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时候,英特尔在 Hot Chips 34 大会期间,介绍了与下一代 CPU 有关的一些关键细节。可知 14 代 Meteor Lake、15 代 Arrow Lake 和 16 代 Lunar Lake 将采用的 3D Foveros 封装技术,很有乐高积木的风格。 (viaWCCFTech) 据悉,Foveros 是一种先进的芯片间封装技术,并且细分为三种。 ● 首先是适用于量产的 Foveros 标准设计,其凸点间距在 50-25 μm,密度 > 400-1600/m㎡,功率 0.156 pJ/bit 。 ● 其次是 Foveros Omni 设计,其旨在匹配连接基础芯片复合体中的瓦片,提供高达 EMIB 四倍的互连凸点密度 —— 凸点间距 25 μm、密度 1600 / m㎡、功率 < 0.15 pJ/bit 。 ● 然后是 Foveros Direct 设计,其提供 16 倍互连密度,具有更低延迟、更高带宽、以及更低的功率 / 裸片要求 —— 凸点间距 < 10 μm、密度 > 10000 m㎡、功率 < 0.05 pJ/bit 。 在 12 代 Alder Lake 与 13 代 Raptor Lake CPU 率先采用了混合式核心架构设计之后,英特尔还计划利用 3D Foveros 封装迎接多芯片时代。 14 代 Meteor Lake、15 代 Meteor Lake 和 16 代 Lunar Lake CPU 的亮点有: ● Intel 下一代 3D 客户端平台; ● 具有 CPU、GPU、SOC 和 IO 块的分解式结构; ● 采用 Foveros 互连的 Meteor / Arrow Lake 基础块; ● 拥抱开放式的 UCIe 通用小芯片互连生态系统。 先聊聊 Meteor Lake,该公司展示了一种全新的芯片布局,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具有各种 IP 块的小芯片,主要拆分为 CPU、图形块、片上系统、以及 IOE 块。 其中主 CPU 块将采用 Intel 4(7nm EUV)工艺节点,而 SoC 与 IOE 小芯片采用了台积电 6nm 工艺(N6)制造。 英特尔宣称 Meteor Lake 是其迈入小芯片生态的第一步,但据业内人士所述,情况并非如此,称 Meteor Lake 的 tGPU 一直定的台积电 5nm(N5)设计。 计算图块可在各种核心数量、世代、节点与缓存之间完全扩展,且英特尔不仅能够在 Foveros 3D 封装 CPU(如 Meteor Lake)中混搭不同核心架构、还可向上或向下扩展至不同节点。 图形块也是如此,英特尔可根据不同的核心、节点和缓存规模进行缩放。图表中的 tGPU 从 4~12 个 Xe 内核(64~192 EU)不等,但同一照片似乎也展示了 8 Xe / 128 EU 的版本。 片上系统块亦可根据 SKU 放大或缩小,主要模块是低功耗 IP(特指 VPU)、SRAM、IO 和可扩展电压设计。最后是 I/O 扩展块,其在通道数量、带宽、协议和速率等方面,都是完全可扩展的。 接着,英特尔展示了如何将各 IP 块排列到一起。金属化的顶背,也是 Foveros 无源芯片所在的位置,正下方就是上述各个小芯片块。 这些瓦片之间通过 36 μm 间距(芯片-芯片)互连方案,与基础块实现连接。Base Tile 带有大电容,辅以 IO / 供电 / D2D 路径的金属层。 每个金属层都是模块化的设计,带有用于逻辑 / 存储器的有源硅片。顶部和底部具有用于顶 / 底层互连的封装凸点。 示例中的移动芯片,采用了 6P+8E 的混合式架构设计。另有 CPU / IOE 块,且通向 SOC 块的图形块之间有两个 Die-To-Die 连接。 作为 Foveros 3D 封装的一部分,英特尔表示在主小芯片顶部有一个无源中介层,其基于英特尔自家的 22nm(FFL)工艺制造。 现阶段它并没有被分配任何用途,Meteor Lake CPU 也暂时用不到 EMIB 技术。但该公司计划在未来使用更先进的封装技术,并将之换成有源小芯片。 Foveros 芯片互连(FDI)的技术特点如下: ● 低压 CMOS 接口; ● 高带宽、低延迟; ● 支持同步与异步信令; ● 低面积开销; ● 2 GHz 主频下的操作功耗在 0.15-0.3 pJ/bit 左右。 CPU 与 SOC 之间的互连,具有大约 2K(2×IDI)的主带宽,图形与 SOC 块也具有大约 2K(2×iCXL)的互连主带宽,而 SOC 和 IOE 块则在 1K(IOSF,4×DisplayPort)左右。 不过 Meteor Lake CPU 的另一关键改进,就是提升了最大睿频性能。得益于 Intel 4 工艺的协同优化,其有望带来较 Alder Lake CPU 更高的睿频潜力,且 Base Tile 的总电流达到了 500 。 I/O 能力方面,英特尔搬出了 Haswell 来比较。成本方面,随着新一代晶圆成本的迭代上涨,开发单芯片将变得更加不换算。 若英特尔坚持按老方法造新芯片,其实也不是不可以。毕竟新制程节点不是摆设,只是难以将成本压低到合理水平。 该公司称,与单片式芯片制造方案相比,Meteor Lake 等分解式设计可提供更高的晶体管性能,以及跨各种工艺节点的更好 IP 刷新速度和更高能效。 英特尔透露,其 Meteor Lake SKU 的功耗设计从 <10W 到 >100W 不等,但采用小芯片设计的 CPU 性能仍与单片式设计相当。 此外该公司称,14 代 Meteor Lake / 15 代 Arrow Lake CPU,确实正在走向桌面和移动平台。 按照计划,英特尔计划在 2023 / 2024 年发布 Meteor / Arrow Lake CPU,且两者都采用下一代 LGA 1851 插槽。 至于 16 代 Lunar Lake CPU,据说该系列最初瞄向 15W 低功耗移动 CPU 细分市场,但鉴于距离正式上市还有几年时间,我们仍不能排除未来有生变的可能。 最后,这并不是我们首次看到英特尔在移动 / 部分桌面 SKU 之间划出明确界限。除了历史上的 Broadwell,近些年的 Ice Lake / Tiger Lake 系列也是如此。 相关文章: Hot Chip 34:英特尔分享Meteor/Arrow/Lunar Lake芯片设计 英特尔将Meteor Lake逻辑块“拼图”中的大部分交给了台积电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