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古代的杯子为什么都没有把儿?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3-06-11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020
    赞:
    46
    [​IMG]
    [​IMG] 螺旋真理,文物考古博物馆的专业知识普及者

    1.最早的器皿

    最早在几百万年以前,古人辛苦一天的劳动成果,仅仅足够自己吃饱穿暖,打不到猎物采集不到野果的时候,就可能挨饿。所以一到人类有点剩余产品之后,就开始琢磨怎么保存自己的劳动成果。

    肉可以串起来挂着,采集的植物种子没个家伙事儿可不好装;此外,液体类的水没有器皿也不好搬运。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大概 20000 年前,中国古人就发明了陶器,用来解决上述两个问题。

    [​IMG]https://www.zhihu.com/video/1641874301770104832

    2.器皿的功能分化

    咱们就拿喝水这个事儿说,需要有汲水器把水运到居住点,有存水器储存,有盛水器把水从储存器盛出来运到喝水的场所,再分到每个人的饮水杯子中。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拿没有把杯子的经验,手掌拿住杯子周长的半圈以上就还好,要是杯子大、手掌把握不住半圈,或者重量过大,就得需要辅助工具——把手了。

    我们先看一个典型的喝水(场景)的器物组合。

    [​IMG]

    这是三星堆文化一期(约 4500—3750 年前)的陶器,中间那个大的叫做陶盉,就是把水分到每个人的饮水杯子中的器具,相当于现代的茶壶,周围的就是茶杯了。当中的陶盉加了把手,而且还是个带中隔的把手。就是因为盉盛水多,体积大,所以要用把手才提的起来。周围的杯子设计成了带脖子的形状。喝水的时候只要用手捏住脖子就能稳当的拿起来了。

    还有人问,那其他的类型的器物呢?

    [​IMG]

    这是西北地区半山文化(约距今 5000 年前)的陶壶,也就是盛水器。在陶壶上加了“耳朵”,搬运的时候只要用绳子传过耳朵,然后拎起来就能运走了。

    另外一种方式是加大大的把手,还是两个。

    [​IMG]

    这是齐家文化(约 4000 年前)的双大耳陶罐,双手一手把一个耳朵,就能抬走了。

    3.杯子的变化

    作为最终要送到唇边的杯子,自然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更适合握持。

    有给杯子加个高脚,手持脚柄就可以喝水(酒)的。

    [​IMG]

    山东龙山文化(约距今 4000 年前)的高足蛋壳陶杯,握着杯柄就行。

    [​IMG]

    山东龙山文化(约距今 4000 年前)的带把陶杯。

    [​IMG]

    大汶口文化的单耳白陶杯。不过对于这种把手的握持法,有两说:一说认为是像现代拿杯子一样,用手持把手;还有一种说法,是说用手持杯子,把手指头传过把手之中,把手就像护手一样。

    4.把手的进化

    到了青铜时代,器物的把手基本上维持了上个时代的样貌,但是更加装饰化,变得更好看了。

    [​IMG]

    这件是战国时期的青釉弦纹把杯,在握持杯子的时候,可以把大拇指放在把上面的斜平面上,方便发力,提高稳定度。

    [​IMG]

    这是春秋时代的陶簋,也就是带盖的陶饭碗,在把上也出现了方便大拇指用力的凸起。

    除了陶瓷器之外,在青铜器上,古人玩出了新的花样,比如这件西周井叔杯(也名饮壶)

    [​IMG]

    出现了双边四把手的造型。不过要说明的是,青铜杯在青铜器中属于比较少见的器型。

    甚至在殷墟妇好墓还出土了超华丽的嵌绿松石的象牙杯。

    [​IMG]

    其实给杯子加把手是比较考验工艺水平的。以我的在考古工地参观所见,陶杯的把手是易损部位,陶杯粉碎的,把手一般不能幸免,较为完整的,把手也大概率损坏。一般陶瓷器的把手是贴在器物上的,上面这个象牙杯,是用手柄上下各一小圆榫插进杯身榫卯固定的。

    5.杯子的形变

    到了汉代,特别是西汉,处于青铜器文化的结尾。之前青铜器等多为贵族礼器,到了汉代逐渐世俗化。而原属于楚文化特产的漆器大量出现,成为汉代最新潮的器物。之前不带把和带把的青铜、陶瓷杯子的生态位,被“耳杯”取代。

    [​IMG]

    这就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耳杯,其实之所以叫做耳杯,就是因为器型像一个杯子(其实更像是椭圆体的碗)长了两个耳朵,用手捉住两个耳朵就可以用它来喝酒了,正应了上面“君幸酒”三个字。

    同时还有一种延续自战国晚期青铜器“卮”的杯子,被漆器继承了下来。

    [​IMG]

    这是长沙望城坡西汉墓出土的漆卮,鸿门宴里樊哙说的“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就是它。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材质版本的,

    [​IMG]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金扣漆卮

    [​IMG]

    故宫博物院藏的汉代玉夔凤纹卮。不过,这也是卮的绝唱了,西汉以后,这种器型就逐渐的消失了。

    6.域外杯把的中国化

    到了隋唐时期,大批粟特人来华经商、做官、生活,把波斯器物带到了中国来。

    [​IMG]

    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唐代鎏金伎乐八棱银杯,八个面,连珠纹边,把手呈圆环形,上部有宽宽的指垫,把手的下部带有指鋬,这是典型的粟特风格,这件杯子很可能是粟特贡到唐代宫廷的。

    聪慧的中国人迅速就把这类器物中国化了

    [​IMG]

    同样是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杯子上的人物已经是大唐样貌,杯子也从八棱变成了八瓣(收到佛教宝相花的影响),颇流行了一段时间。

    金银器的风格,也影响到了瓷器上。

    [​IMG]

    这是唐代巩义窑出土的三代带把杯,模拟了金银器的形状。不过唐代的带把瓷杯很少,因为当时瓷器最大的使用场景是喝茶。唐代人喜欢将茶末倒入煮沸的水中,搅动后斟入茶碗饮用,使用的茶具是这样的

    [​IMG]
    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玻璃盏及盏托

    以及

    [​IMG]
    苏州博物馆藏五代秘色瓷莲花盏

    茶盏和盏托相配合,不怕茶汤烫手。下面我举一个使用场景的实例。

    [​IMG]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的局部,可见几案上的柱子(茶壶)和茶盏、盏托。也说明五代时期虽然有了高足座椅,但是还没使用高桌子。

    7.杯把的延续

    自唐代之后,宋代文化为之一变,喝茶继续使用茶碗,别说带把杯,杯具都比较少见;而唐代的带把杯传统,在北国还偶有所见,其后元明清因之。

    [​IMG]
    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藏金代钧窑单耳杯
    [​IMG]
    故宫博物院藏元代白釉单耳杯
    [​IMG]
    故宫博物院藏玉仿古铜纹环柄扁杯
    [​IMG]
    故宫博物院藏金单耳杯

    8.小感想(私货)

    新石器时代,古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发明了各种帮助人握持器物的方式,把手是其中一种。

    纵观中国历史,这个生态位最主要的器物类型是碗、盏、钵,杯子不是最主流,这可能和我们的饮茶文化有关,唐代饮茶法需要大口的碗加快散热,宋代点茶法直接在茶碗中操作也有散热要求,直到明代冲泡法才会使用茶壶 + 茶杯的组合。碗、盏、钵极少带把手,杯子也分带把手不带把手两种,所以带把杯确实不属于多数。

    唐代以后带把杯,基本上继承自中国化的粟特银杯传统。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