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如何评价《自私的基因》这本书?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2-07-30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075
    赞:
    46
    [​IMG] 高山科学经典,科学复兴 阅读原文

    1976 年,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公众理解科学”教授理查德·道金斯出版了一部在科学界引发轰动的书——《自私的基因》。

    书中提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观点:“我们所有的一切都只不过是基因的载体,是基因实现自我复制和遗传的工具和手段......而成功的基因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无情的自私性。

    你不过是基因的工具而已。

    在这种观点之下,人的存在、朋友之间的互助、父母对子女的偏爱、代际间的战争、两性间的博弈等问题都带上了一层冷峻的意味。很多看过书的人都称,这是一部三观粉碎机:

    听完道金斯讲述基因的故事,人类应该感到绝望。生存是偶然的,也是荒谬的。生命的意义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在人性的世界里那么崇高和辉煌的舍生取义、视死如归,在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里完全是不合情理的。近代科学制造的这种人与世界的分裂,在今天由于更加精致化、合理化,而显得更难弥合。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

    我第一本书的一个外国出版商坦言:阅读这本书后,他失眠了 3 天,被书中传达的冷酷无情的信息深深困扰。另外一些人则问我每天早上如何能离开床铺。一个偏远乡村的教师写信责备我,因为一个学生读完书后含泪找到他,说这本书使她的生命变得空虚而无意义。他建议她不要把这本书给她的任何朋友看,因为他害怕这本书会使他们产生相同的虚无主义思想与悲观情绪。

    ——摘自道金斯《解析彩虹》

    [​IMG]你不过是基因的工具而已https://www.zhihu.com/video/1534967616686301184

    中科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吴家睿,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乔中东,哔哩哔哩知识区知名 UP 主芳斯塔芙(唐骋),一起导读理查德·道金斯的科普著作《自私的基因》。


    《自私的基因》从 1976 年出版到现在已经过去 46 年了,这本书的作者道金斯建议大家把它当作科幻小说去读。

    今天来看,里面的很多科学内容和科学概念并不过时,也不科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哲学著作。

    里面虽然讲了很多有关基因、进化、行为等方面的知识,但是对于读者来说,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站在基因的角度,宣扬的是科学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和方法论。

    因为生物天生就是自私的,所以在后天的学习中就要学习利他,就要做到无私。也就是说利他的精神是后天学会的。

    [​IMG]
    理查德·道金斯,图自网络

    道金斯说:“假如我们天生就是利他的,那么我们学习利他就十分容易。但是若我们先天就是自私的,那么我们学习利他就非常困难。

    从遗传学的角度上来说,智力、行为等性状确实与遗传有关,但是真正的教养却是通过后天教育获得的。这里父母和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功不可没。

    我记得克隆羊多莉刚出生的时候,人们就在热衷谈论所谓克隆人的伦理问题。当时就有很多人在说,不能克隆人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可以克隆出希特勒来。所谓能够克隆出希特勒,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我记得有一个好莱坞电影描写的就是这个故事。这个电影的名字我忘记了(高小山注:《巴西来的男孩》),但是情节我还记得。

    二战结束后,有一帮非常忠诚于第三帝国的党卫军军官或者医生,带走了一部分希特勒的人体组织,逃往了南美洲,并成功地克隆出了几个小希特勒。为了让这些小希特勒能够具有希特勒的思想,他们就将这些孩子寄养在与希特勒小的时候一样的贫困的家庭中。他们期望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可以像希特勒一样带领他们重振第三帝国的辉煌。

    美国 FBI 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就派出一队特工,想要终止这项计划。特工们找到这些孩子们以后,发现这些孩子与希特勒小的时候体貌特征很像。但是他们却非常有善良,根本就没有纳粹的理念和思想。

    [​IMG]
    电影《巴西来的男孩》剧照,图自网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本质不仅仅是天性,更重要的是后天的教育和教养。

    所以说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我们确实可以克隆出一个生物学意义上,或者遗传背景上完全一样的希特勒。但是想要克隆出来的人,具有希特勒那样的思想,却几乎是不可能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既复制不出来恶毒的希特勒,也复制不出来天才的爱因斯坦。

    道金斯在讲动物都是自私的同时,还举了很多利他的例子。通过利他的行为,使其他很多同种的动物免遭敌人的伤害。这种利他的行为,有些是动物本身就具有的,有些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这里我就想起细胞死亡的一种方式,细胞凋亡(apoptosis),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

    上个世纪 90 年代,国内的科学家们刚开始研究 apoptosis 的时候,对这个词有很多种解释和翻译。

    我的老师何泽涌教授就将这个词翻译成了细胞舍生。舍生取义的意思。

    他解释说,我们大家都见过树叶,有的时候树叶上会有一些小的斑点。这些小的斑点是怎么形成的呢?

    很可能是中间的一个细胞感染了病毒,这个细胞就会向周围的细胞发出一种信号,“兄弟们:哥们有病了!”周围的一圈细胞于是就开始反应,自杀了。

    用术语说就是发生了细胞凋亡,于是我们在树叶上就看到了一个比较大的斑点。正是由于这些细胞的舍生,让整个树叶或者植物得以健康地活着。

    而这些反应是天生的,不是后天学来的。所以,我们的《三字经》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也是非常有科学道理的。

    动物的本性、以及性格的特征,是可以遗传的。但是最终的形成却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因为遗传,动物得到了本能,又因为教育,动物获得了教养。当然,你可以反驳我说,教育和教养不可以画等号。但是没有受过教育,动物一定只有本能,不会有教养。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康德的一个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我们的基因对我们的行为,无论是自私的,还是利他的,经过环境的(后天的教育)熏陶,一定可以创造出体现所处时代的行为价值。

    事实上,基因的所谓自私是为了自己更好地生存而尽其所能。“细胞凋亡”的自发形式,也是让种群或者个体得以更好地生存下去获得的一种自然选择。

    生物尚且知道利己与利他结合对于更好地生存具有的作用,并将这种基因遗传下去。这是基因内生的生长生态,而作者用人的伦理二分法给予分析,进步是将处于黑箱运作的生物进化理论化和伦理化;局限则是其描述的方法是线性的、隐喻的、二律背反方式带来的问题。

    作者从人类科学发展的角度出发,线性与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是主导。他采用的方式既是历史的进步,又是时代的局限。进步体现在移用社会伦理学的方式解读生物世界的千变万化,局限是生物进化的错综复杂并没有被充分考虑。

    因而,基因为了自己更好地生存竭尽所能,而被解读成不择手段。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讲授生命科学的教师,我更想强调教育的作用。对于生物和基因而言,它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寻求让自己更好地在生长的过程中累积起来的经验,而不得不自私。环境则是最大的教育,而自然选择也是基于遗传和环境的生存实践。

    人与动物的区别,动物是出于本能,而人是具有主体意识的存在,教育对人就显得尤其重要,尤其是利他的教育,难度也更大

    人毕竟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在遭遇眼前的危害时,“两利相衡取其大,两害相较取其轻”的行为选择。正是人在工具理性的作用下,丧失了作为主体人应有的担当与责任。

    由于动物缺乏人类所具有的高级行为意识的基因,它们的性状仅仅是遗传与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基于生物进化的、本能的无目的的生长。但是,却出人意料地实现了让自身和种群更好地生存这个终极的目标,更加完美地暗合了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PS: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朱宁嘉教授,老同学杜明斗教授参与讨论并给予很多好的建议。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