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雨,华而不实,心态不好 阅读原文 聊聊几种常见的说法以及我个人的判断。 一、素酒是非蒸馏酒? 首先百度百科里,素酒的定义被写成「素酒(Sujiu),是一种未蒸馏过的低度酒,出自《西游记》,是和尚和尼姑可以饮用的酒。」 包括这问题下面不少答主都引用了这个说法,我个人觉得是不可信的。 首先出自西游记就是错的,西游记一般认为成书于明朝中叶;晚于同为四大名著、成书于元末明初的《水浒》,而水浒里就已经有素酒的记载(公孙胜和戴宗喝素酒)。 其次最核心的错误就在于蒸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明确说了蒸馏酒技术是元朝才出现的。 那针对《西游记》里的素酒,不外乎两种可能。 1.西游记的作者有这个知识,那唐朝的故事不会用蒸馏去区分素酒和荤酒。 2.西游记作者没有这个知识,只是根据自己生活经验写的这个细节。 如果是情况二,同样也有问题,虽然蒸馏酒技术元朝出现,但是根据明清甚至民国的记载来说,蒸馏酒一直是一个「小众技术」,哪怕用离我们最近的民国来说,知名民国美食家唐鲁孙,写过很多酒的故事,里面多次写到民国时期上层人士还是以喝绍兴酒为荣。对于蒸馏酒、烈酒,「上层人士们」觉得容易喝醉,有失体面。 而明清小说里动不动就用碗喝酒来看,当时的主流酒是蒸馏酒 / 烈酒的概率也很低。所以如果素酒仅仅是指非蒸馏酒,那根本不用专门强调,反倒是喝烈酒才要专门说一下。 二、素酒是和荤酒相对应的酒? 还有不少人提到既然有素酒那就有荤酒,荤酒指的是酿造过程中加了肉的酒。 这个说法听起来也挺像回事,但我觉得可能性同样不高。 首先确实有在酿造时加肉的种类,比如两广一带有种酒叫玉冰烧,我朋友很喜欢用这个酒去酿青梅酒,这个在酿造的过程中会加入猪肉。 但是,这种酒无论在当代还是明朝,都是一种相对小众的酒;当代不用详细说;至于明朝,《农政全书》是当时最为权威的农业生产指南,第二十七章囊括了当时数十种主流的酿酒方法,荤酒并不在其列。可见这个酿造方法即便当时存在,也不是主流。 如果荤酒不是主流,那很难想象有人专门造出一个素酒的词,只是为了区分另外一种更小众的酒……因为按照这种逻辑,大部分酒都是素酒,那倒喝酒的时候,唐僧应该确认的是「这不是荤酒吧」而不是专门说「给我来点素酒」。 排除掉以上几种我个人觉得说不通的逻辑之后,第三种是我个人最认可的说法。 三、素酒指的是用水果自然发酵的低度酒 首先,在西游记里明确提到葡萄酿的酒是一种素酒。 第八十二回写到: 他知师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教吃他一锺。 在明人张岱的《泰安州客店》里,也有写到 店房三等:下客夜素早亦素,午在山上用素酒果核劳之 从逻辑角度,如果说待遇最差的房间,午饭是都懒得加工一下的果核的话,那不大可能要用需要专门酿造的米酒或者黄酒甚至蒸馏酒去招待人, 排除掉这几种酒,估计就是最简单的水果发酵酒,水果发酵酒相对于传统中国酒,工艺相对简单一些,不用专门挑选粮食、制曲发酵。 甚至条件合适的情况下,葡萄扔一块自己都能发酵成酒。而且葡萄酒在西游记的唐朝确实也是流行酒,我相信你一定听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当然,这种葡萄酒和今天的葡萄酒在工艺和风味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第二个问题来了,为什么果子酿的酒是「素酒」 当代作家高阳的《林冲夜奔》里有个说法: 若是米麦所酿,便是夺人口中之食,佛所不许。我这酒是寺里的杂样果子所酿,且是鸟雀啄残或者自家落了下来的,若便弃去,罪过可惜。故而捡起来收拾干净,成甜酒。出家人寒夜做功课,小饮一杯,通身皆暖,于弘扬佛法,大有裨益。 简单来说,这段话意思就是传统酒是用粮食酿的,对于出家人来说,酒不能充饥,喝这种粮食酿的酒等于夺了其他人的食物,对于不能解决温饱的古代来说,这行为不合佛教教义。 而水果本身自然界到处都是,捡自然掉下来或者鸟雀啄掉的果子酿酒,不但避免了浪费,还能给信徒暖暖身子,是符合佛教宗旨的行为。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