灰色,是一年都没啥伊蚊(Aedes)传疾病的地区; 蓝色,是一年只有 1 个月有伊蚊(Aedes)传疾病的地区; 黄色,是一年有 6 个月有伊蚊(Aedes)传疾病的地区; 红色,就是一年 12 个月都有伊蚊(Aedes)传疾病的地区; 【季风气候的保护性】 可以看到,咱们国家华北华东华南这三块儿,是同纬度同地形区域里,一年伊蚊(Aedes)传疾病比较少的。 排除掉本身国家公卫建设投入因素以外哦,因这三个区域是是温带 / 亚热带季风地区,一年温度忽上忽下很厉害(或者说特别“雨热同季”)。蚊子稍一不注意,温度就跑到了蚊子叮人最适范围(26~36°C)或蚊子幼虫生长最适范围(18~24°C)以外了,今年尤其明显。 从历史生物学角度来看,对比是同纬度、同地形国家人中,因按蚊(anopheles)传播的疟疾(malaria)压力下,各种红细胞病少的种族。比如,地中海贫血(thalassemia)、镰形红细胞贫血(sickle cell anemia)还有蚕豆黄(G6PD deficiency)等这些病,都比同纬度、同地形国家少很多。 中国这边的忽冷忽热的季风气候,对于蚊子而言,要不太冷太热没法活,要不温度一合适就老少两代全都活了一起哄抢资源...这太内卷了,一般的蚊子不容易把握。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