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用户 阅读原文 0、最初是保存天然火种,比如雷击引燃的树木。 保存火种是个技术活,弄好了很长时间都美滋滋。但火种一旦熄灭,再度获得就得听天由命了,或者冒险找其他部落交换。 在用火的过程中,被火星烫到甚至引燃物品的经历应该不罕见,古人类对这种明亮的光点毫无疑问十分熟悉。 1、进入石器时代以后,对石块敲敲打打了几百万年,人类掌握了不同石材的性质。其中,燧石是最常用的材料之一——一种常见的硅质岩石,致密而坚硬。燧石跟一些其他矿石相互敲打的时候,很容易击打出火星。其中的一个代表就是硫铁矿,一种金黄色、识别度非常高的矿石。哪个骚包的战士中二心一起,想给自己打造一套金色装备,没准就一不小心转职火法师了。 燧石取火方式全世界都有出现,包括已灭绝的尼安德特人,也掌握了这种技巧。 2、燧石取火门槛很低,天花板也不高,工艺改进基本取决于材料——这玩意是个绝对的硬骨头。所以,人类也一直在寻找更稳妥的取火方式。 钻木取火如何诞生,这个问题确实很难找到足够的考古证据——毕竟木器太容易朽坏了。 个人倾向于跟燧石取火类似,也是在对材料的加工过程中发现和发展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就会在骨器、石珠、贝壳、兽牙上钻孔。尽管木器难以保存到现在,但是类似的加工手段几乎不可能不用到木质材料上。 材料硬度合适并且足够干燥的时候,木材冒烟乃至阴燃现象不难发生。 古代有一种工具叫弓形钻,跟火弓的原理非常相似,区别仅在于钻头更加尖锐。当然这东西什么时候发明的——确实很难考证。 钻木取火的方法就百花齐放了,不同大陆不同种族都发展出了相当实用的钻木取火方式。 比如南亚的一些民族,用竹筒配合木棍,加上一些细沙增加摩擦,效率也相当不错。 钻木取火的优势在于改进空间非常大,可以反复修整结构提高取火效率,调整好的工具,一两分钟完成取火不算太难。 缺点在于不适合应急,无论携带还是就地取材,效果都不怎么样。 3、进入铁器时代以后,铁质火镰代替了较脆的硫铁矿,继续发挥着便携的优势。耐用性大幅提升。 典型的火镰,击打部分为铁质,把手是个小皮夹,里面装着燧石和火绒,携带相当方便。 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两种取火方式共存。一个居家,一个旅行。直到明清两代,清明节皇家都会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 而火镰,甚至直到火柴普及后,都还有家庭在用。商业不便利的地区,火柴可能断货,火镰的使用寿命——那可是杠杠的。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