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学习心理学是不是可以治愈自己?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0-12-02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4,885
    赞:
    46
    [​IMG] 知乎用户,温酒挑灯写故事 心理学秃头少女 阅读原文

    发展心理学博士在读。个人拙见,学心理学有可能治愈自己和别人,为自己或别人的生活带来一点点积极改变,但未必能治疗自己的心理疾病。

    「一不小心写了很长,碎碎念预警」

    首先清除一个误解,我所说的心理学,是需要严谨地收集 & 分析数据的心理学,不是读几本个人成长心灵鸡汤。其实,学心理学的人,会持批判态度看待心灵鸡汤 / 性格测试——数据在哪?

    我本科在五道口男子技校,读和心理学完全不沾边的某专业。博士转了行,在某藤校读发展心理学。我主要研究原生家庭对人毕生发展的影响。语言,认知,和社会情绪(social-emotional development)都懂一点点~

    之所以要介绍自己的专业背景,是因为心理学是个非常宽泛的学科,隔行如隔山。比如,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教育学等等都有学科交叉。

    到了博士阶段,我们这些科研小透明对自己领域的理解越来越深入聚焦,但视角也会越发狭窄。

    比如,让我去听个犯罪心理学的讲座,我大概能云山雾罩地听懂通用的基本概念和数据分析,其他的,基本对牛弹琴...

    所以,我只能从自己的专业背景出发,抛砖引玉~

    因为我研究情绪发展,所以这些年读了很多相关的文献,深刻地理解了承认和疏导自己情绪的重要性,以及童年经历 / 原生家庭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习心理学能帮助我理解自己和别人的行为,性格,和情绪及其源头,更好地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性格缺陷,对身边的人也会宽容一些。

    1. 首先是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我本身是一个对情绪非常敏感的人,喜欢文学电影,也是因为着迷其中微末的情绪。学了心理学之后,会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是正当的(甭管别人说什么,他们不是我),能更精确地为自己的情绪贴标签,并且疏导自己的情绪。

    当然,情绪的正当性,也并不意味着我可以用情绪伤害其他人。比如,起床气可以有,但因为起床气对别人恶语相向,那就过分了。

    今年年初,我失去了一个很重要的亲人,过了一点时间冷静下来之后,我能分辨自己的感受中,哪些是不肯接受现实(denial), 哪些是哀恸(grief), 哪些是愤怒(anger)。

    了解认可自己的情绪是一个开端。看清楚了,才能去疏导,与自己和解。

    2. 其次是理解自己性格,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性格缺陷更好地接纳和改变自己。

    我的研究方向是环境(尤其是原生家庭)对人毕生发展的影响,受维果茨基(Vygotsky),Bronfenbrenner,还有 Jerome Bruner 的理论影响很大。

    (环境对人的作用,在理论上有很多争论,不在这里赘述。同样学心理学的小伙伴们,我大体算是 social interactionist 学派的,欢迎交流,求不杠~)

    我旗帜鲜明地反对将所有的锅推给原生家庭的观点。但与此同时,你的成长环境,包括你没什么记忆的人生前三年,包括你还在妈妈肚子里游泳的十个月,都对你的人生有着难以磨灭的影响。

    这样想,要悦纳自己,也稍稍容易了一点点。改变你能改变的,接受你不能改变的。

    我在另外一个答案里讲过自己的经历,在这里重复一下:

    身边的朋友常说我温柔治愈,是个会发光发热的小太阳。我的原生家庭也很幸福。

    但我的性格有个硬伤——爱使用冷暴力。

    我非常害怕冲突,遇到需要为自己辩解争取的场合,往往半个字都说不出来。在我先生还是我男票的时候,我遇到不愉快的事情都憋在心里,冷暴力他。

    他问我,「生气啦?」

    我板着脸:「没。」

    他就很绝望,花式猜我为什么生气,我还嫌他猜的不到位...也真是难为这个钢铁直男...

    不是我不想解释自己的诉求和情绪,而是真的说不出来,一开口就暴哭。

    我是个很爱反思自己的人,慢慢觉得,自己冷暴力的习惯,很影响我和男票的亲密关系。

    所以,我有次对心理咨询师吐槽自己

    她问,「你小时候是不是有相关的经历?」

    可能是吧。我爹妈对我特别好,我和他们很亲密。但是,从我记事以来,只要我犯了错误,我妈就冷暴力我,做饭接送上下学洗衣服一切如常,只是,不理我,道歉也没用。所以,那些羞愧啊纠结啊伤心啊,负面的情绪,都是小小的我自己消化。

    他们爱我保护我支持我,却没有教我要适时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诉求。我就是那种非常懂事,但是不懂得表达自己诉求的小孩。

    心理咨询师给我支了一招。

    我回家跟先生说,「以后咱们有不愉快的事情,我会跟你说,我现在没办法谈。你要记得,事后,我平静下来之后,我们平心静气地聊一聊,解开心结。我激动的时候没有办法表达情感,这是我的问题,我会努力改变,但你要知道,我不是想要用冷暴力伤害你。我是爱你的啊。」

    于是这个方式就成了我们一直坚持的沟通机制。

    如果我没有学心理学,可能不会去深入反省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不足,也可能很抵触心理咨询,觉得那是骗钱,浪费时间,或者「神经病才会去看心理医生」。

    学了心理学之后,我觉得吧,自己有性格缺陷也很正常,想办法弥补就好了。

    自己的缺陷,说出来也没什么丢人的,谁也不是观音菩萨,性格上都得有点瑕疵。我也从来没有担心过,别人会不会因为我的性格缺陷看不起我——不能接受这些瑕疵的朋友,好走不送。

    心理咨询也没什么可藏着掖着,就是花钱买服务,更好地认识自己而已。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我的这些认知和学习心理学可能是双向影响(reciprocal effect)。也就是说,因为我有这些认知和性格特征,才选择了心理学。谁知道呢?

    3. 最让我觉得「幸好学了心理学」的时刻,就是能为身边的亲人朋友带来一些小小帮助的时候。

    心理学最吸引我的是——生而为人,我们有那么多庞杂的,细枝末节的行为和情绪。

    我平时的研究,经常分析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

    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讲述一件过去的事情,为什么 A 这么讲,B 采取截然不同的方式?反映了 A 和 B 什么样的个人特质和文化背景?

    同样说到小朋友撒谎的事情,为什么有些家长直接斥责,有些家长会耐心解释「撒谎为什么不好」?这些不同的方式,会对小朋友的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所以,心理学对我而言,是一门在庞杂的行为和情绪中,摸索规律的科学。

    人在互动时传达出来的信息,浩如烟海。在庞杂的信息中摸索规律是很艰难的,因为这是我的日常工作,所以我对别人的语言特别敏感,比如口头禅,用词,语调,口误,手势,嗯嗯啊啊这种没什么实际意义的话(filler/placeholder),等等。

    我的这种「职业病」,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到身边的人(虽然积极作用很有限,根本上还是要靠她 / 他自身)。

    比如,有一次和一个朋友吃饭,他刚失恋。

    我:「我觉得你不光伤心,还很愤怒。」

    他:「我没愤怒啊,怎么看出来的?」

    我:「我也说不清楚,可能就是因为你提到前女友的时候用了 XXX 这几个词。可能是我想多了,你别生气。」

    后来他微信我:「我后来想想,我真的是很愤怒,但是你不说我自己都没觉得。」

    另一个例子是,我先生是我在清华的师兄,理工男,心理强大,积极阳光,喜怒不形于色。

    但他很不擅长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所以,有时候,我突然问他,「你是不是心情不好?」

    他直接傻眼,「你咋知道?!」

    因为他不开心的时候有个口头禅,他自己不知道。

    还有时候,我会说,「你是不是有话跟我说?」

    他:「我还没张嘴你怎么知道的?」

    因为他想说一些比较艰难的话题,欲言又止的时候,会有一些很明显的行为上的特征。

    但是不爱表达情绪的人,总是很积极阳光的人,也会被情绪伤害。所以我会挑他比较淡定,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和他聊聊最近的压力啊,情绪啊,不如意啊,等等。也许我没办法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但耐心听一听也是好的啊。

    他说,「我自己平时不会想这些,觉得挺过去就行了。但跟你聊聊,觉得舒服多了。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也能处理得更好。」

    我们相识快十年了,这个钢铁直男居然学会了主动对我讲讲他的小情绪,当然只是偶尔,大多数时候还是得靠我问。

    有时候我听得不认真,嗯嗯啊啊敷衍他,他还很委屈地问我怎么不好好哄他...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点——心理学不是读心术。

    我能分析出朋友和先生的心情,是因为相识多年,总结出了规律,也只能很粗略地看出他们的情绪。

    至于他们具体在想什么,那谁知道...

    [​IMG]

    4. 学了心理学之后,朋友们会和我聊他们的挣扎,比如抗抑郁的经历,抗焦虑的经历,因为他们觉得我能懂。

    我很荣幸,也很开心自己能做他们倾诉的出口,哪怕帮不上什么,给他们陪伴和理解也好。

    也是因为经常听朋友的经历(还有朋友的朋友的经历,朋友的男票的经历...orz),深刻觉得众生皆苦。有些人,在你看来永远阳光积极,但你不会知道 ta 在经受什么样的挣扎和痛苦,什么时候会爆发崩溃。对别人好一点,少点戾气,既是保护别人,也是保护自己。

    就比如说,我本科在清华,博士在某颇负盛名的藤校。可能外人看来,身边的人全是所谓「人生赢家」。说实话,你根本想不到,抑郁症焦虑症发病率有多高,自 / 杀率也不低。

    校强我渣,是切切实实的痛苦和自我怀疑,不是矫情,不是无病呻吟。

    当然,我们也已经足够幸运,这个世界上比我们辛苦的人多得是。

    但是,「你看看那谁谁谁,比你惨多了」这句话,对于抗抑郁,半点帮助都没有。有别人比我痛苦,也不意味着我的痛苦就是假的,就不重要。

    其实很多心理疾病的痛苦,恰恰来源于身边亲人和朋友的不理解。

    拿我爹妈举栗子。他们今年 50+,堪称模范开明爹妈,爱我,支持我,尊重我,保护我。

    在家的时候,我能和爹妈喝个小茶,聊上几个小时。因为双方都能坦诚地敞开心扉,所以他们的闪光点和局限性在我眼里都很清晰。不吹不黑。

    我爹有个好朋友,A 叔。A 叔家有个马上高考的弟弟 B。据说这个弟弟每次到考试都全身发抖,呼吸急促,睡不着觉。在我看来,这是比较明显的焦虑症状了。

    A 叔找了心理医生帮他疏导。

    我爹:「这都是小孩儿矫情。我们那时候也辛苦,哪有你们这么多事。想开点就行了。」

    其实有这种想法蛮普遍的。我给我爹简单讲了下抑郁症焦虑症的生理成因和症状,血清素多巴胺什么的,最后问他,「要是有个人胃酸分泌过多,总胃疼,你觉得是矫情么?」

    我爹:「不是。」

    我:「对呀,大家总不会对胃疼的人说,你想开点,胃就不疼了。那为什么神经介质分泌出了问题,导致了心理疾病,大家会觉得是矫情呢?」

    (当然专业上来说这个比喻不是特别恰当,但为了让我爹听懂,我也就只能通俗到这个程度了哈哈)

    我爹:「嗯,也是,但是那心理医生挺贵的,能管啥用啊。」

    我:「管不管用还是要听患者本人的。」

    我爹:「我还是觉得是骗人的。我听说抑郁症挺危险的,你身边要是有这种朋友,躲远点,危险。」

    后来我们又就这个话题探讨过好几次,我成功地扭转了一些爹妈对于心理疾病的看法,但是有时候也有种深深的无力感。

    最后,我和他们达成的一致是,就算他们不理解,也不要去给 A 叔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主意,什么「甭看心理医生了多带 B 出去散心。」

    其实我很感谢我爹妈会愿意和我探讨这个问题,愿意沉下心来听我解释。

    我试图站在他们的角度想想,觉得他们的局限性如下:

    • 心理疾病很大程度上还是被妖魔化的。近年来,虽然公众的意识有所增强,但是很多人了解心理疾病是因为一些很不幸的事件,所以觉得抑郁焦虑好可怕,要躲远点。
    • 我们父母这个年龄的人,他们消息的来源很多是新闻,快手,还有朋友。比如 A 叔,自家的孩子抑郁了,寻求专业帮助的意识并不强,而是向我爹求助(我爹是个搞电网的好么!)。这样一来,造成了恶性循环。
    • 界限意识不强,所以会假装专业人士给别人医学上的建议。

    我希望,我和他们的交流,能稍稍改变他们的观点。毕竟观点都是一点一点变的,如果没人跟他们讲,大概他们不会主动去了解吧。

    所以,我没弃疗,偶尔科普,万一爹妈听进去了呢?万一他们不光听进去了,还能科普他们的朋友呢?

    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到身边的人,本身就是一件治愈他人也治愈自己的事情啊。

    但是,我一定要强调,学心理学的人,未必是有临床资质的心理咨询师,我就不是。大家选择咨询师时,一定要擦亮眼睛。

    我是个日常做实验的心理学科研工作者,并不能为任何人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

    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会接受很严格的训练,我们这些不懂临床的科研工作者,根本无法望其项背。

    因为在知乎上回答过一些心理学相关问题,所以偶尔会收到小可爱们的私信,问「我这个症状是不是抑郁」「得了焦虑症怎么办」。

    我虽然很心疼你们,但真的爱莫能助。因为我对抑郁焦虑这些,都只是略懂一小点点。比如抑郁症吧,我只了解一点皮毛,因为前段时间读了些文献,讲妈妈产后抑郁对小朋友的影响。

    而且,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素不相识。根据你的只言片语,我很难做出判断,任何贸然的建议,都是不负责任的,我也很努力地规避提供不负责任的建议。

    即使是对我的朋友,我也只是从朋友的角度出发,认真聆听,如果朋友出现了严重的抑郁症状,会建议他们寻求专业帮助。

    5. 因为我的研究聚焦个人差异性(individual differences),我深深觉得人和人的不同才是常态,同质化反而不正常,所以会努力避免对别人求全责备。

    还有,对于所有一概而论的话,都持怀疑态度。

    一个简单的例子,「小时候懂事的孩子,长大了更爱出心理问题。」

    先问有没有,再问为什么。

    小时候是什么时候?婴儿期(infancy)?幼儿期(toddlerhood)?童年(early childhood)?

    小时候懂事,如何定义?父母让干什么干什么?能关怀和理解别人的感受?巧舌如簧嘴比蜜甜?这都是不同的特质,背后反映的是不同的心理架构(psychological constructs)和能力(capacities),不能一概而论。

    「小时候懂事的孩子」这个概念太宽泛,不做定义,没有办法判定这句话的真伪。

    心理问题指的是什么?焦虑?抑郁?性格敏感?爱生气?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social perspective-taking)?

    这两个变量之间有没有正相关?如果有,会不会是因为其他因素(如原生家庭)对二者有共同影响?即使有正相关,r-squared 是多少?能解释百分之多少的行为差异?

    这种一概而论的话,在语言学上叫做 generic language(不知道中文翻译是啥...一般性语言?求批评指正)。这种话有很强的的误导性,因为它会引导我们忽略反例。「小时候懂事的孩子,长大了更爱出心理问题」,乍看上去好有道理,其实反例很多很多。

    6. 心理学教我更加客观宽容地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环境因素。

    比如,遇到那些自己看不惯的人和事,作出判断之前,先想想,他 / 她做出这些选择的原因是什么。

    拿我自己举例子。

    我来自高考大省的十八线城市,典型小镇做题家。刚上大学那会儿,有次洗澡没带洗发水,问同学借,她给了我块香皂,我很不解。出国留学之后才知道,那是 lush 洗发皂。。。

    幸好她对我很宽容,没有嘲笑我土得掉渣。

    比如,那个经常放你鸽子的朋友,可能是抑郁症患者,发病的时候真的起不来床。她也很努力了,并不是故意放你鸽子。

    比如,那个过年不回家的室友,可能不是「白眼狼」,只是从小被父母伤害,正在试着逃离自己的原生家庭。

    我们总说,有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其实治愈童年不光要靠自己,还需要周围的人多一点点宽容和共情,就算不能理解包容,至少不要轻易谩骂批判。

    学了心理学之后,我也越发觉得,要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经历,尤其是所谓「成功」。

    我们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总会默认是因为自己努力。

    我的本科同学有许多是各地的状元学霸做题家。我们,包括我自己,常习惯性地认为,我们在高考中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进了清华,是因为我们努力。

    努力当然不可或缺,可是真的只是努力么?有多少要归功于家庭和社会给我们的优越的起跑线呢?

    最简单的例子,麻麻在婴儿期(9 个月)使用手势(比如说指东西给小朋友看)的数量,和小朋友在三岁半的词汇量是相关的,小朋友的早期词汇量又与将来的语言发展和学习成绩相关。

    那么,当你对别人嗤之以鼻,觉得他 / 她没我聪明没我努力才没考上我的学校 / 没进入我的公司,是不是也没有那么理直气壮了?

    7. 学心理学能不能治愈自己的心理疾病?

    很难。要治愈自己的心理疾病,根本上还是靠专业帮助,专业帮助,专业帮助,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但是,了解心理疾病的发病机理,是很有好处的。比如,能让你及时意识到自己生病了,正视自己需要帮助的事实。

    即使是成熟的心理咨询师,遇到心理问题,也会和专门帮助咨询师的咨询师聊。所以,不要对自己治愈自己抱太大希望,更不要单纯为了治愈自己而贸然选择心理学专业。

    8. 最后澄清几点:

    • 我讲的只是我的个人经历,从我的专业背景角度抛砖引玉,可能不具有代表性,求不杠~
    • 心理学,或者任何一个学科,给你的都只是专业知识和视角。至于怎么学以致用,这个因人而异。对情绪很敏感的人,能成为温柔体贴的伴侣,也可能成为很厉害的 PUA,对吧?
    • 偷偷说,虽然我遇到的导师都很棒,但很多心理学大佬私下并不亲善平和,所以,根本上,人和人的差异性太大,不能一概而论。

    比如,靠研究「共情」而世界驰名的 Tania Singer(Max Planck 某所的前 director),被爆出霸凌 & PUA 同事...

    八卦在这里:She’s the world’s top empathy researcher. But colleagues say she bullied and intimidated them

    • 我写这篇小文,不是想劝谁入坑心理学,毕竟这是个不挣钱的专业。我入行完全是出于热爱,就业钱景什么的,完全没考虑过...

    我读博士是全奖,所以吃喝不愁,也不用花父母的钱,这些年也发了一些 SSCI 论文,觉得自己还蛮适合干这行。但是,说实话,穷得叮当响...那点工资 stipend 真的只能勉强糊口,想买买买,还是不太可能...

    • 重申,如果自己或身边的人有心理疾病的症状,请寻求专业帮助!!

    有人问「心理学实验都做什么」,这个因人而异,每个领域很不一样。

    拿我学的发展心理学举个栗子:

    你想证明「懂事的小朋友长大后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就要设计个实验,测试 60 个四岁小朋友「懂事」的程度(心理学没「懂事」这个概念,比较接近的可能是换位思考 social perspective taking,也可能是利社会行为 prosocial behaviors 等等)。多年之后,再测量这些小朋友长大之后有没有出现心理问题,然后看这两个变量有没有关联。可能还要测量其他可能相关的变量,比如家庭背景什么的。

    当然这是一个过度理想化 + 过度简化的例子~不过设计实验蛮有趣的!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