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车堂,讲车,讲车界,讲开车旅行! 史前新疆不完全编年史1-BC2.9-BC2.5 亿年 整个亚欧大陆还不存在,地质学家把这个时期统称为二叠纪。二叠纪里,地球上发生了一次规模庞大的打群架活动,一个名叫塔里木的板块和一个名叫哈萨克伊犁的板块撞在了一起,这两个板块的缝合地带产生了早期的天山,而塔里木板块从一个岛屿变成了滨海地带。 2-BC2.0 亿年 从三叠纪到白垩纪之间,地球发生了漫长的整形和风化作用,二叠纪的造就的山脉也逐渐在风力的作用下剥落,滑塌,最终变成了小丘陵,彼时的天山就是个连续土坡,不过二叠纪对新疆地形的影响很大,在持续的打群架活动中,塔里木板块变成了亚欧大陆的一个盆地。 3-BC1.4 亿年 白垩纪后,印度板块北漂,遇到了横行很久的亚欧大陆板块,两者都很豪横,在拳脚相加的地带挤出了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也一起站了起来,两大板块的碰撞从白垩纪末期一直持续到今天。 这次的碰撞能量比二叠纪更大,挤压应力沿地壳穿过塔里木盆地向北持续传递,造成了无辜的天山躺枪,但这也给了它一次重新站起来的机会,只是天山距离较远,受到的压力相对要小。 于是天山两侧开始出现活跃的断裂带,而被挤压的天山重新隆起,尤其是塔里木盆地北部边缘地壳出现大范围俯冲变形,南天山原本 8-15KM 的地壳层被硬生生的增加到了 50KM,形成了连绵的库车前陆,而北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则出现大量背斜带。 4-BC300 万年 地球进入第四纪冰期,很多地方都被冻住了,塔里木盆地南部的昆仑山,西南部的帕米尔高原,北部的天山被冻成了大冰坨子,这个过程持续了两百多万年,所以此时应该没啥生物活动,你可能会觉得这和新疆的史前人类史有啥关系?别急,有很大的关系。 5-BC21000 年 第四纪冰期结束,地球从漫长的冰河期开始回暖,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上的冰川出现了爆发性的融雪,并汇集成丰沛的水流,水流与天山地表的泥沙和砾石混合,形成了汹涌的泥石流,这些泥石流在山体之间辗转腾挪寻找下泄的出口,导致了山体沟壑纵横。 奔腾的泥石流最终冲出山体,由于出山后缺乏山体约束,泥石流倾斜四散,在天山北麓和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倾倒出了数十个冲积扇,仅乌鲁木齐到精河的依连哈彼尔尕山系以北地区就有绵延近 500KM 的冲积扇集合,冲积扇半径在 10-50KM 之间。 泥石流混杂着泥土和砾石,在冲积扇带逐渐沉淀,把天山北麓和环塔里木盆地的四周都变成了戈壁滩,随着天山表层浮土和砾石被冲刷干净,原本汇集的泥石流逐渐变成河,河水在冲积扇上四溢并下浸地表,这导致了戈壁的盐碱化。 四散的水流不断侵蚀戈壁,并在戈壁上冲刷出河道,原本连片的戈壁冲积扇被河道分割开来。以乌鲁木齐到精河县的天山北麓为例,这里形成了至少 10 条中型河流,它们与原本存在的背斜带一起把戈壁滩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平川地带,历史上的走马川就在呼图壁河旁边。 6-BC11000 年 一颗小型彗星撞击了地球,导致了第四纪冰川回暖暂时性中段,北半球重新进入寒冷期并持续了大概 1000 年,此段时间也被称为新仙女木冷期,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的爆发性融雪暂时中段。 7-BC10000 年 新仙女木冷期结束,冰川融雪继续,天山北麓再次遭遇了泥石流侵袭,并导致原先的戈壁滩地层被多次覆盖。泥石流结束后戈壁又被新的河道冲刷,由于上层的泥石流覆盖层相对松软,容易被侵蚀下切,这导致了天山北麓众多峭壁型峡谷的出现,其中最深的峡谷有 300 米(奎屯河峡谷)。 而在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天山融雪和南部的昆仑山融雪制造了上百条河流,同样在边缘地带形成了戈壁,这些河流汇集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造成洪水渗入地表,但一些低洼地区,水流逐渐聚集形成了湖泊,并且在河道和湖泊附近形成了大片的绿洲地带。 这些绿洲的范围与今天的绿洲范围大不相同,今天的绿洲是农业灌溉的结果,多数在环塔里木盆地的边缘地带,也就是曾经的戈壁滩,而 BC10000 年前的绿洲多数在沙漠深处。 具体来说,和田北郊热瓦克佛寺遗址、G217 以东的圆沙古城、喀拉墩遗址、达理雅布依村、尼雅遗址、安迪尔古城、楼兰古城、孔雀河流域附近都曾经有绿洲存在,并且在沙漠腹地偏南的位置构成了一道绿洲走廊,这为后来古老的丝绸之路南线创造了基础,而此时的罗布泊充满了水。 你可能会奇怪为啥塔里木盆地没有出现峡谷?不是没有,极少,另外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流沙,即使有峡谷也很容易被覆盖,不过正因为如此,这也导致了塔里木盆地的河流和湖泊都是漂移的,原先存在的河道可能数百年后就跑到几十公里以外了,但它还可能会跑回来。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绿洲会消失,很大程度上是河道或湖泊偏离导致的。 8-BC7000 年 一些鸟类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以南的孔格依阿拉套山中生活,孔格依阿拉套山是世界上苹果的起源地,这些鸟食用了大量的野苹果种子,它们有翅膀,活动范围很大,其中一些傻鸟向东飞了大概 250KM,这里进入伊犁河谷的中游地带,大概在今天的中哈边境。 伊犁河谷是一个西向开口的喇叭形谷地,这给它创造了一个非常优异的条件,西风带吹到这里沿着谷口灌入,遇到山脊后爬升,随着温度的下降凝结成雨水降落,所以伊犁河谷的年平均降水量超过了秦岭 - 淮河流域,而且它也是天山降水最丰富的地区。 这些鸟类在伊犁河谷安家,它们发现伊犁河谷远比阿拉木图更舒适,更适合鸟类生存,大伊犁河谷的霍尔果斯、霍城、伊宁、尼勒克、乔尔玛、昭苏、特克斯、巩留、新源、那拉提一带为纯粹的草原,而且这里是鹿的天堂,还有马、牛、羊等动物,大家可以愉快的玩耍。 9-BC6000 年 鸟儿们的粪便掉落在地上,裹挟的苹果种子发芽,此后苹果被草原动物吞食,随着动物的活动,更多的苹果种子被扩散到巩乃斯河谷、喀什河谷(大伊犁河谷的喀什河谷,不是和田的两条喀什河)以及霍城县大西沟到果子沟一带,导致了大量野苹果树的发育。 10-BC4000 年 东欧大草原的古印欧人因为不满意当地的自然环境开始向四方寻找更适合居住的土地,主要原因在于东欧大草原的草场质量较差,且当地的夏季较短,为了寻找更为合适的生存空间,他们缓慢的向四处游荡,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下,它们距离原本的家乡越来越远。 11-BC3000-BC1800 年 古印欧人开始出现半定居态势,并且在亚欧大陆各地留下了明显的生活痕迹,就是后来所谓的史前文化,根据这些痕迹可以推测其移动轨迹,而东亚大陆的羌人也开始寻找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 古印欧人的四处出击是漫长的,向东发展的数支先期经哈萨克斯坦北部的荒芜之地到达阿尔泰山南北,其中一支在北疆阿勒泰地区定居,之所以选择这里源于阿尔泰山的倾斜走向,使它可以承受更多的西风带,降水更充沛,而且这里比东欧草原更暖和。 阿尔泰山以南的古印欧人后裔成为所谓的吐火罗人,并发展出了克尔木齐文化,另外一只则进入新疆塔城,成为所谓的安德罗诺沃人南支,塔城所在的塔额盆地也是西风带的降水区。 向东南发展的古印欧人到了中亚里海的西北,成为现在所说的塞种人,这批人也没完全停留,而是分成五个部分,其中一只留在了中亚,并通过里海和咸海之间向南进入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成为中亚最早的土著,这些土著是后来抵抗亚历山大东征的主要力量。 塞种人的北路分两支绕了个大圈子进入巴尔喀什湖,又经巴尔喀什湖进入伊犁河谷的霍城县,它们在霍城县的大西沟安家,这里不但草原的条件好,而且还有大量的野苹果树,吃起来是不愁的,今天这些苹果树只剩下很少一部分,而在元朝时至少还维持了史前的规模。 12-BC1800 年 -BC300 年 南路塞人两支分别经帕米尔高原进入喀什和塔什库尔干地区,留下了香宝宝古墓群,不过这部分塞人却有地中海人种的特征,迁徙的途中可能发生了某些故事,而源于青海腹地的羌人也沿着昆仑山北缘到达这一地区,羌人和南路塞人似乎很友好,它们连墓葬都在一起,但没有杂交。 阿勒泰地区的吐火罗人可能觉得还有更好的地方,于是他们继续南下,并且到了乌鲁木齐以南的阿拉沟定居。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原先的地盘产出有限,他们继续四处扩散,到了库鲁克塔格山以南的古墓沟,这个过程的定型大约在 BC1800 年。 大西沟的人进入了昭苏和赛里木湖、尼勒克的吉仁台,这些区域除了拥有良好的草场,还有大量的野苹果树,其后他们的脚步在那拉提停留了很久,因为从那拉提进入巴音布鲁克需要翻越危险的达坂,风急、雪大、蛇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乾隆年间,不过,他们最终还是突破这个障碍,到达和静县的哈布其罕萨拉和哈尔哈提沟,这个过程从 BC1600 年开始到 BC1000 年结束。 南路塞人继续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侧向东,其中北线在温宿包孜东、轮台群巴克、焉耆察吾乎落脚,这路人马似乎止步于此,南路则沿和田经沙漠腹地的绿洲走廊至且末、楼兰,他们多数止步于铁板河,止步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再向东环境并不够友好,其二、东亚的羌人来了。 东部羌人在古印欧人东迁的过程中并没有闲着,甘肃山丹的马厂族群在 BC3000 年开始向西,在甘肃山丹至酒泉演变为四坝族群(BC2000 年),在新疆哈密又变成了焉布拉克族群(BC1900 年),而在焉布拉克,羌人遇到了东迁古印欧人的最远一小支。 羌人和古印欧人的混合不可避免地出现杂居,在以上这些古印欧人的分支里,除了古墓沟是纯种古印欧人的基因外,其它基本都出现了杂交,其中以楼兰区域为甚,所以楼兰出美女,都是混血。不过这部分内容也是最复杂的,因为需要考古学和遗传学共同的佐证,到目前也没有特别准确清晰的迁徙走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人跟今天的分裂者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14-BC1000 年 -BC200 年 游离者落地后开枝散叶,他们发现塔里木盆地有着众多的河流,天山和昆仑山上的雪水使这些河流的水源几乎从不枯竭,偶尔沙漠腹地还会发洪水,于是这些人欣喜若狂,他们白天干活,晚上拼了命的生孩子,随着人口的增多和聚集开始出现村落和镇子、城邦。 这些城邦逐渐发展成为所谓的国家,大的数万人,小的几百上千人(具体数字去看司马迁老先生的考察记录),最多的时候有 40 多个国家(下图紫色),而这些国家的人口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他们几乎都是白皮肤,仅有少数人带有黄皮肤的特征。 伊犁河谷中的人群与塔里木盆地的人群几乎没有交流的机会,主要是天山天险阻碍了交通,大西沟的人到的最远距离就是哈布其罕萨拉和哈尔哈提沟,在可交流的不同人群里,大多数时候他们之间的相处应该是和睦的,直到北方出现了一股叫匈奴的力量。 相比塔里木盆地的热火朝天,天山北麓的冲积扇和河道附近却没有那么幸运,因为西风带不太愿意光顾这里,植被异常稀少,所以仅出现了极少的国家,这导致了后来月氏西迁(下图)压根不愿意在天山北麓停留,荒芜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唐朝,为了维护治安,唐朝开始设置守捉城。 15-BC129 年 一个黄皮肤的家伙敲开了这些西域国家的大门,他说他叫张骞,来看看有没有合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