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 阅读原文 虽然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总是充满着各种从小处慧眼识珠发现俊才的故事,尤其是世说新语里面,充斥着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让名士们「分高下」的段子。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歆蜡日,尝集子侄燕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远。” 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锄出来金子,管宁看都不看,华歆拿起来丢掉;有大人物经过,管宁看都不看,华歆放下去出去看了看。管宁由此看出华歆这个人不行。 第二个故事是华歆和王朗乘船,有人想上来,华歆不愿意,王朗说船还有位子,带一个算一个啊,后来盗贼追来了,王朗反悔了又想把这个人丢下,华歆说我当时为难就是因为怕现在这个情况,但是既然答应了,哪有临危就把人家抛弃的道理? 第三个故事,王朗是华歆的粉丝,什么都学他。华歆召集晚辈一起喝酒,他也一样。然后就被张华鄙视了。 三故事,第一个故事说明管宁>华歆,第二个和第三个故事说明华歆>>王朗。 从这三个故事看,王朗这个人没有大局观,情商低,会轻易的改变自己的决策,还笨拙的邯郸学步,模仿自己的偶像,几乎成为丑角了。 然而王朗在曹魏依然官至司徒,还留下了千古名句: 如果就讲这两个故事,能看出来是这是大魏司徒应有的「情商和潜力」么? 试图以小见大是很难的,因为当一个人在「小」的方面表现出某种优秀乃至于成功人士特质的时候,不代表他在「大」的方面也会这么做;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在「小」的方面表现出某些笨拙、犹豫等小人物典型特征的时候,其实也不代表在关键的「大」时刻他也会这么做。 用经济学来说,就是边际上的行为倾向不代表其本身的偏好。 一个人开车的时候不讲规则,很暴戾,动不动狂按喇叭。这说明什么呢?可能他在生活中也是一个这样的暴躁,容不下人的性格;但是也可能平时是个老好人,刚被同事 / 家人欺负,于是在开车的时候对着不认识的陌生人发泄一下怒气。 秦舞阳年十三杀人颜色不变,见到秦始皇之后马上怂了被看出端倪,直接导致刺秦计划泡汤; 刘牢之北府军领袖,面对前秦大军毫不畏惧,果断沉静,智计百出,然而面对权力的诱惑一叛王恭,二叛司马元显,三叛桓玄,搞的自己人心尽失,自缢了事。 从大事看大事,都能出现这么多的偏差,又哪来的自信从一个人开车就能看出「情商」和潜力? 开车确实是一个博弈,哪怕就是上下班,一路上都要做出无数的判断和预期: 前面是否有可能的潜在的危险,有小孩突然出现的可能; 旁边有个车想强行插队,让不让它进来; …… 就拿第二个当例子,如果有车想强行插进来,我果断的鸣笛加速不让插,就是「企业家精神」,勇于进取,抓住机会当仁不让的果断开拓;而如果我怂了,减速让行,就是老老实实的打工仔特点,当不了老板? 不让,可能是自己性格强横,也可能是为委屈的生活找一点补,逞一点强;让,可能是自己性格软弱,也可能是千金之子不立危墙,犯不着开个车还和陌生人较劲。 总之,观察人开车的时候,说「能看到这个人性格的一个侧面」是没问题的,但是要说看一段开车,就能断言这个人前途几何,潜力怎么样,那还是直接说是玄学比较合适。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