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徽派建筑和江南园林建筑的区别是什么?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3-06-28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020
    赞:
    46
    [​IMG]
    [​IMG] 铭蔚,生态建筑批尺地

    早早就关注这个问题,却一直在等,因为我知道我的回答会比较‘geek’一点。看到几位从文化,历史,类型学角度对比了徽派建筑和苏州园林后,感觉差不多这些方面是饱和了(这样对知友全面了解是有用的),然后我在补充点生态和行为学上的东西。

    “徽派建筑和江南园林建筑的区别是什么?”不客气地讲,学建筑的朋友看到这个题目的第一反应搞不好是:蛤,这俩为什么会相同?但必须承认对于非专业来说,辨别起来的难度不亚于区分韩国选美三甲。然而,我不满足于现有答案在涉及到“形”的问题时仅仅罗列两者的差异的信息量,这样很像那种“找不同”的游戏,很细致的看到了不相像的地方却不能帮助我们形成对这两个建筑类型的整体印象。就像袁牧说的一样,这个问题不容易回答,绝对能写个博士论文出来。而我接下来太过“理工”的解读也只是从一个方面给出看法。那么我就选取一点入手来简单说说二者比对背后藏着些什么话题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呈现。切入点很滥俗:人与自然。题目对象也缩小到苏州园林 vs. 西递宏村。而我们这里主要谈建筑,我会先从人(使用者 / 甲方 / 客户)和自然(环境 / 地理)出发稍作描述再讲述由建筑为媒介对应的人与自然关系。

    先说人:

    苏州园林的主人大多来自官宦,比如拙政园是辞官的王献臣拿来个佛寺(传拆迁很不愉快)改造的;留园是被罢官的太仆寺少卿聊以慰藉的地方。 要说当年的园子,必然少不了一些经商的大户人家来效仿,但整体走的是士大夫风,他们有资产,有社会地位,而且相对地见多识广。他们的文学素养和艺术情怀不论是从娃娃抓起还是后天圈子培养都可代表当时的上流水准。他们要的是吟诗会友的天地。他们会要求这个天地别有洞天,移步异景,可以造曲水流觞也可以借湖山真意。他们会为了一块像观音的太湖石挥金如土,但却有可能管造园的设计师叫叠石匠人,一部《园冶》在他们眼里可能就是工匠手册,长期寂寂无名,以至于后代整理还得往日本去找‘夺天工’(日本人对《园冶》的称呼)的抄本。

    而徽派建筑无论是走出多少个大商贾又或是哪家代代中进士,在徽州山区兢兢业业积累下来的是富农对生活的态度,农耕文化支撑的是劳动,繁衍和宗族。与阳春白雪们不同,这里诉说的故事很简单但却很有力量的一载载的被复述:活着。

    再说自然

    在商业新兴鱼米丰饶之地,挽红颜,会知己,赏诗词是何等的安逸和潇洒。所谓“園”更表达着和外界俗尘的区隔。正如之前所说,这个小天地还必须含着很有企图心的对自然的重塑,“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园冶》提出的最重要的制园思想。纵然计成(作者)告诫后人“造园无格,必须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但这里的“无格”,“因”,“借”和“体宜”都有一个很暧昧的前提:那就是被“骚人”们厌烦的周边大环境和社会结构:白天有商贩农户提供日常所需,夜晚有本地安防提供监察庇佑。这样的环境才会有暇去挑剔诸如园子水系的走向是不是衔接到远处高塔抑或岛屿,哪片树荫下留个亭子可以听到暮鼓晨钟。

    而宏村西递是真正的山野,(记得大学自己跑过去水彩写生,小中巴车司机们在蜿蜒的山间公路上头文字 D 一样的追逐下一个乘客,我的画板画笔和水洗就从货架上一股脑的掉在前面两个本地长发小青年的头上。当他们看到我是一个外地学生时大度的什么也没有说。。。好吧,可能和我的身高体重有点关系)不管怎么赞叹宏村村落仿着牛的生,脱离不开的原因就是在穷山僻水中的艰难:靠近干净的水源才能灌溉生息,即便是商贾起家最肥沃的土地也要留给耕种,更不用说晚上起贼走水了邻里之间守望相助的必须。 如此,在这里形成的是在真正自然环境中有能力对抗天灾人祸的聚落。

    ======================开始正经的分割线=======================

    人·自然

    我们在这里探讨的园林里的房子也好,徽派建筑里的房子也好他们都是传统建筑和地域建筑。对于这样的建筑我更喜欢用先验建筑(empirical architecture)来称呼。这种说法暗示了世世代代居住行为与建筑方式的彼此磨合。符号化史料化的确方便了记忆但是模糊了它们成为如此形状的本意。在这里如果要比对江南园林建筑和徽派民居建筑的不同的话,就从原因到结果的强逻辑中寻找二者应对“方法“上的不同。

    而“人”在“自然”中的映射简略的从风,光,水来说。

    水。

    [​IMG]

    1987 年,童雋先生(Chuin Tung)在解释园字时这样说:“繁体园字生动的表达了它的含义,外包围表示围墙,里面的部分可以看到山(土)水(口)和曲折的廊道和路径。“(之前错认为是香港中文大学的人,幸亏

    @朴世禺

    的指正,谢谢。)这里的水就是连接了活水系的水池。也是院子里的景观重点,Benson Lau 利用 Space Syntax analysis(探讨个空间点通勤效率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分析网师园得到如下的图面:

    [​IMG]

    网师园通过 Space Syntax 软件的测算分析。

    园林容易以水池为中心形成环状的交通(这不奇怪)而这个环状的交通与其余空间点有很强的可达性(颜色越偏红就表示连接的空间点越多),不难看出水在园林里成为观赏的景观重点,周围依附和发展了以交通为主的廊道和短暂停留的亭榭,而环道上呈现红色的地方就是园林主人待客的最主要的建筑物。故此,园林中的建筑松散且仔细的确定着位置,为了观景和成为景观。

    与之相反,徽派聚落并不是以这种游乐观赏出发。以宏村为例村头水源由水圳引导村内在村中央汇成水面后再流往村尾荷花塘,这个 “牛胃”位置的水塘也有极高的和周围联通的能力,但在聚落属性中,他成为祠堂和德高望重者居住的地方。由于这种伦理地位,这个空间非常向心以至于整个水塘都是被建筑围住的而非园林中可退可进的挥洒自如。

    [​IMG]

    宏村“牛胃”



    园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自然元素还原野趣,大量的植被也造就了幽静的效果任然以 Lau 的研究为例(谁让他是我小老板呢。。。)下图是他以网师园为案例按主要流线测算环境照度(单位 lux),可以发现除了靠经水面开阔处的地方这条主要流线是被房屋和树木很好的遮盖住的。而园林中窗户的设计不论是“乱丢柴”还是“冰裂纹”除了美观和防盗外,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是用来削弱室外自然光线进入室内因为照度变化剧烈形成的眩光。(较复杂,先说这么多)

    [​IMG]

    主流线上自然光照度变化(阴天)

    [​IMG]

    传统门窗(来源:网络,昵图网??)

    而在徽派建筑中,因为稠密内向的山区聚落形式,建筑间距离较近,建筑体本身成为遮阴的主体。而另一方面,光不仅仅意味着亮度同时还有热辐射。在采光和限制辐射的博弈中徽派建筑演化出天井类型的空间,高宽比可以达到 4:1 甚至 5:1 这是明显牺牲照度寻求热舒适的做法。窗户上格栅密度更甚,最大限度的降低眩光和阻挡热辐射。

    [​IMG]

    天井中的窗户和天井的眩光。



    园林相对低的使用人群和相对低的容积率配合微气候中作用明显的水体和植被只要保证屋檐深度和之前提到的对热辐射的控制相对容易实现热舒适,甚至,可以说到了微凉的程度,日本文人也咬着牙在他们的纬度效仿过天朝上国的这种文人的喜好正如谷崎潤一郎在《阴翳礼赞》里一本正经的解释这种效仿缘起于‘风雅既是寒’的理解。所以在园林建筑中,建筑喜欢使用“灰空间”(诸如亭榭廊道),潜意识里是确保中国南方夏季的热舒适。

    同样的挑战到了徽派建筑这边就要棘手得多,虽然山区夜晚可用通过向天空辐射热量来降温,但是高密度的聚落还是意味着稠密人群的舒适需求。在这里,天井又成为调节的主力,通过场地风从屋顶层吹过的机会,天井上不气压变小带动下层稠密街坊的空气流动。当无风的时候,屋外街道是相对干燥和易被太阳直射地区,家家户户的天井空间可看成相对湿润凉爽的区域,这时石板街道被加热气流上升带动室内空气流动,而天井顶部此时成为补充新鲜空气的地方。辅助这种热动力学的就是建筑中的墙面。这些白粉墙面一方面可以通过多次反射把相对少的光线引导到房间深处,另一方面粉墙厚实气密性好便于驱使空气流动,而粉墙本身表面的呼吸可以帮助平衡建筑室内的相对湿度,在白天吸湿降低周围湿度便与居住者通过排汗降温;晚上气温下降的同时出现结露和返潮在夜晚的蒸发中将墙体的热容释放迎接新的一天。

    有风~

    [​IMG]

    无风:(

    [​IMG]

    对比以上,士大夫的交友会所和富农的自宅对比起来会有打一开始就不着力的地方。结合其他几位朋友的答案,我觉得应该大致可以呈现这样的信息:一张一弛的两种生活状态下长久以来总结出很多合适的建筑特点和做法,正因为生活状态在起点上的不同,二者处理问题的方式就大大不同,纵然他们分享着类似的时代背景,类似的工匠技艺。最后的最后,还是很不满意这样去回答这个问题,因为建筑在把人类生活具体化时涵盖和杂糅了太多的东西,一一拆开刺激但又繁乱。但是这个拆必须要去做,不然我们的老东西就是用几十块钱买门票拍照发微博的东西,推倒卖钱毫不心疼,因为是对很多本源东西的陌生和不近亲情。

    文献:

    LAU, PH, 2010. The Spatial Poetry and the Luminous Environment in the Scholar Gardens of China.

    In:

    SET 2010 –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Energy Technologies, 24-27 August 2010, Shanghai, China.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