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隶,人 阅读原文 简单来说,伦勃朗让艺术真正回归到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里:即为心灵服务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一个自我觉醒的节点,而艺术史的自我觉醒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有意识开始前后经过几百年的摸索,但到伦勃朗这里,艺术是真的醒过来了。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此之前,艺术并没有真的独立出来,艺术是为神(教会)和政府权贵服务的,严格意义上来说,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都属于"暧昧的匠人" 看完下面的,你就懂了。 我一直强调:艺术史是一整部错综复杂的人类精神发展史,在历史这一层面,它同政治史,经济史,科学史,革命战争史并无不同,都是人类文明进程,但它有别于经济政治史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一直述说的是人的内在精神,这点,在经济政治大数据里是找不到的, 我相信,如果你能找到一个这样的人,你必然能从他这里窥见当下时代精神的真实面貌, 伦勃朗是一个看上去规规矩矩实际相当前卫的艺术家,如果历史是一座汹涌残酷的汪洋大海,那他必然是其中稳稳立于大海之上的一座巨型灯塔,纵横交错的支流从他这里流出又汇聚成了另一批的动人故事 我们就先从伦勃朗这个点开始讲故事: 用他的作品来讲 从左至右 伦勃朗的 22 岁、29 岁和 55 岁 其实早在伦勃朗前面 100 年,正值文艺复兴时期,荷兰就已经出现很了不起的画家,彼得·阿尔岑 彼得·阿尔岑 彼得的作品已经是荷兰风俗画的一个制高点了,这预示着荷兰本身就有着非常前卫的艺术土壤,这对伦勃朗的出现是至关重要的, 之所以说荷兰艺术土壤前卫,在于欧洲国家都是强宗教国家,宗教地位最高,而荷兰不是,荷兰政教分离(宗教不影响政治,自然也影响不到艺术) 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其它欧洲各国: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三杰还在宗教和自我的夹缝中求生存,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还在忙着把意大利的艺术作品(大多是宗教作品)大批购入法国,英国的莎士比亚还要再晚半个世纪来到人间,绘画领域还在等待一个世纪后德国荷尔拜因的到来,而德国牛逼的丢勒还在研究黄金比例、科学透视,出了一大批精彩但仍严肃的作品 荷兰风俗画的了不起在于它开始将艺术这一自古为神服务的工作拉下神坛,到彼得·阿尔岑这里,那种严肃的宗教氛围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平常老百姓的市井之气,他极大地拓宽了艺术的边界,促使艺术独立出来为更多的对象服务(划重点) 回到伦勃朗,在彼得之后,伦勃朗让艺术真正地开始为心灵服务。这一巨大体现是他的自画像。现在我们看自画像都看腻了,可是在几百年前,人类走入中世纪是根本不敢看自己的。 他并不是第一个画自画像的画家,在他之前 100 年,丢勒画下 13 岁时稚嫩的自己,达芬奇偷偷把自己的自画像藏在蒙娜丽莎里, 左:丢勒 13 岁自画像 右:达芬奇老年自画像 但,他伦勃朗是第一个如此坦荡真诚地描绘自己并把这一审视横贯终生的艺术家 伦勃朗的 22 岁 画这幅自画像时,他 22 岁,现在回想一下你 22 岁时是什么样子,有没有认识自己和这个世界? 反正我没有~22 岁的我愣头愣脑,不知天高地厚也不知自己几斤几两,正如他这幅画一样,面孔隐藏在阴暗中,生命之花还没有展开,对于自己,只能摸到个大概轮廓,完全无法深究细节, 眼睛完全看不清,但头发却已描绘得根根分明,这个时候,整幅画面透着一股青色(青涩) 但那束窗外的光已经透进来了,光和自我是他生命的底色,他的一生脉络也由此展开。 现在,我们直接来到他的老年,倒着讲过去 伦勃朗的 55 岁 几天前,我就在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里,站在这幅画面前, 整幅画中,光线直接打在了满是皱纹的脸上,苍老松弛的脸是重点描绘对象,粗布棉衣就略是潦草地带过了,这个时候,整幅画面透着一阵疲倦 他对着观者眉头上抬,露出深深的皱纹,好像在说“你看吧,我这一生就这么操蛋地过去了~” 这幅画里的他当时 55 岁,8 年后永远离开了人世。 我很想问这时的伦勃朗,你还好吗?33 年来你都经历了什么? 经历了什么呢? 伦勃朗 29 岁和妻子一起 闭上眼睛,回想起这一生,最快乐的时光当属有妻子在身边的日子,那时的画里都泛着金色的光芒 (历史小科普)伦勃朗 1606 年出生,正值荷兰北部独立 27 年,1602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向社会发行世界上第一只股票,1609 年阿姆斯特丹成立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到 17 世纪中叶,荷兰迅速发展成世界贸易中心、工业制造和金融中心,垄断了制糖业、纺织印染业、军工工业。当时,世界用于海运的船只总共有 20000 艘,其中 16000 艘都属于荷兰,荷兰拥有的船舶总吨位比英法葡西四国的吨位总和还要多,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霸主、欧洲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当时欧洲最富裕的国家。 这主要是因为荷兰没有宗教束缚,荷兰实行对不同宗教人民一律平等对待,在当时其它西方各国不同宗教冲突不断的时候(有个历史重要节点你需要知道:1618-1648 这三十年欧洲各国,主要聚集在中西欧 爆发三十年内部战争,主要是宗教不同意识形态加上很多新老教派冲突,总之这是一场宗教夹杂政治夹杂各种价值观意识形态战,这场战争是形成如今欧洲格局的一大来源,战争中肯定有人要逃,逃去哪呢?逃去荷兰,这么一说,你就理解了) 荷兰吸引了大批人才前来,使它成为最强盛也是最开明的国家。 我在伦勃朗家里拍的他的各种藏品 柜子左右两边的大贝壳,大航海时代啊 伦勃朗就诞生成长于荷兰有史以来最好的时光,黄金时代,这样的一个国际环境也为伦勃朗带去很多新思想和开放的观念还有源源不断的订单 伦勃朗家画室 而事业爱情双丰收的他也是令所有人羡慕的人生赢家 伦勃朗和他老婆莎斯姬亚 人命运的节点就像安排好了似的,在高潮过后就急转直下,伦勃朗夫妇俩四个孩子前三个都相继夭折,妻子身体也每况愈下,在不到 30 岁的年纪就离开了人世, 如果伦勃朗能按照市场要求来,乖乖地做他的画家,也许他后面也不至于如此穷困潦倒了,起码他依然是那个受追捧的画家~可是,在生活低潮向他席卷而来的时候他偏偏走到了他艺术生涯的巅峰…… 其实在伦勃朗前后荷兰都不乏顶尖的画家,刚说到的前 100 年的彼得·阿尔岑,于伦勃朗几乎同时代的肖像画家哈尔斯、维米尔,精确度极高的透视画家伊曼纽尔·德·韦特等,纵使有风格的差别,但技巧也丝毫不逊色于他。 但为什么伦勃朗是头号代表?历史就像高考,差 0.5 分,差之千里,那 0.5 分就看谁开启了后面的时代。 伦勃朗一生画了 100 多幅自画像,从十几岁到生命最后终结,非常完整地记录了他的一生,而且越是年龄见长,他对自己人性中越是深刻的认识和人生阅历也透着画面溢了出来 艺术是一面镜子,照的是艺术家自己那私密的心灵地带,伦勃朗将艺术从关注神、关注外部世界拉回到关注自己,艺术从他这里打了一场倔强的翻身仗,回归到它与生俱来的使命里,不再是权贵和宗教的附庸,结结实实成为'灵魂的日记',可以说是归位了。 而这一"归位"直接打开了艺术未来的大门,从伦勃朗这里可以看到 200 多年后出现的印象派、300 年后的佛洛依德还有 20 世纪的现代艺术。 说得再直白一点,伦勃朗向艺术界贡献了四块宝石:光、戏剧化群像、对自我的探索、对生命中最真实面貌的执着,这四块宝石往后照耀三百年: 伦勃朗的光一直照耀到英国的康斯坦布尔,法国枫丹白露画派,印象派先驱出现 左:伦勃朗风景 右:18 世纪巴比松画派柯罗作品 让他失去"市场"的《夜巡》,直接开启了剧场式群像,为新古典主义打开大门 左:伦勃朗《夜巡》 右:法国新古典主义 sabine 妇女(18 世纪) 伦勃朗之后,艺术界的"自拍狂"源源不断,开启名正言顺的"自我探索" 左:伦勃朗 右:梵高(19 世纪) 而在皮肉之下,苍老和病态也更比漂亮接近真实 左:伦勃朗自画像 右:20 世纪佛洛伊德作品 这就不难理解伦勃朗晚年为何潦倒落魄了,因为他晚年的艺术生命已经超越了他当时所处的时代 300 年,他没有"市场"懂他了。 在伦勃朗故居里,看着那扇绿色小门,只应了《金刚经》里那句话: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暂完。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