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有哪些外行看上去很普通,但在内行眼里其实非常高级的东西?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3-06-02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020
    赞:
    46
    [​IMG]
    [​IMG] 北冥有鱼,北大理论物理博士,互联网从业

    就你现在拿着的手机,里面有一块小小的芯片。在你求解出薛定谔方程之前,在能带理论被提出之前,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工业化实现之前,一个简单的芯片运算可能需要消耗 30 万吨的晶体管才能实现。

    芯片是现代物理学和高端制造业结合后才产生的工业品,在物理理论和制造工艺上都是非常复杂的。这里着重讲下物理理论部分,毕竟我曾经学的是理论物理。

    能带理论和半导体

    芯片靠的主要是半导体,半导体技术完全来自于量子力学。

    大学里面物理学专业的学习顺序是这样的,先学量子力学,再学固体物理,最后才学半导体物理。导体,绝缘体高中都听过,半导体就需要一些专业物理知识了。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半导体,帮你节省 3 年大学时光。

    半导体的物理学理论基础是能带理论,它是使用量子力学的方法研究固体内部电子运动的理论。

    能带理论认为,固体内部的电子,不是被束缚在单个原子周围,而是在整个固体内部运动,仅仅受到离子实势场的微扰。通过能带理论的假设,可以写出电子运动的薛定谔方程。

    [​IMG]

    紧束缚近似下,求解为一个原子能级对应一条能带。

    [​IMG]

    别被物理公式吓到,后面我都用大白话来解释半导体的能带理论。

    原子组成固体时,会有很多电子混到一起。量子力学认为,2 个相同电子没法待在一个轨道上,于是,为了让这些电子不在一个轨道上打架,很多轨道就分裂成了好几个轨道,这么多轨道挤在一起,不小心挨得近了,就变成了宽宽的大轨道。在量子力学里,这种细轨道叫能级,挤在一起变成的宽轨道就叫能带。

    能带理论怎么解释导体、半导体、绝缘体呢?

    有些宽轨道挤满了电子,电子就没法移动,有些宽轨道空旷的很,电子就可自由移动。电子能移动,宏观上表现为导电,反过来,电子动不了就不能导电。

    有些满轨道和空轨道挨的太近,电子可以毫不费力从满轨道跑到空轨道上,于是就能自由移动,这就是导体。不过一价金属的导电原理稍有不同,它的满轨道原本就不太满,所以电子不用跑到空轨道也能移动。

    但很多时候两条宽轨道之间是有空隙的,电子单靠自己是跨不过去的,表现为不导电。但如果空隙的宽度在 5ev 之内,给电子加个额外能量,也能跨到空轨道上,跨过去就能自由移动,表现为导电。这种空隙宽度不超过 5ev 的固体,有时导电、有时不导电,所以叫半导体。

    如果空隙超过 5ev,那基本就得歇菜,正常情况下电子是跨不过去的,这就是绝缘体。当然,如果是能量足够大的话,别说 5ev 的空隙,50ev 都照样跑过去,比如高压电击穿空气。

    到这,由量子力学发展出的能带理论就差不多成型了,能带理论系统地解释了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本质区别,即取决于满轨道和空轨道之间的间隙。学术点说,取决于价带和导带之间的禁带宽度。

    这里有个问题,一旦细轨道变少了,能不能挤成宽轨道就不好说了,所以能带理论本质上是一个近似理论,不适用于少量原子组成的固体。

    绝缘体、半导体、导体的能带结构可以用如下示意图表示:

    [​IMG]

    理解了半导体之后,就走出了理解芯片的万里长征第一步。

    P 型半导体和 N 型半导体

    基于一些简单的原因,科学家用硅作为半导体的基础材料。硅的外层有 4 个电子,假设某个固体由 100 个硅原子组成,那么它的满轨道就挤满了 400 个电子。这时,用 10 个硼原子取代其中 10 个硅原子,而硼这类三价元素外层只有 3 个电子,所以这块固体的满轨道就有了 10 个空位。我们把这些空位叫做“空穴”(电洞),这个空穴可能吸引束缚电子来“填充”,使得硼原子成为带负电的离子。物理中甚至把这些“空穴”直接等价于“正电荷”来处理,有了很多正电荷,它就成为了能够导电的物质。这叫 P 型半导体。

    同理,如果用 10 个磷原子取代 10 个硅原子,磷这类五价元素外层有 5 个电子,因此满轨道上反而又多出了 10 个电子。多出的电子几乎不受束缚,较易成为自由电子,它可以通过自由电子导电。这叫 N 型半导体。

    PN 结

    P 型半导体和 N 型半导体,一个有多余电子,一个缺电子,那把他们放到一起岂不是刚刚好。你太聪明了,放到一起就形成了大名鼎鼎的“PN 结”。

    那放在一起之后会发生什么呢?在他们集合处, P 区抢了电子,表现出带负电荷,N 区电子跑了,表现出来带正电荷。这个就会形成一个电场,从 N 区指向 P 区,刚好和电子狂奔的方向相反。最终会在某个程度形成一个平衡。

    [​IMG]

    导电其实就是在电场下,什么离子啊,电子啊能运动起来,才来带着电跑,表现出来的就是导电了。可见要想导电,首先用一个更大的电场来打破这个平衡,那么如果在 P 端接正极,N 端负极,刚好与形成的内部电场方向相反,由于外部的电场比较猛,可以先抵消内部电场,这样各类电子,离子什么的都是可以在电场的作用可以活动了,也就可以导电了。

    如果 N 端接正极,P 端接负极,相当于增强内部电场,平衡被扩大,在一定范围内时带电粒子被束缚,自然是不导电啦。

    用大白话总结一下:PN 结具有单向导电性。

    PN 结最主要的特性就是在一定正向外部电压情况下,是单向导电,而加反向的就不通,可以表示数字 0 和 1,这就是我们的就是二极管;

    注意,0 和 1 是啥啊?二进制的基础啊,而二进制是计算技术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数制。

    那岂不是又离芯片更近了一步。

    二极管和逻辑电路

    我们用二极管搭个电路:

    [​IMG]

    三角形代表二极管,箭头方向表示电流可通过的方向,AB 是输入端,Y 是输出端。

    这个电路有如下特性:

    l 当 A 和 B 都是高电压(即输入为 1)时 Y 输出 1

    l A 和 B 任意一个是低电平(输入 0)Y 输出 0

    这就是“与门电路”。

    再来一个

    [​IMG]

    它的特性是:

    l 当 A 和 B 任意一个是高电压(即输入为 1)时 Y 输出 1

    l A 和 B 都是低电平(输入 0)Y 输出 0

    这叫“或门电路”;

    更复杂的还可以实现非门电路和 异或门电路,这里不再详细描述了。重点是我们现在实现了基本的逻辑门电路,现在就离芯片就不远了。

    芯片运算

    芯片运算的本质就是:把一串 1,0,变成另一串 1,0。

    [​IMG]

    举个简单的例子,芯片要实现 1+2,那怎么办呢?

    先输入:00000001

    再输入:00000010

    然后芯片通过一个复杂的组合的逻辑电路,输出 00000011

    不要以为这个逻辑电路实现起来很简单,我们看下面这一坨电路:

    [​IMG]

    左边有 8 个输入端,右边有 7 个输出端,每个输出端对应一个发光管,7 个发光管组成一个数字显示器。从左边输入一串信号:00000101,经过中间一堆的电路,使得右边输出另一串信号:1011011。1 代表有电压,有电压就可以点亮对应的发光管,于是,就得到了一个数字“5”,如上图所示。

    这么复杂的电路,实现的只是输入信号 00000101,输出另一串信号:1011011

    计算再复杂一点,可是要烧掉不少脑细胞。

    后来 1942 年的一天,一群人用了 17468 只电子管、7200 只电阻、10000 只电容、50 万条线,组成了一个超级复杂的电路,重达 30 吨,运算能力 5000 次 / 秒,还不及现在手持计算器的十分之一,这就是人类的第一台计算机。

    [​IMG]

    而现在手机芯片就有约 4 亿个晶体管,如果还用老方法,简单算一下,大约需要 180 万千瓦,重量 35 万吨以上(相当于 1 万架飞机)。

    把这 35 万吨、数亿个电子器件组成的电路集成到指甲那么大的地方之后,就成了芯片。

    [​IMG]

    怎么样,有没有觉得自己手上拿的手机和电脑顿时高大上了起来?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