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檐走壁朴小胖,见诸学 比较常见的“压六露四”、“压七露三”等做法,并非固定规则,却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其目的是要至少满足“三搭头”的要求——就是上中下三块瓦中,最上层的瓦瓦头要能盖住最下层的瓦尾部。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即便中间瓦件发生意外造成碎裂,靠上下瓦件的位置关系也能保证水不会向瓦面以下灌入。可以理解为一种容错机制。 至于“稀瓦檐头密瓦脊”时在檐口处出现的“压五露五”做法,虽然未满足“三搭头”,但因:1.一般处于檐头或飞头挑出位置,向下渗水对室内不会造成影响;2.能够减轻檐头挑出部分所承受的荷载;3.该处椽望维护起来也比较方便。于是也成为常见做法。 (脊部位置屋面一般更陡,瓦件难免有缓慢下滑的可能,为满足容错,需要更密瓦瓦) 而“压五露五”以下做法,满足不了这种容错设计;至于八二分则过密,经济上和荷载上都不大合理了。 随便画个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