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电鳗发电的原理是什么?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0-09-26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5,082
    赞:
    46
    [​IMG] 混乱博物馆,一档满足百科知识好奇心的短视频节目,都是些你不知道的。 阅读原文

    一条真实的电鳗是怎么炼成的。

    在我们记忆中的卡通片里,如果一个人被一条满脸凶恶的鳗鱼缠住,那么一阵电光过后他会浑身发黑、冒烟。因此,电鳗给人的感受,常常夹杂着非常矛盾的敬畏与搞笑两种情感。

    事实上,电鳗从来就不能把人或任何动物电到外焦里嫩。而关于电鳗会不会把自己电成蒲烧鳗鱼,我们也可以确定地说,不会。因为电鳗目(Gymnotiformes)与鳗鲡目相去甚远,一般认为它们是鲇形目的姊妹群——最多变成烤鲇鱼。

    电鳗(electric eel),是一种大家所熟知的「电气系」鱼类。它们原产于南美洲亚马孙河与奥里诺科河流域,以生物放电而著称,曾有个体达到过 860 伏特电压的记录,平均也可以达到 600 伏特。

    [​IMG]

    可以想象,自 18 世纪后期被欧洲人发现后,这种可以放电的生物会引发多少赞叹与着迷。因为那正是一个电学蓬勃发展的时代,人们已经开始猜测神经活动是通过电来实现的,这也正是科学怪人的灵感来源之一。

    [​IMG]

    法拉第就曾拿电鳗(还有电鳐)作过大量实验,并留下了极为详尽的实验记录和观察心得。他得出的结论是:不论生物电、金属电,还是雷电,都是同一种电。并总结了(被)电鳗电击的最佳方式,也就是双手分握头的后部与尾部,如果双手所握位置的间距缩小,电击的威力也会随之减小。

    [​IMG]

    因而在对付挣扎的猎物时,电鳗会卷曲身体将尾部绕到猎物后方,以此加大电击的强度。

    [​IMG]

    和一切放电现象一样,电鳗放电也要需要消耗能量。

    它们因而必须使用一种高效节能的攻击方法:通过数百赫兹频率的脉冲电流,来干扰猎物的肌肉神经元。在一阵电击过后,猎物就会抽搐、麻痹,失去活动能力。然后电鳗就可以从容活吞猎物了。

    [​IMG]

    正是因为拥有这种先进的电「脉冲武器」,行动笨拙迟缓的电鳗也能够成为一种可怕的猎手。一个问题很自然的就来了,如此独特而又复杂的电流攻击能力,是如何演化出来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不过,我们可以先看看它们为这种演化所付出的代价:电鳗所有的内脏都只能在「头部」挤成一堆,相当于脑袋后面紧挨着屁股,看似是「躯干」的绝大部分其实都是尾巴,里面装满了电器官。

    [​IMG]

    然而说到放电,在细胞看来并没有什么稀奇的。几乎所有动物的正常细胞,比如说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都会「放电」:细胞膜上有一种跨膜蛋白质叫做钠钾泵(Na⁺/K⁺ pump 或 Na⁺/K⁺-ATPase),它唯一的功能就是消耗 1 个 ATP 后将 3 个钠离子转运出细胞,同时将 2 个钾离子转入,相当于每次向外泵出了一个正电荷。

    [​IMG]

    通过不断消耗 ATP 来搬运钠、钾离子,就可以在细胞膜内外建立起外正内负的电化学梯度。也就是准备放电的状态(静息电位)。

    此时如果打开一个钠离子通道,钠离子就会在浓度差作用下进入细胞,并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更多通道打开,大量的钠离子涌入细胞膜。于是膜附近电位瞬间反转,变为内正外负。这其实就是一次放电。

    比如你正在看这段文字的时候,从视神经到大脑内部已经发生了无数次这样的放电。但是你并不能靠这个来发电,因为细胞两侧的动作电位相互抵消了,最终电势差为零;即使体内有杂乱的电流,也无法形成有序的输出。

    [​IMG]

    电鳗的电细胞,其特异之处在于两侧不对称的细胞膜结构:在细胞后侧的膜上有大量密集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oltage gatedsodium channel),而前膜则没有钠通道。这就让它在放电的时候,动作电位在整个细胞的尺度上不会被互相抵消,前后膜之间能产生大约 50 到 150 毫伏的电压。

    [​IMG]

    这些由肌肉细胞特化而成的电细胞会前后串联起来,通过这种有序的结构,只要几千个就能产生数百伏的电压。串联的电细胞又被结缔组织包裹成列,再并联起来,就组成整个电器官。

    [​IMG]
    [​IMG]

    能放电的动物也不止是电鳗。比较有名的还有非洲的电鲇(Malapterurus 属,俗称 electric catfish),海中的电鳐(Torpedo 属,俗称 electric ray),以及同样来自非洲的象鼻鱼(Mormyridae 属,俗称 elephantfish)。它们的电器官在形态上各有差异,比如电鳐就长着两个肾状的电器官,而且电细胞之间并联多于串联。但在底层原理和大体功能上来说,它们都相差不大,无怪乎达尔文将电器官至少独立演化出了六次的事实,视作趋同演化的重要案例。

    [​IMG]
    [​IMG]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詹森 - 加伦特(Jason R. Gallant)2014 年的一个研究,更从基因层面上展示了它们趋同演化的方式,这些电器官的六个世系,都不约而同的使用了一些差不多的「基因工具包」。

    [​IMG]

    比如在电细胞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是让肌肉细胞失去收缩能力,几乎所有的电鱼都用到了同一个基因(cacna1s),下调肌肉细胞的收缩功能,于是「电器官」的肌小节(sarcomere)就逐渐退化、乃至消失了。

    在南美洲和非洲分别独立演化了约一亿年的电鳗和电鲇,也都在同一个与「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相关的基因(scn4aa)上具有高度相似的表达,以增强钠离子的通过效率。

    [​IMG]

    这也提示了我们,电鳗的电击能力并非一开始就如此出色,而是逐步从弱小到强大,其过程可能持续了数千万年。

    [​IMG]

    在它们只能放出几十伏特、几伏特甚至几百毫伏电流的时候,能有什么生存优势?答案就是,电流在水中是一种绝佳的探知、导航和交流手段。

    电鳗目现存 5 科 34 属约 250 个物种,其中包括「魔鬼刀」(线翎电鳗 Apteronotus albifrons)、「玻璃飞刀」(青色埃氏电鳗 Eigenmannia virescens)、虎纹飞刀(圭亚那裸背电鳗 Gymnotus carapo)等一系列以「飞刀」(knife fish)命名的观赏鱼。(「魔鬼刀」线翎电鳗是少数用神经细胞特化出电器官的物种之一。)

    [​IMG]

    这些鱼总是以较低的频率,放出电压不到一伏特的脉冲电流或者正弦波电流,当任何与环境水域电阻不同的物体靠近,就会让电场发生扰动。

    [​IMG]

    就如同雷达的工作原理,它们身上感知电流的器官在接收到这些反馈的电流后,就可以通过一系列特化的神经组织,对电流的时间和强度变化进行分析,得知靠近物体的体积、距离等等信息。弱电鱼也就可以发现捕食者,或者用电流与同类「交谈」。

    这才是发展出原始弱电器官所具有的生存优势,直到一部分种类不断提高输出电压,结果把通讯设备变成了脉冲武器。

    [​IMG]

    而说到感知电流,其实拥有类似能力的动物在自然界中并不罕见,尤其是在鱼类当中。

    比如鲨鱼、鳐等板鳃亚纲鱼类,大多都拥有一种被称为劳伦兹腹壶(ampullae of Lorenzini)的器官,可能由部分侧线系统分化而来。动物肌肉运动时产生的微弱电流,甚至流血让水中离子浓度变化所产生的微弱电流,都能被它探测到。

    [​IMG]

    甚至哺乳动物中的单孔目动物利用原有的粘液腺、鲸偶蹄目中的圭亚那海豚利用在水中失去作用的胡须,也都分别演化出了自己的(被动)电感知器官。当然这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IMG]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