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间,如果后会无期,那祝你我死得其所。 (回答略长,慎入) 看了一圈,很多人试图去证明犬科动物捕猎能力比猫科动物更强,拿出诸如捕猎成功率等等论据。但这些其实都是在偷换概念,因为捕猎成功率和谁适应性更强不是一对一等价的,你群居捕猎成功率高,但是猎物需要分配给整个群体。我单独捕猎成功率低,但是我成功一次的回报比你群体捕猎的回报高的多。这就是“天天都开张,开张吃一天”和“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区别,你可以用成功率作为标准,我也可以用回报率作为标准,这样比较出来的结果没有任何意义。 而且,这些人还选择性的忽视了单次捕猎的成本。做个直观的对比,一群灰狼花费数个小时甚至数十个小时追杀一头野牛,和一只猎豹花费几十秒伏击追逐一只瞪羚。灰狼单次的成功率当然比猎豹单次的成功率更高,但是灰狼在单次行动中花费的能量相对于它们储备能量的比例必然大于猎豹。你们不要觉得猎豹速度快,狼速度慢,猎豹就更费体力。实际上灰狼总的的能量消耗远大于猎豹,原因很简单,两者其实都是接近全速的奔跑,而灰狼持续的时间远超过猎豹。猎豹速度比灰狼快,因为它的身体结构本身就使它速度大于灰狼。猎豹之所以跑不久,不是单纯的因为体力不足,更直接的原因是超高速使得它体温急剧上升,必须停下来散热。灰狼相比猎豹,虽然速度相对慢,但它在追逐中也会尽全力奔跑,这个结论也很简单,因为更快的追上猎物撕咬对猎物的消耗,远比单纯的追逐效率更高,它之所以可以持续长时间的跑,一是因为本身绝对速度不够快,二是因为散热效率更高一些,这和身体结构以及生存环境都有关系。马拉松运动员跑一场马拉松消耗的能量远大于一百米短跑运动员跑一百米消耗的能量。跑马拉松当然不可能全速奔跑,但是当持续的时间和总的距离远远超过后者的情况下,速度的影响反而变得极其微小。 犬科动物集群狩猎,花费很长时间追踪猎杀一个目标,虽然成功率更高,但是单次行动花费的时间和体力也比猫科动物单次伏击更多。更高的成功率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同时也意味着失败后更严重的后果。更准确的描述是犬科动物依靠提高每次狩猎的成本,来提高单次狩猎的成功率。而猫科动物选择降低单次狩猎的成本,以此增加狩猎的次数,来提高总体的成功率,这两种方式不过是此消彼长各有优劣,是分不出高低的。 我们得认清什么情况下一个物种才会被另一个物种淘汰。 首先,那些适应不了环境变化而灭绝的动物,都是自我淘汰。比如巨型短面熊和南美细齿巨熊,它们已经强大到没有别的物种能挑战它们,它们的灭绝纯粹是因为自身适应不了环境变化,与其他物种无关。而且,这一类的灭绝生物,很多都是顶级掠食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多洛法则,动物已经退化消失的器官,无法再进化回来,这不是一个百分百正确的理论,但这是一个普遍规律。进化程度越是极端的生物,越难以在环境变迁中迅速的做出调整,猎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全身结构几乎都在为高速服务,一旦环境剧烈变化,当捕猎不再依赖高速,它就很难调整,因为需要改变的结构太多,而短时间进化能达到的程度是有限的。 (巨型短面熊) (南美细齿巨熊) (两者在各自生态域内,完全没有能与之匹敌的掠食动物,但最终还是灭绝了) 其次,那些没有过度竞争的物种,无论实力差距如何,都很难淘汰掉对方。比如美洲狮和美洲豹,美洲豹平均下来比美洲狮大 15%左右,分别是第三和第四大的猫科动物。在北美洲,大部分地区没有美洲豹的分布,美洲狮就是最顶级的掠食动物。而在南美洲,因为美洲豹的存在,美洲狮就成了次一级的掠食者,它们会主动选择较小的猎物,避免和美洲豹正面冲突。这种情况下,两个物种都相安无事。 真正会出现一个物种淘汰掉另一个物种的情况,所必备的条件便是双方猎物种类大面积重叠、双方实力差距悬殊(这个实力有包括打斗能力、繁殖能力、掠食能力等诸多方面)、猎物数量不够充裕,以上条件缺一不可。比如非洲大陆,狮子、鬣狗、猎豹、花豹猎食物种类大范围重叠,而且实力差距悬殊,但还是能相安无事,因为首先每个物种的捕猎倾向有很大区别,狮子这种大型掠食者喜欢捕食非洲水牛、斑马这些相对更大、移动更慢的猎物,而猎豹倾向于瞪羚角马这些体型较小、移动更快的猎物,加上猎物的数量相对猎食者是充足的,因此还没有出现过度竞争。 犬科之所以没有被猫科淘汰,因为两者大多数情况下根本就没有竞争条件。除了在北美洲,北美灰狼和美洲狮竞争比较激烈,因为北美灰狼是最大的犬科动物,体型和美洲狮相当,而且北美灰狼是群居动物,美洲狮是独居动物,双方实力很接近。美洲狮平均来看比灰狼大一些,而且猫科动物单兵武器往往比犬科犀利,猫科比犬科多两对爪子,而且四肢更发达,所以美洲狮有能力杀死落单的狼,而狼群又会抓机会杀死美洲狮。另一方面,狼群因为种群密度,需要捕猎更大的猎物,在北美洲,几乎只有狼群有能力猎杀巨大的美洲野牛。而美洲狮作为独行侠更喜欢捕猎体型适中的猎物,小到臭鼬野兔,大到马鹿和野山羊。两者的猎食区间,既有重叠也有区别,除非人为干涉,否则基本处于均势,所以依然没有出现过度竞争的情况。 (北美灰狼极限可以长到 90kg,和斑鬣狗一个级别的掠食动物,美洲狮极限可以长到 120kg+,平均体重大于花豹,是第四大猫科动物,两者远比很多人想象中的大的多) 猫科动物和犬科动物的体型分布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那就是猫科动物体型的断层区间,恰好被绝大多数犬科动物填补了。猫科 38 个种,体重从 1.5 千克的黑足猫、锈斑豹猫到 300kg+ 的西伯利亚虎差距悬殊,犬科 36 个种,从 1.5kg 的耳廓狐到 70kg 的北美灰狼不等。其中,花豹、美洲狮、美洲豹、狮子、老虎占据了 70 到 300kg 这个巨大的区间,而猫科又有很多 10kg 左右的小型猫科动物,30kg 到 70kg 这一段区间,仅有 60kg 左右的猎豹、雪豹和 30kg 左右猞猁、云豹。反观犬科动物,很多相对大型的物种比如各种比较标准的狼,都集中分布在 30 到 60kg 这个区间,剩下的 10 到 30 千克的物种比如亚洲红豺、胡狼和狞猫、薮猫这些中小型猫科动物一样都是中层掠食动物,更小的几千克的各种狐狸和豹猫、沙丘猫这些小型猫科动物占据底层掠食动物的生态位,竞争并不激烈。这是长期演化出的结果。 因此除了在北美,美洲狮和北美灰狼刚正面之外,在其他地区,往往是比北美灰狼小的多的犬科动物,却要面对甚至比美洲狮还要大的猫科动物。比如 20kg 左右的亚洲红豺面对的是 80kg 左右的印度花豹和 240kg 左右的孟加拉虎。这种情况下,双方根本不存在竞争条件。小型犬科没有能力去捕猎麋鹿、野牛等巨大食草动物的成年个体,它们只能对幼崽下手,同时捡别人吃剩下的。它们主动捕食更多的是中小型啮齿动物,而这些小猎物也满足不了大型猫科动物的需求,双方的猎物都没有明显的重叠,自然不存在竞争。长期以来,受地摊文学影响,在一部分人群中流传着诸如虎怕豺群这样的理论,实际上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绝大部分野生动物,只是为了个体的生存与繁衍。即使有部分智商发展水平足够高的群居动物,例如虎鲸、北美灰狼、非洲狮、非洲象、大猩猩、黑猩猩这些动物,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会去照顾生病、受伤、老年的同类,但这也仅仅到“家族”的层面,还远远谈不上“种群”。尽管也会有掠食动物会去杀死别的掠食动物的幼崽来避免竞争,但是并不是一个经常发生的大概率事件。因为对于处于优势地位的物种,没有必要这么做,而对于劣势物种,这样做往往需要冒着性命危险,即使成功了,也并不会为自己的生存带来多少直接的收益。尽管有这样的本能行为,它们的意识也不会上升到种族灭绝这个概念上。 大家都是各过各的,不是我强一点,就天天吃饱了没事干去找别人麻烦。现在网络上面盛行的斗兽,往往以死斗作为标准,然而事实是很多动物尤其是独居动物,在非猎食的情况之下,都会尽最大可能避免和其他动物发生冲突。野生动物没有抗生素,没有医院……对人类而言,哪怕是骨折,去打个石膏,养几个月就好了。对于草食动物,一道爪痕都有相当大的可能造成感染,引发败血症,然后在下一次族群被捕食时,作为劣势个体被食肉动物选中,然后被淘汰。这也是为什么明明很多食草动物长的比食肉动物大,数量比食肉动物多,可一旦遭遇食肉动物都只会逃命的原因。只要你不受伤不生病保持健康,食肉动物不会放着老弱病残不抓,跑来针对你。而一旦你强出头,哪怕救助了同类,自己也活下来了,只要你受了伤,下一次被选中的概率就会飙升,然后继续受伤,陷入一个死循环,总有一次,你运气没那么好。对于肉食动物,受伤就意味着运动能力下降,导致捕猎能力下降,要么饿死,要么在领地争夺中被同类杀死。所以对于动物而言,不必要的冲突能躲则躲,这不是人类打拳击比赛,赢了没人为你欢呼,没人给你奖励,只会有步步逼近的危险。 优胜劣汰是一个我们总结出的自然演化规律,而不是生物的行动准则。这句话简单的说就是:一个物种在竞争中灭绝,归根结底是因为自身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不足,或者是某些方面的缺陷,而不是因为别的物种刻意去针对。比如熊猫,其濒危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消化系统太过脆弱,食物结构太过单一,繁殖能力低下,幼崽成活率低。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别人能力强一点,就可以多分一杯羹,你弱一点就只能少拿一点。马太效应下的竞争,强者越强,弱者越弱,不需要别人刻意去针对你、掠夺你,你自己就会在一个不断削弱的趋势下走向灭绝。 还有人拿出几张地图,说狐狸、狼、野犬各大洲都有,狮子、老虎分布却很局限,以此来证明犬科动物适应能力比猫科动物更好,这其实也是在偷换概念。狼、狐狸也分很多种,每个大洲的狼和狐狸、豺、野犬也不相同,只是很多人眼中狼、狐狸、野犬都是一个物种,要这样来看,所有的猫科豹亚科的动物都可以叫“豹子”。 即使是抛开种类范围差距,比较两个独立种的全球分布情况,所得的结果也是不准确的。其一,很多代表性的大猫在各自生态环境内都是比犬科动物生态位更高的掠食动物。能量传递随生态位升高而逐渐流失,生态位越高种群数量越少,在遭受重度的生态破坏之后更难恢复。像我国南方大部分野外环境,因为生物多样性大幅缩减,以及中大型食草动物数量的减少,基本是供养不起虎豹这些大型猫科动物,只能供养一些小型掠食动物,但是你能说生态位高是一种贬低吗?其二,人类对于猫科动物的生态干涉远比犬科动物大的多。从古至今,人类的审美都更加偏向于猫科动物,原因很简单,猫科动物的力量上限更大、外形更加华丽,以此造成了猫科动物具有更大的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且大型猫科动物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很严重的威胁,保守估计过去三百年间,大概有三十万人丧生虎口,比熊、鲨鱼、狼、鬣狗造成的死亡人数的总和还要多数十倍。而反观犬科动物,对人类的威胁相对较小。尽管大规模的狼群相当程度上威胁到了人类的牲畜,导致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不少次打狼运动。但凡是打狼运动兴起,大型猫科动物总是跟着犬科动物一起遭殃,因为两者对于人类的狩猎目的而言,没有区分度。而人类对于大型猫科动物的猎取往往都是因为图谋它们的皮毛骨骼,或者是斗兽之类的特殊原因,这些目的对于犬科动物有极高的区分度,因此在这些方面极少波及到犬科动物。很多猫科动物的灭绝都是由人类引起的。 猫科动物都是高度特化的产物,而犬科动物相对进化程度略低。这不存在褒贬,像鳄鱼、鲨鱼这些动物,上亿年身体结构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照样活的好好的。我们把进化看做一棵树,每一次进化都可以看做一个分叉,猫科动物是更接近树梢的物种,而犬科动物是更靠近树干的物种。从进化的角度来说,现生食肉目分为猫型亚目和犬型亚目,犬型亚目包含犬科、熊科、鼬科、臭鼬科、小熊猫科、浣熊科,近几年新的分类法把原来的鳍脚目下的三个科海象科、海狮科、海豹科也划分到了犬型亚目下,也就是说犬型亚目目前包含九个科。而猫型亚目仅包含猫科、獴科、灵猫科和鬣狗科(没错,鬣狗其实和猫科的亲缘关系比犬科还近),而且除了猫科和灵猫科,獴科和鬣狗科外形其实更像“犬”一些……也就是说大部分的食肉目动物其实都更接近“犬”,而不是“猫”。而且在食肉目之前,已经灭绝的古食肉目(即肉齿目),甚至区别于肉齿目的踝节目,其身体结构都是更加像“犬”,其典型特征就是狭长的吻部和偏钝的“爪子”。所以肉食目、肉齿目甚至哺乳动物的起源形态就是偏像于“犬”的,猫形亚目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进化而来的。我们把猫科动物的进化过程往前倒推,狮虎豹这些动物还没有分化到现在这种程度的时候,它们的祖先也一定是一个像犬科动物一样的“通用型物种”。最直接的化石证据,生存在 200 万年前的虎的祖先古中华虎,就兼具现代老虎和美洲豹的骨骼特征,体型也只有现代花豹那么大。只是因为在不同环境中发生了适应性的分化,才在各个区域形成了现在的众多老虎亚种。它们不是适应不了环境,反而是因为不断的适应环境才进化成了现在的样子。 (肉齿目,鬣齿兽科,伟鬣兽) (踝节目,三尖中兽科,蒙古安德鲁斯中兽) 其实推翻分布范围与适应性挂钩这个观点再简单不过,没有任何生物知识的人都可以做到。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逻辑,假设两个不同的物种 A 和 B,一个适应沙漠 C,一个适应雨林 D,如果沙漠 C 的面积远远大于雨林 D,那么物种 A 的分布范围自然而然的就远远大于物种 B,但是你能说 A 适应能力就比 B 强吗?一个物种分布范围有多广,主要取决于它能生存的环境面积有多大。 进化程度的差异,使得犬科动物在每个特指的生态环境内,可以用相对较小的进化成本达到同猫科动物近似的适应程度。其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不同生态环境的猫科动物外形、体型差异非常明显,而不同生态环境的犬科动物外形、体型差距却相对较小。 但是,这并不是说犬科动物适应能力就比猫科动物强,具体的描述应该是:犬科动物选择了一种更为通用的身体结构和对于个体而言容错率更高的生活方式,达到了对不同环境最大的容错率。而猫科动物选择了最大的特化程度,使得其对每个特定的单独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达到最大值。具体的表现分微观和宏观来看,微观到一个具体的物种,同一个生态环境内的犬科动物会具有比猫科动物更强的对环境变迁的适应性。但是宏观到猫科和犬科整个大家族来看,在一次环境变迁中,很可能一种猫科动物灭绝了,一种犬科动物靠着更强的容错率活了下来。但是大概率很快就会有一种新的高度特化的猫科动物进化出来,成为这个新的生态环境中的顶级掠食动物。 而且,从一些具体的表现来看这种差异更加明显。犬科都有着近似的生存方式,除了个别特例比如北极狐会在冰原上蹲守伏击啮齿动物之外,几乎所有的犬科动物都在陆地群居,靠嗅觉和耐力追踪猎杀猎物。它们有着近似的行为模式,只是因为体型差异,大的犬科动物捕捉大的猎物,小的犬科动物捕捉小的猎物,没有哪种犬科动物会上树捕鸟或者下水捕鱼。同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部分人眼中的犬科动物就那么几种,因为它们之间真的很像,我拿一张 30kg 左右处于犬科体型过渡带的犬科动物照片,很多人都分不清楚是狼还是野狗、豺、狐狸。不仅是外形像、行为像,就连体型差异,也没有猫科动物那么明显。 北极狐 (猫狗表情包大战•藏狐) 猫科动物分别对特定的单个生态环境进化出了更极端的适应性,狮子发展出了群居,诸如云豹和虎猫等猫科动物脱离陆地向树冠层发展,狞猫、短尾猫进化出了极端的跳跃能力捕捉鸟类,美洲豹、渔猫开始涉水捕猎,渔猫甚至进化出了“蹼”,这为它们开辟了更多的生存空间。逻辑其实很简单,你越想更好的适应当前环境,就必须做出更多改变,这也会使得你在面临环境变迁的时候更难调整。你越想在环境变迁的时候活下去,就不能让自己变的太奇葩,这也会使得你在当前环境始终处于一个被更高生态位打压的局面。说到这里,很惋惜的告诉大家,猎豹很可能就是下一个灭绝的大型猫科动物。 (剑齿虎后裔,云豹) (猫狗表情包大战•兔狲) 对于整个科来说,需要保证种群能够更稳定的延续,这是犬科动物能力最大的体现。科下的物种遍布全球,适应各种环境,种群数量巨大,对于一个科而言,就是巨大的成功。而对于单独的种和个体来说,能成为顶级掠食动物,获得更高的生态位,生活质量大概率会比食物链中底层的物种更高。因为生态位越高的生物,普遍体型更大、寿命更长。而且不管生态位高低,种内竞争是无法避免的,可是一旦你成了顶级掠食动物,很多种间竞争就会变少甚至消除。我想能做一头虎鲸,整片大洋我做主,一定比做一条整天担惊受怕的小鱼小虾更舒服吧。你们能体会一只家犬大的红豺面对一头和牛差不多大的孟加拉虎时的绝望吗?你种群规模再大,你的同类也不会前赴后继的来救你啊…… 这是猫科动物和犬科动物的适应能力在不同方面的体现。我们不可能说,把一种猫科动物和一种犬科动物扔到一个和原生环境反差极大的新环境中,谁能活下来,谁就绝对更厉害,因为这只是能力的一个方面,能更大程度的适应原生环境,也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概括起来说:宏观来看猫科动物和犬科动物整体来看适应能力都很强,但是它们的适应能力是不同方向的。微观到一个具体的物种,猫科动物往往可以比犬科动物长的更大,占据更高的生态位,进化的更加极端,但是特指种类的猫科动物比特指的犬科动物更容易灭绝。而犬科动物很容易适应不同的环境,但是它们大概率是中层甚至底层掠食动物,很难爬上食物链的顶端。同一个生态环境内,很可能会出现“流水的大猫,铁打的小狗”这种情况。 站在人的角度,就被畸形成了“忍辱负重的生存和轰轰烈烈的昙花一现,谁更值得推崇”这种争论。一旦被加上了人类的主观审美,所谓的争论就没有意义了,因为所谓的界门纲目科属种以及种群等等生物学概念,是人为制定的,站在客观现实的角度,都是应该以个体作为标准的。除了人类之外,其他物种的意识,还远没有上升到种族的概念层面,它们的行为方式还停留在以保证自己生存、将自己的基因延续下去为目的的层面。 猫科和犬科并不是硬币相反的两面,并不是非黑即白,它们各自有各自独特的技能和擅长的领域,这是猫科动物和犬科动物不同的生存策略,并不存在优劣高低之分。我说这句话,并不是怕得罪猫科动物爱好者或者犬科动物爱好者而强行政治正确,而是从客观来看,我们很大程度上,在用我们自己的审美标准评价动物的生存方式。 假如我仅仅只是一个猫科动物爱好者,对于猫科动物更符合人类审美这件事,可能说出来甚至会有一丝骄傲,但实际上这对于猫科动物而言,却是一场灾难。在动物保护方面,人性其实是一种很矛盾的东西。一种动物,只有人类喜欢它,才会去保护它,也正是因为人类喜欢它,才会有人去伤害它。 我之前一直反对网络上的斗兽言论。现在网上讨论的最激烈的就是狮子老虎谁厉害,这个话题甚至牵扯到了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包括知乎上面,也有不少人用比如“自古老虎坐中堂,狮子看大门”、“烫头的打不过纹身的”之类的梗表达自己的立场。就个人而言,以我对这两个物种的了解,我其实也是更倾向于老虎,但我还是无法说老虎就真的能稳压狮子一头。因为狮子老虎是两个群体,不是两个个体,再强的种群里面也会有弱小的个体,再弱的种群里面也会有强大的个体,弱 / 强一点的老虎 / 狮子就不算老虎 / 狮子了吗?这是一个永远也无法得到确切证明的问题,因为你要么只能从理论上去推测,要么只能找两个个体来比较,既然是个体,那就不具有代表性。这个争论发展到现在,以至于我在 B 站看个动物视频,下面都有人比较的。每次老虎或者狮子同美洲豹一起出现,评论区就一片祥和,只要狮虎碰到一起,就有两个阵营的人打口水仗。这些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喜欢老虎或者狮子,他们只是像玩卡牌游戏一样,在自然界中给自己找一个代表,这个代表越强,就越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们的本质其实和当然那些在罗马斗兽场里看野生动物流血厮杀的看客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因为现代法律和野生动物数量的急剧减少,使得他们只能在网络上口嗨而已。真正的动物保护者、自然爱好者,只希望它们在野外肆意驰骋,而不是在牢笼中死斗,供人取乐。 但是后来我发现斗兽是一个很不好界定的事情,因为总会有人会在网上发布一些违反客观事实的信息。因为营销号的泛滥,导致人们对动物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很多人觉得熊猫、大猩猩在野外是无敌的存在;很多人以为大王乌贼有能力杀死抹香鲸;很多人分不清小熊猫和浣熊、花豹和美洲豹、缅甸蟒和网纹蟒;很多人真的以为蜜獾真的百毒不侵,无所畏惧;很多人以为巨蟒随随便便七八米十几米、大几百公斤;很多人以为鬣狗是犬科动物,或者看书看一半说鬣狗是猫科动物;很多人真的以为熊科动物会像人类一样抡巴掌……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关于生物结构和动物行为学的复杂的知识,我也只是粗浅的了解一些。可是我发现很多人,明明啥都不了解,全凭自己的主观臆测去幻想动物的行为模式,却还试图说服别人。所谓不知者无罪,但不知即应当保持沉默,去了解去学习,而不是继续误导他人。 前段时间有人在 B 站跟我争论大白鲨和虎鲸单挑谁更厉害,对方列举出了一大堆完全伪造出来的数据企图证明大白鲨完虐虎鲸,然而现实中大白鲨几乎是被虎鲸单方面压制。这本身是一个很没有营养甚至有点幼稚的话题,但我最终还是参与了进去。因为如果我不去反驳,就会有后来人被他列举的数据误导,对这两种生物产生违背事实的认知。可是我一旦参与进这个斗兽的话题,后面看到评论的人中,喜欢鲨鱼的人就会觉得我在贬低大白鲨这个物种,喜欢虎鲸的人会觉得大白鲨是一个很失败的物种,这也违背了我的初衷。我希望借这个话题能够让看到这篇回答的人了解到,打斗一定会有胜负,但是胜负并不是它们存在的意义,狼打不过狮虎,不会抬高狮虎,也并不妨碍狼的伟大。我们可以去讨论两个物种的强弱,因为强弱是客观存在的差异,但是不应该以此作为评判它们的标准。 生命是平等的,尽管我们也会吃其他的动物,但那是因为我们也无法完全脱离自然的范畴,我们也是众生之一。只要是活生生存在的生命,自然会有偏差 ,我们把猫狗当做爱宠,把鸡鸭鱼猪当做食物,把苍蝇蚊子当做害虫……这都不是偏见,而是因为万物皆是如此,总会有热爱的、依赖的、讨厌的,这叫自然关系,而不是偏见。尊重自然的发展与怜悯之心并不矛盾,我们看到鬣狗活吃角马,生出恻隐之心,同情角马的不幸,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这不叫双标,同情弱者是人性,但我们不去干涉、批判鬣狗就是对生命的尊重。长期以来,国内对吃狗肉这件事争论不休,我能理解某些爱狗人士对狗的特殊情感。这其实也不能算偏见,人都有喜好,一个人不可能同样的喜欢所有事物,这就和爱情亲情是一样的,你不可能同时爱上包括陌生人在内的所有人,这都不叫偏见,而是因为喜爱、憎恨本就是特指的情感。根本的问题在于,以个人的喜好绑架他人,妨碍别人正常的生命活动、损害别人的合法利益是违法且不道德的,这是一个关于权力的问题,而不是关于偏见的问题。 最近我在看 B 站出的纪录片《未至之境》,第二集记录藏狐一家在中国草原的艰难求生,雌藏狐出去捕猎被藏狼所杀,留下雄藏狐靠着一己之力喂养四只幼崽。在捕捉鼠兔的过程中雄藏狐的体力不断消耗,成功率越来越低,最小的两只幼崽因为缺乏食物濒临死亡,它自己也越来越消瘦。而在这时雪上加霜的事又到来了,牧民赶着羊群来到了这片草原,羊群又不停的干扰雄藏狐的捕猎,驱赶它使它暴露位置,情况越来越糟。当几乎已经看不到希望的时候,转机出现了,没过多久羊群接受了雄藏狐,雄藏狐借助羊群的背景和声音掩护,轻松的捕捉到大量鼠兔,甚至还储存了过冬的食物,奇迹般地让四只幼崽安全度过了冬季……这些是发生在自然界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我一个一米八几的汉子却看得热泪盈眶。生命不因捕食与被捕食、强与弱而有优劣善恶之分,它的伟大精彩之处在于包括你我在内的每个生命都在努力生活!https://b23.tv/ep292712 答主并非生物专业出身,仅仅是一个动物尤其是古生物爱好者,所从事的行业与生物沾边。这篇回答是我随手写的,本来觉得几百字就能讲完的事,后面写嗨了又扯到了其它一些方面,算是跑了个题还夹带了一些私货,愣是洋洋洒洒写了快一万字。很多地方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的看懂,用了很多比喻或者假设,排版分段也很随意、散乱,不算科学严谨,大家也不必用看文献论文的眼光去阅读。如果能引发诸位一丁点关于自然的思考,那便是我莫大的荣幸。当然,如果有纰漏或者错误的地方,欢迎评论区指正,欢迎友好讨论。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出来,我在评论区尽我所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