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enForo 1.5.14 中文版——支持中文搜索!现已发布!查看详情
  2. Xenforo 爱好者讨论群:215909318 XenForo专区

什么叫做建筑设计中的逻辑?

本帖由 漂亮的石头2021-02-28 发布。版面名称:知乎日报

  1. 漂亮的石头

    漂亮的石头 版主 管理成员

    注册:
    2012-02-10
    帖子:
    486,304
    赞:
    46
    [​IMG] 孟德,非常标准的建筑师 阅读原文

    谢邀。

    要回答这一个题目,其实还是有点难的。

    但为了实名反对楼下「建筑逻辑都是扯淡的」这一高论,还是不得不写点东西。

    首先,在瓦工 @阿尔瓦 的回答中其实已经明确指出,逻辑就是事情的因果规律这件事~事实上在做建筑设计的时候,包括大师去做以及我们去做,但凡是有逻辑的在去做建筑设计这件事情,都是在从因到果的这样一个过程。

    这正好是公众所不知道,或者说,尤其是建筑设计引发兴趣点的那一部分——刚好就是显得没那么有逻辑的部分。

    而真正逻辑推导的部分,反而显得枯燥无味而容易劝退。

    (啊跑题了,我们回来说由因到果的过程)

    Part 1 「因」

    在建筑设计中,当一个设计开始启动,往往它是有一些基础条件的。比如:一块场地 / 需求的功能 / 周边的情况 / 投资方和使用方等

    这些基础条件,往往不会像考试快题或者是成熟的学生作业那样,正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所要做的只是去找出题中应有的答案,它们之间往往是互相矛盾,冲突,进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而大部分的问题,是在设计过程的进行之中,慢慢被发现的。

    设计随着不断的深化,新的问题产生,不管它是开始就有但才被发现的——如勘察过程中突然发现地下水;还是状况突然改变了——如投资方突然决定减少 40% 的投资;我经历的过程如设计做到一半突然换地,扩功能,甲方说了算的大领导突然换人,这种情况都有存在。

    所以,有时候建筑设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

    Part 2 一个例子

    在其他的回答中多次以 BIG 的项目作为举例。确实,BIG 的分析图总是能够清晰流畅地显现出「最终项目是如何生成」的过程。

    我在这里也举一个 BIG 的例子:

    [​IMG]
    Student Housing And Communal Facilities

    这是一栋学生宿舍,另外包含公共设施部分。

    让我们逐张来看这个分析过程

    [​IMG]

    首先,把问题甩在图上,这里的「因」就是宿舍功能需求的数量。可以看出它们也超出了用地范畴。

    [​IMG]

    难道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可以胡乱地堆在地上吗?

    (夹带一点私货:实际上很多学生或者是比较不成熟的建筑师,他就是这样去做设计的,不去想逻辑也不思考,就是找一个自以为很 cool 的造型,然后把功能胡乱地塞到里面,往往还自我感觉甚是良好)

    [​IMG]

    下一步,根据阳光朝向,把它们排列整齐~

    (继续夹带私货:目前为止,很多设计水平低下,固步死板的人就是这么做的,啊宿舍嘛 一块板,朝向对 也不管地形能不能给我什么余地,然后再随便把公共空间的功能堆积到地上就可以了。)

    [​IMG]

    然后接下来他们做了什么调整呢?根据地形,将建筑做成退台状~

    这样有什么显而易见的好处?

    首先,每层的宿舍都有可以利用的下一层的屋顶作为室外的公共空间。其次,下部的空间可以用于满足室内公共空间的需求。

    看平面:

    [​IMG]
    车库层
    [​IMG]
    某个中间层
    [​IMG]
    相对高一些的某层
    [​IMG]
    顶层

    最后,结果就是这样一栋很整体,很酷的一栋建筑。

    [​IMG]

    公共空间:

    [​IMG]

    (夹带建议:如果大家想多建立「设计的逻辑性」这方面的概念,真的应该多看 BIG 的例子,包括本题下好几个答主给的案例都是 BIG 的分析图,因为在这方面 BIG 的分析图确实条理清晰,容易理解,且每一环节都有理有据,逻辑极强。)

    说到这里,可能会引起疑问:

    那我觉得点石成金的不是你说的那些限制条件,什么地块啊功能啊之类的

    那还是拧那一下的创意嘛~

    这里我想说一点个人看法:

    实际上「拧那一下」也是源自于「要解决的问题」。

    简单概括一下,可以理解为:「拧那一下」是为了创造出「有意义的公共空间」及「必要的室外场地」而采用的有效方法。

    Part 3 问题和方法

    说到这里,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当我们面对「要解决的问题」时,应该「使用具体什么方法」呢?

    首先先说明,什么是「问题」而又什么是「方法」呢

    比如,在繁华的地段需要修建商业综合体。

    当然,从地形,造价等方面,会有很多问题,我们这里以停车作为举例:

    [​IMG]

    不谈具体项目,单从一个泛用的角度就可以整理出这些头绪,这就是要解决的问题了;

    而具体到新修建几层地下车库,是否满铺,是否完全分流,有无地上车位;

    这就是设计方法 的部分了。

    具体手段的选择,反过来也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比如造价;比如场地面积;比如城市道路等级;

    再具体一些,比如场地面积大建筑密度低而造价受限,当然地面停车就占比高;

    如果城市道路压力大,回车场地小,则地下停车占比高;

    当然,停车这件小事,很可能大家在工作过程中,都是设总甚至懒得去讲,直接就会说,这个停车怎么做怎么做;那往往是因为这些逻辑推导过程,是简单的,在脑子里过一遍或者经过简单计算就可以得出的,并不意味着其中没有逻辑。

    很多时候,遇到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比如某处需要一个「透光但不能通过」的空间分界:

    那么,既可以用一块玻璃,也可以用一排栏杆,还可以用一段绿篱,或是一段水面,甚至一片阴影;

    这些方法究竟怎样选择,就是设计过程中需要的取舍了。

    Part 4 讲一个自己的故事

    在这里放一个自己做的案例算是班门弄斧了。

    但是自己做的东西,大概是能够多说出一些整体思考过程的关系吧,所以还是冒昧放在这里了。

    项目所在地现状是一个上个世纪的工厂,已经废弃多年,建筑主体结构还比较完好。

    政府希望将它改造成一个国际会议中心,由于城市规划和一些政策的原因,不能原址拆掉重建。

    [​IMG]
    现场照片,比较完好的三栋建筑
    [​IMG]
    现状分析

    红色的三栋是比较完好,能够保留的厂房。橙色那栋是其他权属(也就是既不能拆,也不能用,别人家的娃)。黄色的体块部分是比较破旧,几乎没有保留意义的建筑。

    我们当时遇到的问题大概如下:

    1.会议中心功能构成只分会场,餐饮,住宿三部分,若是作为新建建筑,固然不算复杂;但既有建筑成型时间最晚的也是上世纪 80 年代,已有近四十年的时间;它们的柱跨尺度,结构形式均不是很合适。

    2.场地形状不规则,场地的西侧(上图的左下角)有一条河,是场地的主朝向。作为会议中心功能,还需要留出较好的广场,未来还要和城市规划的滨河景观相接,所以加建的余地也没有多少。

    3.现有建筑,你说他就这么几栋楼吧,盖得还都不平行,风格也不一致,甚至连其间的间距都不能符合现行消防规范。

    所以我们需要想办法:

    1.在有限的场地内解决加建的问题,厘清基本功能;

    2.规整建筑造型,形成新的建筑风格,既要糅合原有的几个,又要体现国际会议中心的特色;

    3.解决掉和后面那个别人家孩子的关系;

    4.整理场地,呼应城市景观。

    当时是这样做的:

    [​IMG]
    加建分析

    如图,绿色部分是我们做的加建,它的形成顺序是这样的:

    [​IMG]

    首先,功能上尽量依托现有的结构,在加建部分解决现有结构内无法满足(大白话:塞不下)的主多功能厅;

    其次,把现在不平行的形体做规整,形成统一的,平直的正面界面;

    最后,增加连廊,形成环形流线和内院空间。

    这样逐步看下来,生成逻辑就很清晰了。

    来张平面:

    [​IMG]

    造型上的演变过程如下:

    [​IMG]
    [​IMG]
    [​IMG]
    [​IMG]

    当然,效果图由于某(wǒ)一(shuō)些(le)客(bú)观(suàn)的原因,风格比较辣眼睛。。。就。。。不放了。。。

    加之我个人的设计水平也比较有限,所以方案也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把这个方案冒死放上来也是因为这个方案比较艰难,问题比较多,所以解决的过程也比较有趣,希望能和大家分享。

    Part 5 一点感慨

    很多时候,设计行当里有大师,有普通人,有连门槛都没迈进去的。

    一家之言,感觉大师和普通设计师的区别,感觉还是在「手段」这一层面。

    即:面对问题的时候——

    普通的问题,大师解决的手段要比普通设计师要高明;

    而面对难题,大师有解,而普通设计师可能要挠头。

    也可能是我比较菜吧,反而从业年限愈长,敬畏之心愈强;现在反而没有年轻时看到优秀作品的感觉「这我也能做」的心态了。

    另外,前面提到的「连门槛都没迈进去的」大概就是,感觉不到建筑设计需要逻辑,无法完全理出整个方案所面临的问题,认为「概念和逻辑生成靠吹牛逼」,「分析图等设计做完了随便画画就可以了」的人吧。

    诚然,有时候我们在表达文本的时候,可能会后补一些分析图,或者扯一些玄之又玄的概念,因为文本表达是「给外行看」的,但是自身的设计方案如何形成,后期如何实施,如果设计不是「来之有因」的设计,那就不能称之为设计。

    与诸君共勉。

    阅读原文
     
正在加载...